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人,其生活工藝和製作有哪些進步意義?

2020-12-06 李老師看世界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一大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人類由舊石器時代進人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遊早期陶片發現於江蘇溧水縣神仙洞中,距今10000年左右。初期陶片,火候低質地疏鬆。類似陶片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下層也有發現,表明長江中、下遊地區在10000年前就使用陶器了。因而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代,陶器已很成熟。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各地陶器都有自已的特徵。河姆渡遺址中的陶器,出土量最大的是「夾炭黑陶」。這種陶主要以炭化的稻穀稻殼及禾莖葉作為參和物,陶坯成灰黑色,目的是減少坯子因突然受高溫燃燒而炸裂。因坯子內有夾炭,燃燒時能內燃,陶坯子不至突然受外熱而裂變,且有助於增加窯內的火候溫度。「夾炭陶」並非河姆渡人的獨創,長江中上遊的大溪文化中都有發現。

陶器

這種夾炭陶燒制需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首先要求有大量植物莖葉,尤其是稻、蘆葦等作物。一般水鄉澤國的南方,宜於這些多莖葉植物生長。生產工具是人類徵服自然界的手段,也是生產力水平的指示器。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已用於農業狩獵、木作、紡織、雕刻等,質地有骨、石、角、木、陶等。利用骨、角料加工成生產工具和裝飾品,是河姆渡人一大特點。當時骨器以骨鏃、骨耜數量最大,此外還有鑿、骨匕(取食物用具)、骨哨、骨匙、骨梭、骨針、骨管狀針、骨笄等等。河姆渡遺址發現達萬件的動物遺骸,骨料的豐富為河姆渡人製作骨角器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聰明的河姆渡人製作骨角器,大多利用動物骨骼中的骨、角或牙齒的自然形狀,稍加簡單的銼磨加工而成。

河姆渡遺址

肩胛本身就像一把鏟子,只需在骨臼部位略作加工便成為一把合用的骨粗。鹿類是河姆渡人主要捕獲動物,而質地堅硬的鹿角更是加工成骨器的最好原料。截取粗大結實的分叉部位略作加工,即是一把現成的器柄。截取鹿角的尖端,只要稍加銼磨便是一件很好的角錐和角鑿。若再把中部磨出倒鉤,後端鑽上一孔,則成一把極好的梭形器了。他們把鹿角的每一部位都充分地利用了。河姆渡人把大、中型動物前肢的尺骨,做成骨鑿。大型獸類長而寬扁的肋骨,表面光滑平整,做成有柄骨匕、骨刀和骨鋸齒狀器。至於細巧的骨針,是選用細長條骨料,先兩面琢刻,鑽出針眼,然後再磨出細長的針身,可見磨製一件骨器須付出艱辛的勞動。最能代表河姆渡人制骨工藝水平的,是一些精雕細刻的象牙雕刻品。

河姆渡人生活物品

大象門齒長而粗壯,通過長期的觀察,河姆渡人對象牙堅硬細膩的質地有了足夠的認識,而潔白如玉的外觀激起了他們藝術創作的熱情。他們細心地把象牙剖成片狀加工,製成蝶形器、鳥形牙匕或小盅等,並在器物上雕刻「雙鳥朝陽」或「蠶」紋等精美圖案,是河姆渡人的傑作。這些藝術品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藝術才華。新石器時代普遍使用的生產工具是磨製石器。但在河姆渡,由於古遺址處在多湖泊沼澤地帶,所以早期石器僅佔骨器的七分之一,以後才有了改變。早期石器大多選用質地堅硬的黑色變質巖、輝綠巖、矽質泥巖。但是遺址附近不產這種堅硬的黑石料,可知當時並非就地取材。這種石料可打制鋒利的刃口,又不易磨損,但質脆易崩裂。

