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從人類祖先離開非洲那一刻,探索精神就鐫刻在人類的基因裡。火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氣候條件最為相似、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因此人們對火星充滿了無限幻想與好奇。
1984年,科學家在地球南極發現一個編號ALH84001火星隕石,上面有細菌留下的痕跡,這極大增強了人們對火星的興趣,或許地球物種是起源於火星呢?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就存在著行星之間的物質交換。行星的形成是許多小物體相互吸引碰撞在一起的結果,在行星形成後,依然會遭受大量天體的碰撞。碰撞時火星上的物質飛濺出去,有的達到了逃逸出火星引力的速度,飛向了地球。相反,地球上也有物質飛向火星,所以對火星的探測是很具有意義的。
相對於地球來說,在這個紅色星球上像沙漠一樣荒涼。但是卻也存在著有利於人類發展的因素。
埃隆·馬斯克大家肯定會不陌生,他創造的特斯拉汽車和SPACE X航天公司,馬斯克也有他的火星夢,在一次新聞媒體會議上他公布了他的火星移民計劃,在未來十年裡將會有100萬人送上火星生活,並打算在十年的時間裡打造出一支由1000艘火箭組成的超級艦隊,並且按照每天發射三趟,每趟搭載100名乘客的計劃,大概花上9年的時間就能夠將100萬個地球人送上火星生活,火星殖民就此拉開序幕。
火星的水資源相當豐富,在火星的很多地方地下數公分處就能挖掘到固態水冰,這些水資源可以供應未來火星登陸應用,也能電解生產液氫液氧,氧氣可以供應人類呼吸和其他動植物生存,氫氣可以作為能源推動太空飛行器的運行,現在較為複雜先進的火箭都要配備液氫液氧發動機,因為氫氣的燃燒產能等效率更高,而質量卻相對更低,允許太空飛行器在攜帶較少能源的前提下飛行更遠的距離;
但是以探索結果觀之,火星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即便未來人類具有對火星環境的改造能力,最好的辦法也是依託峽谷、環形山等為屏障建設人類基地,這樣算下來更經濟實惠,需要的經濟技術支撐更低一些,現在有些專家說的核彈轟炸或者向火星播撒真菌、細菌、藻類植物的辦法基本上不切實際,火星的質量就那麼大核心也冷卻了磁場弱,改造火星整個大氣環境是不大現實的。
人類探索太空必然要一步步進行,人類登陸月球是文明前進的一大步,而下一個目標就是火星。時至今日,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20多個探測器,並在火星的土壤中發現了水,並確認在火星巖石中有有機物的存在!美國計劃2030年載人登陸火星,這無疑比載人登月更具有深遠意義。
最後總結一下,科學家們之所以選擇火星作為發展對象,第一:因為環境「適宜」並且距離適中,改造成本最低;第二:通過登陸火星,可以磨練和驗證太空殖民的技術,為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