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把反引力場和反重力混淆掉,實際上,反引力場和反重力有很大區別的。
首先,二者的量綱是不一樣的。
地球表面的重力,可以用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來檢測,我們讓這個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產生了加速度A,這個物體受到的地球的重力是F =mA。
而地球在這個物體所處的位置產生的引力場就是A 。
大家可以看到,重力和重力場量綱不一樣,不能用同樣的物理單位來表示。
重力和反重力的量綱應該是一樣的,可以用同樣的物理單位來表示,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地球表面產生的重力場,大部分是地球萬有引力產生的,小部分是地球自轉形成的。
一個物體在地球表面具有重力,一部分是萬有引力,一部分是地球自轉的原因。
而地球在表面形成的引力場,就是地球具有質量造成的。
我從外星球那兒已經知道了地球表面產生的引力場的本質了。地球在周圍產生的引力場,其本質就是地球周圍空間時刻以加速度向地球收斂運動。
地球表面上空的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是空間和物體一同在向地球中心墜落,如果沒有物體,單單空間,同樣在向地球中心墜落。這個就是引力場的本質,引力場只不過是物體周圍空間在向物體加速度運動而已。
很多網友說美國已經研究出反重力了,其實,這些所謂的反重力,一部分是利用高壓電場【一般不小於10萬伏特】來電離空氣,來獲得反衝力,來克服地球引力。如果在真空中,是絲毫沒有反重力效應的。
這種反重力,一個俗名叫飆升機,這些不是理想的、真正意義上的的反重力。
我們在網上視頻中看到的大多反重力,其實並非真正的「反重力設備」,大多數只是對抗重力的設備而已。
近幾年來,"反重力飄升機"民間科技運動以美國西雅圖為中心蔓延至全世界。製造這種"反重力"飛行器的競賽在民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關於飄升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那個時候有一個美國發明家名叫:託馬斯·湯森·布朗,在大學一次實驗中,在老師保羅·別費爾德的指導下,觀察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只要以很高的電壓將電能輸入電容器,就會於某個方向產生一個微弱的推進力。
後來他把這種現象稱為別費爾德-布朗效應。由於其本人動手能力極強,但是欠缺理論方面的造詣,於是這一發現後來逐漸被遺忘,直到90年代末由於一位民間愛好者的重新複製了布朗的實驗,布朗的工作才被一位名叫:傑夫·卡梅倫的NASA轉包商關注。
他有一次注意到電容器中產生一種奇怪的忽然運動,回想起之前聽過的別費爾德-布朗效應。於是他就去搜查文獻,找到了布朗申請過的一些專利。
根據這些資料,他認為布朗曾經的工作是有價值的,按照其原理,卡梅倫製作出一種三角形飛行器,於是就有了最開始的那種飄升機的雛形。
而現在大家在網上視頻中看到的大量的反重力視頻資料,大部分都是利用磁場產生的反衝力,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反重力。
真正意義上的反重力,應該是不需要空氣,遠離電磁場,單純依靠地球的引力場反推,就可以懸浮在空中,或者在空中運動。
那種需要空氣,或者只能在電磁場附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反重力技術。
在全球範圍內,真正意義上的反重力,仍然沒有人做出來。如果美國真的做出了反重力,美國現在就不會投入幾千億資金,來研究依靠空氣飛行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