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獎得主彭羅斯的這項發現,9年前已經幫別人拿了諾獎

2020-10-18 量子位

曉查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但是如果數學足夠好的話,可以拿兩次諾貝爾獎:

幫別人拿一次,自己再拿一次。

剛剛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數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就是這樣。

今年,彭羅斯憑藉數學在廣義相對論黑洞研究中的應用,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在幾十年前,彭羅斯的另一項數學發現曾幫助別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丹尼爾·舍特曼(Daniel Shechtman)因為發現準晶體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理綜化學獎。

準晶體於1982年被發現。而準晶體的理論卻和十幾年前一個看似毫不相干的數學概念——彭羅斯地磚——有關。

彭羅斯地磚(Penrose tiling)可不是什麼家裝品牌的名字,是由彭羅斯提出的一種鋪滿平面的方案。

△ 彭羅斯站在彭羅斯地磚上

這種極簡而又不同尋常的地磚蘊含著準晶體原子排列的秘密,打破了人們對晶體認知的局限。

鋪地磚

彭羅斯地磚的設計最早可以追溯到半個世紀前。

看看你腳下的地磚,它是不是簡單而又重複。數學家們卻想把問題搞得複雜一點。

如何設計一款地磚鋪滿平面,這是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如果地磚形狀被限制為統一的正多邊形,那麼很容易看出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可以鋪滿平面。

正五邊形,因為它的角是108°,無法湊成360°,所以是沒法鋪滿平面的。

如果地磚的形狀不限制是正多邊形,甚至不限制一種,那麼鋪滿平面的方式就有無數種了。

比如像下面這種由2種菱形鋪滿的情況:

無論是這種平鋪,還是前面用正多邊形平鋪,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具有周期性

所謂周期性,是指把轉換朝著某個方向平移一段距離後,能夠和自身重合。

△ 幾種周期性的平鋪設計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是不具有周期性,同時又能鋪滿整個平面呢?

1960年代,美籍華裔邏輯學家王浩研究了這個問題,他給出了一種新的圖形:王氏磚。

王氏磚雖然也是正方形,但是每個邊都被塗上不同顏色,而且王浩規定,只有相同顏色邊才能相鄰。

不過王浩認為存在一種算法,可以算出王氏磚鋪滿平面的方法。換句話說,他認為鋪滿屏幕的方案只能是周期性的。

而他的學生Robert Berger卻證明了,實際上是不存在這種算法的。他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只有圖靈機不停止時,才將王氏磚鋪滿平面。即存在非周期性平鋪。

用上面的13塊磚,可以實現非周期性平鋪的。從色塊上來看,這種方法雜亂無章。

後來,彭羅斯發現,其實不需要這麼多種磚塊,而且磚塊也不一定是方形。比如用五邊形、五角星、菱形、船型四種圖形組合可以實現非周期性平鋪。(該方法是彭羅斯1974年論文提出的。)

最後,彭羅斯發現,最少只用兩種形狀就可以實現非周期性平鋪:一個「瘦菱形」和一個「胖菱形」。

而這種方法其實和上面五邊形方案是等價的。

至此,非周期性平鋪問題算是告一段落,數學家們把它研究出來,沒想過有什麼實際用途。如果非要說實際用途,那麼算是給地磚設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也算是一種藝術貢獻吧。

直到1982年以色列科學家舍特曼新發現一種「特殊的晶體」。

準晶體

和地磚一樣,晶體也可以看成是不同形狀拼接而成,不過晶體鋪滿的是三維空間。

過去,科學家們認為,晶體也只有像三角形、正方形、六邊形等幾種平鋪方式。我們每天吃的食鹽,它的晶體結構是立方體。

至於五邊形,因為沒有周期性,不符合晶體對稱性的要求,科學家從來沒考慮過晶體能按五邊形排列。

然而,舍特曼發現,用X光照射某些合金(比如鈥鎂鋅合金)的時候,產生的衍射花紋非常奇特,一圈有10個點。說明這種合金的結構裡有五邊形。

如果把這種合金結晶,可以看到晶體形成了12面體,每個面都是五邊形。

科學家們把這種物質叫做「準晶體」,它和彭羅斯地磚一樣,沒有平移對稱性,但是卻有旋轉對稱性,每繞圓周旋轉1/5都能和自身重合。

這可真是顛覆了科學家們的認知。連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鮑林都不信,對此予以強烈批判:「沒有準晶體,只有偽科學家。」

彭羅斯地磚在這時候派上了大用場。如果原子按照彭羅斯地磚那樣排列,那麼理論計算出的X射線衍射圖樣就和實驗結果一樣。

事實勝於雄辯。隨著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也拍出了準晶體的原子排列圖像,的確能看到五邊形的存在。

