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為實這種事,以前是也許是對的,但看完這些圖之後也許是錯的

2020-12-06 土土土衣食住行

眼見為實這種事,以前是也許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對的,因為只有當你親眼看過之後你才會相信事實的真相。但看完下面這些圖之後也許是「眼見為實」往往是錯的,因為你看到的根本就不是事實,事實的真相也並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樣。這些都是因為有一個東西在作怪,那就是:錯覺。

視覺上的錯覺,控制著你眼睛所看到的和你的大腦所感知到的之間的轉換。它們揭示了你的視覺系統識別圖像的方式,甚至在無形之中有一個無形的「人」,時刻在警惕著你什麼是值得你關注的,什麼是不值得你關注的。而你又會心甘情願地被這個無形的「人」所誤導……今天,神經科學的進步已經確定了錯覺從看到圖像到反饋給大腦處理的詳細過程。下面請大家好好感受一下你的眼睛是怎麼欺騙你大腦的過程,後面會詳細解釋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方格陰影

當你看到上面的那張圖像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A」方格會比「B」方格更暗色、更黑色?但是,你如果有PS圖像工具的話,你可以使用PS裡面「吸取顏色」的工具來吸取「A」方格和「B」方格的顏色,然後你會發現它們的顏色代碼都是:#787878

或者是換成RGB的顏色表示為:

R=120

G=120

B=120

可能,你還是不大會相信它們是一樣的顏色,但事實上它們的確就是一樣的顏色。為了更直觀地證明這一點,下面給出一張更加直觀的圖片,你就會相信這個事實了。

當加入這兩豎跟「A」方格和「B」方格一樣顏色的長條時,你這個時候會不會覺得「A」方格和「B」方格的顏色是一樣的顏色呢?是的,沒錯!「A」方格和「B」方格的顏色都是:#787878 ,不知道「#787878」這種顏色的名字,所以用顏色代碼來表示。

麻省理工學院視覺科學教授愛德華阿德爾森在1995年創造了這種所謂的「棋盤格陰影錯覺」,以演示人類視覺系統如何處理陰影。當試圖確定一個表面的顏色時,我們的大腦知道陰影會誤導我們,使表面看起來比其他的方格會更暗。

虛幻運動

上面這張圖,你千萬別說沒看到這些齒輪在轉動!當你第一眼看到這張圖的時候,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個視頻,還是什麼動態圖,其實這就是一張最普通不過的jpg圖片而已。你甚至可以直接長按上面的圖,看看你的手機會不會有提示讓你保存圖片的選擇?如果有你把這張圖保存到你的手機去看看,到底是圖片還是視頻(或者說是動態圖)?還有一種辦法就是,你直接用你的手擋住上面的絕大部分圖,只看下面的一點點,看看是不是還在轉動呢?比如下面這張:

當你擋住前面絕大部分區域的時候,只看下面一點點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它們是靜止的?然而,當你看到全圖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它們的齒輪在轉動,秘密就在這裡!每個圓中間的那些三種顏色的有規律地錯開,使得你的眼睛把你的大腦給欺騙了。

對虛幻的運動沒有確切的解釋。一些視覺科學家認為,這與注視抖動有關:眼睛的不自主地「運動」會給人一種錯覺(因為人的眼睛是運動狀態的),所以你所注視的物體好像正在附近轉動。其他人認為,當你環視圖像時,你視覺皮層中的運動探測器會被神經元的動態變化「迷惑」,並認為你看到了運動。

漸變錯覺

當你看到上面這張圖的時候,你是不是已經感覺到了什麼?是不是發現在中間的那一條長長的長方形的顏色是從左到右,由亮漸變到暗?但是,你知道嗎?中間的那個長長的長條其實是同一種顏色。你可以試圖用其他物品去擋住除了中間長條意外的那底層的背景圖之後,你會發現中間的那條長方形顏色是一樣的。就如下面這樣:

這個時候,你再去看看中間的長方形是不是同一種顏色?它並沒有漸變亮度的狀態!不信的話,你自己用其他紙張來擋住背景圖,只留下中間的長方形之後,你就一目了然了。這就是所謂的「同時對比錯覺」,這有點類似於上面所提到的第二張圖的那樣所顯示的棋盤格陰影錯覺。

為什麼當你把背景圖拿掉之後,你就會看到它真實的原貌就是同一種顏色,而當你把漸變的背景圖拿回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中間的長方形也跟著漸變亮度了。秘密就在這張漸變亮度的背景圖,是這種背景圖的面積過於大,以至於你的眼睛根本就不聽你的使喚,最終讓你的眼睛欺騙了你的大腦。

赫林錯覺

當你看到上面這張圖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中間的這2紅色的豎條並不是那麼筆直?甚至有點彎曲的?事實上,中間的這兩條紅色的豎線是筆直的。

在1861年德國生理學家埃瓦爾德·赫林發現的這種幾何光學錯覺中,兩條直線和平行線看起來好像向外彎曲。赫林把這種效應歸因於我們的大腦高估了輻射線和紅色線交叉點的角度。但為什麼我們會誤判呢?

