2021-01-05 15:28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王屹峰 記者 陳寧
夜幕將至,在慶元縣齋郎村的紅軍湖旁,一個樸實的身影映入眼帘——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派駐齋郎村的第二批駐村幹部周國明,正高卷著褲腿,忙著往湖面投擲草料。
駐村到齋郎村的半年多時間,周國明從一個科班的醫院檢驗科副主任技師儼然轉身成了半個農業專家,養魚、養雞鴨、養蜂……
「希望通過我們的幫扶,讓齋郎村的鄉親們生活有所保障,生存能獲得尊嚴。」周國明告訴記者,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兩年來一家醫院和一個小小村莊的幫扶情誼。
一場座談
為精準幫扶「把脈開方」
2小時的高鐵,3小時的蜿蜒山路,近日,國科大腫瘤醫院負責幫扶工作的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朱真偉帶領一行6人再次抵達對口幫扶的麗水市慶元縣。
匆匆吃過簡單的晚飯,幫扶團隊馬不停蹄召開「浙江省腫瘤醫院——百山祖鎮齋郎村結對幫扶座談會」,了解現狀和困難,協商如何更進一步開展幫扶工作。
參加座談的,有慶元縣百山祖鎮、齋郎村的負責人,還有村裡18戶低收入群體的代表。
為什麼選擇在晚上開會?
「齋郎村的低收入家庭,大多在慶元縣城打工。白天要上班,我們就儘可能地選擇他們方便的時間。」幫扶小組組長吳榮這樣解釋。
素有「紅色齋郎」之稱的齋郎村是革命傳統老區,位於浙閩兩省交界三縣交匯處,坐落在1280米的崇山峻岭之間,高山延綿,一條陡峭的公路連接45公裡外的縣城,穿行在白雲之上,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
這些年,齋郎村不少年輕人下山脫貧。目前,村裡常住人口僅150餘人,且80%是60歲以上的老人。如何發展讓低收入群體的日子好起來,這是擺在一個腫瘤專科醫院幫扶組面前,面對社會性、非專業的實實在在的挑戰。
遇到挑戰是常態,迎難而上是姿態。2018年12月,國科大腫瘤醫院成立了由院黨委副書記朱真偉牽頭負責的幫扶工作小組,結隊幫扶齋郎村,相繼派出江海濤與周國明兩位優秀的醫療專家進行駐村幫扶和健康指導。
「你家裡的現狀怎麼樣,有什麼困難,都可以給我們說說。」朱真偉問坐在身旁的大伯。
「我妻子是殘疾人,很嚴重的類風溼,後來還得過肺癌。最大的困難?她的病比較嚴重,加上孩子上學,都需要不少的費用。」
「如果我們解決好銷售渠道,你願不願去回去種中藥材?」
「那我肯定願意!」
……
為了促進齋郎村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國科大腫瘤醫院幫扶小組前期與胡慶餘堂溝通對接,期望因地制宜,擬在齋郎村利用村裡的2000畝集體土地,通過中藥材種植專家實地調研,種植適宜齋郎村的高山中藥材,來增加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
一輛卡車
「深閨」山貨有了銷路
時間回到6月22日,一輛裝滿2325份慶元縣百山祖鎮齋郎村的「百山祖1856」優質農產品禮包發往杭州。
這份「百山祖1856」優質農產品禮包,價值一百二十多萬元。包含了香菇、高山筍乾、土蜂蜜、番薯粉片、高山紅米、白木耳、黑木耳、黃粿、五彩土豆等9個生態農產品,產品全部來自齋郎村及百山祖鎮其他村,特別是對低保戶種植的農產品做到了應收盡收。
齋郎村有海拔千米以上的梯田500多畝,林地17000多畝,適合種養高山田螺、蔬菜、紅米、食用菌和筍乾、藜麥、錐慄等特色農產品。
為解決村內低收入農戶產品銷路,兩年來,國科大腫瘤醫院與齋郎村籤訂農產品產銷協議,直接在家門口對接要貨,為這些「山貨」打通銷路,架起了「紅色齋郎」低收入農戶生態農產品供需扶貧對接的橋梁,探索出一條「生態+」發展的新路。
「我爸爸的紅米種植,在村裡規模最大。」齋郎村低收入農戶葉英說,父親過去有貨也賣不出去,即使賣出去了也賣不上好價錢,自從醫院採購農產品後,家裡的山貨就不愁賣了。
