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圖書和科技期刊論文一樣,都涉及文後參考文獻這個繞不過去的「尾巴」工程。
出版物只有紙版形式的時候,參考文獻的格式和準確性都很重要,讀者要按文獻中的表述去翻查以前的文獻內容,錯一點兒,讀者就有可能要多費很多周折。後來有了電子版,直到再後來的網際網路,文獻的索引和查找變得簡潔了許多。隨手輸入幾個關鍵詞,瞬間就可以搜索出相關學科和話題的前塵過往。
所以,目前參考文獻的質量仍然很重要,但其厲害關係已不如當初那樣舉足輕重。換句話說,在當下這個信息超載的時代,究竟還有多少人像以前一樣刻意追究文獻裡的格式、字體、標點乃至括號的類別呢?這種刻意追求統一的實際意義也很難求證了。
參考文獻的查而有據,似乎成為其存在的主要緣由。至於作者們自己是否願意繼續糾結於此,是各自的選擇,也是出版商需要應對的話題。
每本專著裡參考文獻如何處理,在格式上是否統一,其統一的程度,作者們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不論圖書還是期刊,國際出版物裡的參考文獻格式已經規範,大家公認並大部分採納的有幾種,不同的期刊或圖書選定採納其中的一種,但也有混搭使用的,比如有些參考書和工具書,出書的速度和涵蓋的範圍是主要賣點,參考文獻格式的統一性屬其次。
目前國際上最常用的參考文獻格式是AMA、APA、EmbellishedVancouver、Harvard、Numbered和Vancouver等。圖書的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出版商的要求,在準備原稿階段就按要求統一格式,這樣既可以在排版期間省去很多波折,也可以減少排版錯誤,省去自己檢查校樣的時間,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部分最糾結的是細節。記得許多年前,參考文獻裡的標點都是質量檢查的內容之一。逗號、句號不能互相替代,分號的位置必須要準確,不同長度的短線代表不同的含義。如今這些好像都已經被扔進「大西洋」了。
的確,在這個速度近乎替代一切的年代,追逐這些細節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了。但有些內容還是必須的,比如期刊的名稱、文章的標題和頁碼,在統一格式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作者在做參考文獻的時候,最好還是標明為好。
文獻中的作者,不同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有些要求列出所有的作者,有些只要求一部分,也有隻列出第一或第二作者即可,後面都用et al表示「等等」。這一款的變通目前比較大,主要是因為網際網路上搜索功能的提升,是否知道所有的作者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當文後引用同一組作者不同文獻的時候,排列次序要逆時排列,也就是最新的出版物排在前面。並且用不同的英文字母(比如 a、b、 c 等)在文獻和正文裡標序,以示區別。
說到正文中涉及參考文獻的部分,就不得不提到文中引用的表述。
一般而言,參考文獻中列出的文獻,正文裡一定要引用,而且格式也是有統一規範的。排版過程中,引用的部分和文後的參考文獻會自動連結,方便網上閱讀的讀者隨時查看相關的內容。如果作者忘記了在正文裡引用文獻,或者引用的文獻在參考文獻中被遺漏了,兩者之間的關聯就會「掉鏈子」,必須在校樣階段補齊。如果作者認為部分參考文獻沒有必要在正文中引用,但其內容會對讀者理解自己所闡述的觀點有幫助,可以把這類的文獻單列,統稱為「相關閱讀」, 也是可以的。
當文後的參考文獻數量很大的時候,張冠李戴的事原稿裡很常見,給文字編輯加工和後期校樣的檢查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如果原稿階段多花些時間整得準確些,是最好不過了。
以前大部分圖書的參考文獻是放在書的最後,現在越來越多的科技圖書把參考文獻也肢解了,放在每一章節的後面。這對於作者而言,似乎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方便了讀者閱讀,對出版商而言,喜憂參半,暫不贅述。
現在越來越多的文獻不是正式的出版物,而是網際網路上的文獻。有社團的年報,也有個人或圈子的公開讀物。大部分是合法的,在文獻中多以連結的形式出現。但奇葩的是,有的連結的壽命很短,還沒等到圖書問世,連結的網頁就消失了,這是出版流程中比較頭痛的事。與其在後期刪除,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列到文獻裡。此等畫蛇添足的事,作者在著書立傳的時候最好杜絕,省得給自己找麻煩。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霞)
《中國科學報》 (2017-10-27 第2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