最終,舍特曼憑藉此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文化符號

除了幫助舍特曼獲得諾貝爾獎,彭羅斯地磚已經成為了一種代表數學的藝術。

2013年,牛津大學將數學系所在的安德魯·懷爾斯大樓入口改成彭羅斯地磚鋪設。

文章開頭,彭羅斯所在的地方德州農工大學物理與天文研究所也鋪上了類似地磚。此外還有邁阿密大學數學系。

而彭羅斯的影響不僅於此,他設計的「彭羅斯三角」成為了遊戲《紀念碑谷》的重要元素。

彭羅斯用他的方式對科學、藝術乃至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意外的影響。而彭羅斯能在這麼多領域取得成就,恐怕與他背後那個令人咋舌的家族是分不開的。


相關閱讀:


參考連結:
https://www.guokr.com/article/6974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rose_tiling

相關焦點

  • 今年諾獎得主彭羅斯的這項發現,9年前已經幫別人拿了諾獎
    曉查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但是如果數學足夠好的話,可以拿兩次諾貝爾獎: 幫別人拿一次,自己再拿一次。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評價。據悉,彭羅斯也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羅傑·彭羅斯是科學家理昂內·彭羅斯與瑪格麗特·雷瑟斯的兒子,為數學家奧利佛·彭羅斯與西洋棋大師強納森·彭羅斯的兄弟。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過不久,錢德拉塞卡因為坍縮星的研究獲得諾獎,學界認為這個獎來得太晚了——錢氏做出研究成果約50年後才得到,那時他已經73歲了。如今看來,還是比彭羅斯獲獎的89歲年輕多了。愛因斯坦於1921年獲獎是因光電效應的理論研究,而非相對論。錢德拉塞卡獲獎的坍縮星工作主要屬於天體物理方面。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自1965年發表、1978年獲獎的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以來,宇宙學的觀測工作已經得過好幾次諾獎,但是理論工作直到去年才第一次獲諾獎。今年諾獎官方文件裡解釋,彭羅斯的獲獎成果就是這個奇點定理。 因此,按照諾獎傳統,霍金本來是有機會獲得諾獎的。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撰文 | 施 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責編 | 王一葦 彭羅斯因為 「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普遍(robust)預言」 而分享了今年的物理諾獎 [1,2]。很多人立即聯想到霍金。他和彭羅斯的名字經常聯繫在一起。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他們二人獲得198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也是因為共同研究並提出的彭羅斯-霍金奇點理論。「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29位「引文桂冠」得主在兩年內獲得諾貝爾獎,從引文桂冠獎到諾貝爾獎的平均等待時間則是7年。
  • 諾獎得主彭羅斯:有證據表明宇宙在循環
    諾獎得主彭羅斯:有證據表明宇宙在循環黑洞可能只是一個小黑點,但是卻擁有著無限大的吸力,它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也是科學家們爭先研究的焦點,就在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黑洞再次成為熱點話題,而我們今天所講述的頂級科學家阿彭羅斯對黑洞的講述更為驚奇,他也是今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塞勒的發現吸引了大量研究者,他們的共同努力讓行為經濟學成為了當代經濟學研究中的主流領域之一。芝加哥大學「貢獻」三成經濟學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另一負責人為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
    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評價。 據悉,彭羅斯也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羅傑·彭羅斯是科學家理昂內·彭羅斯與瑪格麗特·雷瑟斯的兒子,為數學家奧利佛·彭羅斯與西洋棋大師強納森·彭羅斯的兄弟。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對諾獎得主要作何處理卻並沒有塵埃落定的消息,Johns Hopkins負責實驗誠實性的工作人員向Leonid Schneider,也是這些疑問的提出者,得到的回覆是,要經過一個內部詢問才能開展後續的正常調查,最終結果還需要後續關注。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羅傑·彭羅斯的獲獎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的獲獎理由則是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這三位科學家分別來自英國、德國和美國。其中,安德裡亞·格茲因為是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而更受到輿論的關注。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其中,安德裡亞·格茲因為是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而更受到輿論的關注。數百年前,物理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諾貝爾在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最先被提及的領域。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將獎項頒給這三位科學家,說明黑洞理論正式得到了諾貝爾獎的承認,「這次的諾貝爾獎頒發給宇宙最暗處的秘密」——秘書長宣布他們獲獎時給出了一句恰如其分的點評。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2001年時,日本曾經提出了一個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當時好多媒體認為日本是開一個玩笑。但沒想到日本真在這麼幹。 十九年過去了,日本已經拿到了十九個諾獎,數量上僅次美國,已經在超前完成任務。 日本憑什麼拿這麼多諾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