「山貨賣出去了,農戶們的積極性提高了。真正做到了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應賣盡賣,應收盡收』。」百山祖鎮副鎮長吳明說。
旅遊資源也一直是國科大腫瘤醫院的幫扶小組著力為齋郎村打造的「新看點」。2019年4月28日,「齋郎軍旅小鎮」暨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項目正式開工,有效帶動了村內紅色旅遊的發展,也使村內紅色古蹟得到更好保護。
一大早,一群來自縉雲的遊客就來到齋郎。他們在革命紀念碑下聆聽當年的烽火歲月,在粟裕大將的雕塑前懷念紅軍英雄,在紀念館和古戰場探尋紅色遺蹟。
遊客陳健良說:「齋郎風光很好,也有革命傳統。我覺得她既是綠色的,又是紅色的。」
齋郎村現有黨員34人,基本都在外務工。國科大腫瘤醫院黨委計劃要幫助村裡建設好農村黨支部,認真研究舉措、創新政策,思考如何依託齋郎紅色資源、生態優勢、國家公園核心地等優勢和稟賦,做好產業文章,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在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最優化的同時,讓紅色小鎮的黨支部也「紅起來」。
一罐蜂蜜
量身釀造甜蜜生活
8月下旬,齋郎村的天氣逐漸轉涼,取蜜正當時。在百山祖鎮齋郎村和黃皮溼地的兩大高海拔中蜂養殖基地上,180箱蜜蜂所釀造的高山蜂蜜靜待收割。
8月25日一早,柃木花蜂蜜基地上的養蜂師傅們開始了今年第一次取蜜工作。養蜂師傅有條不紊的配合,半天功夫,便收穫了100多斤純蜂蜜。
「收穫啦!收穫啦!幫扶基地高山蜂蜜第一割,甜度爆表甜到心裡的感覺。漸次成熟的藜麥,也美得不像話。彩色農業,美麗鄉村,生活有奔頭。」這一天,周國明開心得發了朋友圈。
齋郎村山多人稀,蜜源植物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利於蜜蜂生長。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國科大腫瘤醫院幫扶小組做好養蜂方案調研,實施了「一個低收入農戶10箱蜂」的幫扶方案。
看著齋郎村紅軍塘18畝水域資源,周國明也動起了腦筋:是不是可以漁產養殖?為村裡培育優質高山冷水魚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今年6月初,醫院已投入魚苗購置資金3.8萬元,預計每年可增收1.44萬元。
除了養魚,周國明還多方奔走,自己駕車採購了一部分雞鴨苗,免費發放給低收入農戶自行放養,到時由醫院進行保價收購。
目前,已有120隻雞鴨苗打好疫苗,被送到齋郎村農戶手中散養,預計每年可增加農戶收入2萬元。「這可是咱山區散養的本雞本鴨,營養價值高,到時肯定不愁銷路。」周國明信心滿滿。
百山祖鎮橋陌村去年種植藜麥取得豐收,這又給了周國明一個思路。今年,他主動與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聯繫,共同在齋郎試種了多達18種藜麥,像操心孩子一樣經常考察長勢,探討問題,希望能找到適合本村種植的優質品種,目前有部分品種表現良好,可為村民提供一種高經濟價值作物的選擇。
就這樣,醫院在農產品的優質優產上一直做加法。「結合村裡自身的產能收入,再增加養蜂、養魚、雞鴨養殖等收益……大家齊心協力,讓低收入農戶過上好日子。」幫扶小組組長吳榮說。
「給錢給物,不如給思路;不如幫助創建一個有威望的黨支部。」朱真偉說,只有將村裡的黨員、帶頭人組織好,使他們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中堅力量,我們才能打造一支「不走的幫扶工作隊」。
16098316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