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經貿的新變化,2020年東協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RCEP對中國乃至對世界經貿發展有什麼影響?粵港澳大灣區該如何抓住RCEP帶來的機遇?帶著這些問題,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星展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鄭思禎。她表示,RCEP有望形成良好的閉環,涵蓋低成本生產基地、人口紅利市場和高端製造中心,有助於深化亞洲區域供應鏈的協作。
中國增長帶動亞洲復甦
南方日報:星展銀行對2021年全球經濟的復甦前景預測如何?
鄭思禎:2020年下半年,國內經濟呈現快速復甦態勢,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回升,特別是進入11月,出口大幅反彈,單月數據快速增長,走出較明顯的V形曲線。目前,我們預測2021年中國GDP增長是7%。
從全球經濟來看,尚有較多不確定性,亞洲經濟的復甦將比歐美經濟更加強力。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帶動因素是中國強勁的增長。歐美方面,疫情尚未完全可控,歐洲還要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超寬鬆貨幣政策已延續很長時間,因此歐洲2021年經濟能否恢復到正增長還有待觀察。
南方日報:銀行應如何提升風控,應對未來可能增加的違約風險?
鄭思禎:疫情對全球的影響主要是對石油、零售、航空、休閒、酒店等行業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全球信貸違約率上升。
對於識別風險,我們要回歸企業的基本面,包括行業發展、財務報表以及負債情況,而非名義上的「信用」。星展銀行進行信貸評估時,最重視的是現金流。此外,我們更多地聚焦未來5到10年有發展前景的新行業,如現代物流、高端製造、生物醫藥等。
南方日報:目前,一些國家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壓力。RCEP將為成員國帶來怎樣的機遇?在2021年,哪些領域將帶來更多合作機會?
鄭思禎:首先,RCEP與其他類似的自由貿易協定不同,其成員構成「含金量」很高。
此外,RCEP對中國和東協的意義巨大。2020年,東協首次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通過RCEP,中國企業可向東協外包加工產業鏈上遊產品,一些生產基地轉移至東南亞,甚至將重要的零部件出口組裝。同時,可從韓國、日本進口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如此一來,RCEP可形成一個良好的閉環:低成本生產基地、人口紅利市場和高端製造中心,將有助於深化亞洲區域供應鏈的協作。
此次RCEP的容量非常大,但主要針對貨物貿易,並沒有包含服務業。接下來,我們期待服務業在RCEP地區之間也可以更自由流動。
南方日報:金融機構如何抓住RCEP帶來的機會,更好地服務外貿企業金融需求?
鄭思禎:依靠數位化優勢,通過大數據和客戶數據「抓住」整個貿易鏈條。例如,國內一家企業生產原料後賣給印度的企業,印度的企業再將成品銷售至美國。我們可以通過數據了解供應鏈條上的實際生產需求,一方面可以幫助中國的企業做貼現業務,讓他們提前拿到生產資金;另一方面通過真實可信的貿易數據,能更好地降低風險。
此外,我們將供應鏈融資拓展至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一些現有的金融服務進行延伸。例如,將應收帳款買斷延伸到東南亞地區國家的企業,進一步支持自由貿易的發展。
可試建中小企徵信體系
南方日報:在中國市場,您認為金融創新應該如何順應發展需求,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鄭思禎:首先,隨著網際網路和數位化發展,金融也產生了大量數據,這帶來了很多機遇。如果數據得到良好的應用,可以更好地服務中小企業融資,降低融資成本。但也需要注意避免數據造成的壟斷。
其次,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我們正在嘗試將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至產業鏈上下遊,為中小微企業供應商和經銷商提供融資服務,打通整個產業生態圈。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有哪些金融創新和開放的優勢?如何進一步優化政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主體?
鄭思禎: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完備的產業鏈條,同時一直有著優越的營商環境。深圳擁有發達的科技產業,東莞等地是傳統的製造業基地,地理上又非常接近香港,離資本市場的天然距離很近,粵港澳大灣區有巨大的協同潛力。目前,國內及國際上並未建立良好的中小企業徵信體系,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能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通過完善中小企業徵信資料庫,助力金融機構精準施策,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唐子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