紐約倫斯勒理工學院的研究員馬克·昌吉茲認為,這與人類對近期的視覺預測趨勢有關。因為光照到視網膜的時間和大腦感知到光的時間之間有一個延遲,馬克·昌吉茲認為人類的視覺系統已經進化到通過產生未來十分之一秒的圖像來補償神經元傳遞的時間延遲。像這樣的幾何圖形為什麼會讓你覺得這2條豎線會向外彎曲,其實是因為我們人類總是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那就是:我們人類總會試圖感知下一個瞬間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對此,你還相信「眼見為實」這種事嗎?也許你以前是相信「眼見為實」這種事情的,但是現在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相關焦點

  • 也許讓你看完兩遍之後,才會相信是真實的11張完美巧合照片
    在這樣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很多人都願意曬出一些照片,無論是個人照,還是拍攝其他自然景色的照片,看上去都非常的完美,不過,由於P圖的盛行,人們對於這些看起來不太真實的照片,往往都會認為是假的,後期製作而成的,雖然多數情況下是這樣,但也有一些照片,其實只是在一種極度完美巧合下所拍攝到的,
  • 也許所有人都錯了
    也許所有人都錯了!物質和能量不過是意識的表現形態,我好像找到四維空間的答案了!文/姜子說書《錯把妻子當帽子》這本書裡面,有24個神經失序的患者,其中有靈肉分離的人,也有完全不懂計算的數學奇才雙胞胎,讓人不禁懷疑這個世界是數位化的代碼,好似《黑客帝國》一般!
  • 看完這些例子,你也許將開始運用80/20法則來改善你的時間管理
    如果快樂能測度,則大部分的快樂發生在很少的時間內,而這種現象在多數的情況裡都會出現,不論這時間是以天、星期、月、年或一生為單位來度量。用80/20法則來表述就是:80%的成就,是在20%的時間內取得的;反過來說,剩餘的80%時間,只創造了20%的價值。
  • 也許我們都錯了
    也許我們都錯了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2019年4月10日,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發布。圖1 之後又提出霍金輻射:黑洞不僅能夠吸收黑洞外的物質,同樣也能以熱輻射的方式向外「吐出」物質,自己推翻了自己的理論。後來,天文學家們在所謂黑洞的周圍發現了吸積盤和兩極的相對論性噴流。黑洞與吸積盤和相對論性噴流是什麼關係?黑洞是獨立的天體嗎?謎題越來越多了。一些科學家解釋說:黑洞「吞噬」天體,「進食」大量物質時,會「打嗝」,「吐出」高速等離子體噴流。
  • 也許黑洞根本不存在
    它極為龐大,會不斷吞進物體,讓恆星四分五裂,甚至就連光也無法逃脫它的引力,要接受黑中存在的這件事是很困難的,而且就數學這方面來講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以我們的已有認知來解釋一下黑洞是什麼吧。04驗證黑洞的存在以及其存在對於我們的意義不管天文學家把黑洞稱為什麼,宇宙要是少了他們可就不一樣了,我們所知的所有『銀河系』中心都包含了一個超巨大的黑洞在其中,這些黑洞可能都是在很久以前當一個星系形成時就誕生了
  • 馬化騰:手機之後的信息終端是什麼?也許是腦電波
    馬化騰:手機之後的信息終端是什麼?也許是腦電波 澎湃新聞 2015-12-17 13:02 來源:澎湃新聞
  • 地球要多久之後才能被太陽潮汐鎖定?也許得問月球!
    13.5億年後一年只有360天,按此比例下去的話,也許要數百億年地球才會逐漸將自轉與公轉同步,到那個時代,就是一面永晝,另一面永夜!假如太陽還處在壯年期的話,也許就只有晨昏線附近在適合生存了,因為朝向太陽的正午位置溫度會飆升到極高不再適合生物生存!就像上圖那樣,一顆處於潮汐鎖定下的行星,朝向太陽的的那一面處在極度高溫而成為沙漠!背向太陽的一面則是冰凍世界!
  • 靈感方法論:你也許用錯了頭腦風暴
    不過,Osborn的調查顯示,這種方式比小組合作更能激發創造力。1958年,耶魯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創造性難題上,獨自工作的人比小組合作的人多出了兩倍的解決方案。下次你一個人的時候,嘗試用以下策略點燃你的創造力——不過最好在小組頭腦風暴之前試,那樣你可以事先準備好方案。
  • 從熊孩子到學霸,也許只一步之遙 讓孩子把精力用對地方,太重要
    於是,他成為了其他父母教育孩子的負面教材,成為了家族長輩們見面就教訓的對象,成為了我們這些晚輩們鄙視的對象。不知道轉變開始在什麼時候,總之就是突然之間,這孩子將所有的精力使用在學習上之後,他就開始穩居全校的第一名。從初三開始,一直到考大學,他都是全校第一名。
  • 看完這個,也許你就能理解約翰•列儂為什麼要背叛家庭
    此後列儂與洋子的結婚蜜月生產養育等所有私密個人活動,幾乎全都曝光在媒體的眾目睽睽之下,在攝影機和話筒前,列儂坦然地歡迎著這種透明生活方式,洋子個人性格中的大膽和直接,在她與列儂結合的那一時刻,全數輸進了列儂的血液中。
  • 也許一直以來我們都想錯了
    ,這種機制就會產生幹預,就像一個過濾用的篩子一樣,將大部分文明阻擋在外。億年後,才開始出現最早的生命體,而人類的出現,還只是400萬年前的事而已。人類出現的時間只是這四百萬年的事而已,而壁畫的出現也只有短短數萬年的歷史。
  • 高價小藥誘魚效果,也許還不如糞便
    今天我要說的事情,可能會顛覆你的三觀,那就是你花大價錢買來的小藥,誘魚的效果也許還不如粑粑,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請往下看!你會用粑粑釣魚嗎?閒來無事,咱們今天嘮點有味道的話題,我猜你們一定想知道,為什麼,我會說小藥的誘魚效果不如粑粑,聽我分析一下吧!
  • 《聖歌》,唱的也許是首《安魂曲》
    這怎麼看都是一個實打實的「多人遊戲」吧?但這正是《聖歌》的矛盾所在:玩家真的需要這些隊友嗎?或者換個角度看,這些一起組隊的隊友能幹點啥?「隊友」真正能做並且有意義的事大概只有兩件:復活和連擊。在戰鬥中如果你不幸被射爆,隊友會過來修復你的機甲;戰鬥時你也可以配合隊友的技能進行「連擊」。
  • 科學小實驗|視覺錯覺,看了這些你還相信「眼見為實」嗎?
    請看這張圖,找找看螺旋線最終去了哪裡。其實圖中並沒有螺旋線,用手指跟蹤一個圓就能知道,這只是一系列的同心圓。
  • 王朔:看完三本書 解開所有事
    原標題:王朔:看完三本書解開所有事王朔(資料圖)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陳苑)作家王朔曾在一次採訪中透露,有三本書給過自己很大幫助,「對我而言,這三本看完,看明白以後,可以解開所有的事了。」
  • 「也許不知所措的硬撐,才是人生」
    在讀完了這些小故事後,也許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的生命力比想像中強。失去也許痛苦,但我們能夠重來。這篇推送或許有點長,但借讀者@元宵 的話說「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陌生人,祝你今天幸福。回憶起來當時有一點慶幸,因為是我放不下那段感情,所以丟了也不是多壞的事嘛。
  • 長期佩戴黃金首飾對身體有危害嗎,看完才發現,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長期佩戴黃金首飾對身體有危害嗎,看完才發現,其實很多人都錯了黃金作為一種稀有金屬,以其靚麗的金黃色,超強的抗腐蝕性,極低的硬度和作為金屬無與倫比的韌性,數千年來,深受人們喜愛。日常的使用和佩戴不會產生毒性,但吞金可以致命。
  • 死記硬背也許能讓你通過大學四年,但會壓榨你接下來的40年
    導語:死記硬背也許能讓你通過大學四年,但會壓榨你接下來的40年我們這一代人有一種毛病,雖然我們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是在某些方面,我們反而沒有以前那些沒有接觸過高等教育的人處理得漂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電影中好學生的情況在我國比比皆是,這與我們當前接受的教育形式有很大的關係。死記硬背我們當前追求的教育形式被稱為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方式讓我們學會了一個技能「死記硬背」,能讓我們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
  • 看完這些區別,不容易選錯
    看完這些區別,不容易選錯如今國產手機已經崛起,曾經被三星、蘋果統治的手機市場早已大洗牌,不過這兩年手機行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了,各大手機廠商為了生存發展,紛紛推出了不同系列的手機,比如說華為有mate系列和P系列,三星手機有s系列和note系列,而OPPO手機的系列更多,A系列、K系列、R系列,弄得消費者眼花繚亂,OPPO旗下的A、K、R系列手機該怎麼選?
  •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最想做什麼,這也許是最公平最平等的事了
    想起來以前看的一個視頻,一個外國哥麼,在單位不太受上司待見,各種刁難、穿小鞋,有一天他看手機突然得知自己中了大獎,在沉默了幾分鐘後,直接衝到上司辦公室把上司海扁了一頓,並在他身上撒了泡尿!也許每個人再遇到極端情形下都會有一番不一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