大象門齒

因此石器製作比較粗糙,不發達。早期石器大多器形較小,種類單純,數量也少。後期的石器質料較軟,大多通體磨光,器形也漸大而規整。按石器的用途可分為石斧、石錛、石鑿、石楔等,大多屬於砍伐樹木和加工木構件的工具,有的也可用於農業耕作或加工骨、木器。河姆渡出土的工具中,有相當數量的木質與石質相結合的複合工具,為了生產的需要把小型石質工具裝在易得的木柄上,以更加發揮石器的鋒刃效用。而木柄的使用,恰恰是工具改進的發展方向。由於使用器柄,人類延長了手臂,並利用槓桿的力學原理,大大地加強了勞動手段,提高了生產效率。河姆渡人巧妙地利用樹杈、鹿角製成器柄,組成石斧、石鑿、石錛,增強了人類利用自然,以提高改善生活環境的能力。由於器柄的應用,木製器皿有了較大的發展,給人類製造更為先進的工具提供了可能。

石器

河姆渡人所生活的地方是地處江南的寧紹平原,這裡河湖交叉,是著名的「水鄉澤國」。解決水上交通成為他們生活上的需要,所以在這裡發現了划船的木槳。1973年在晚期的文化層發現一件用整塊木料加工而成的木器。上部截面略呈方形的柄部已殘斷,下部像柳葉形,中間厚而外側稍薄,兩側並不對稱。殘長16釐米,寬5.3釐米,厚1.5釐米,從製作方法、形狀及使用磨損現狀分析,當是一支船槳。1977年又出土6支船槳,都是用整段木料加工而成,十分堅固。柄部粗細適中,斷面有圓形、方形兩種。槳葉多呈扁平的柳葉狀,且自上而下減薄,製作精細。其中一支殘長達92釐米,另一支殘長62釐米。

河姆渡人所用木槳

十分有趣的是,在遺址中發現了河姆渡人製作的兩件模仿獨木舟的陶舟玩具,出土在早中期文化層內。質料為夾炭黑陶,一件為方頭長方形獨木舟;另一件舟體看起來好像半個月亮,俯視略呈菱形,兩頭稍尖而微上翹,頭部下還附有穿孔的小耳(作牽繩之用),形態逼真。這兩件精美的陶舟藝術品,反映了河姆渡人與舟的密切關係。肯定河姆渡人早期是能製作舟船的,也可能是更加簡陋的木質獨木舟。在該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水生動物遺骸,也能帶給我們有關河姆渡人對水上交通工具的需求的信息。遺址中有大量的魚骨骼、蚌殼和菱角。有的陶釜出土時底部還留存魚骨,可見水生動物是河姆渡人的重要食物來源。

蚌殼

這些水生動物,不僅有生長在內河的,還有生長在海中的鯨魚、鯊魚及濱海河口的鯔魚和裸頂鯛等海生動物,都成了河姆渡人的捕捉對象。近海岸淺水的地方可以涉水捕撈,但生活在深水區的鯨魚、鯊魚等動物卻只能乘坐舟船去捕捉了。河姆渡人居住環境與北方相比,氣候十分潮溼,因此居室建築就不能與北方的半地穴式居室建築一樣,而是具有特色的幹欄式房屋.半地穴式居室是在地下挖穴而建,幹欄式房屋卻是高架在地面之上。這種幹欄式建築,採用榫卯技術構成的木質結構。它的作法是先在地.上打下一排排木樁,然後在木樁上鋪木板,再在木板上起架房舍。幹欄式房屋建築是同南方多雨潮溼的自然環境相適應的。

河姆渡博物館

由於它既可防蟲蛇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溼,下面還可豢養家畜,因此幹欄式建築歷數千年而不衰時至今日,在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仍可見到這種古老的建築樣式。在遺址早期文化層,發現一座幹欄式的房屋建築,長度達25米多,能營造這麼龐大的空中房屋,說明當時木構技術相當高超。從出土的房屋木結構觀察,河姆渡人使用的榫卯種類很多樣式複雜。河姆渡出土構件榫卯,種型很多,說明河姆渡人的木作技術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我是李老師看世界」,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國的文化!

相關焦點

  • 初中中國古代史知識點梳理:原始農耕生活
    1.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2.半坡人:距今時間約6000年,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生活在長江流域。   3.半坡人的生活生產特徵:①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②工具:使用磨製石器,還製造骨器、角器,③食物:種植粟,飼養家畜,食物來源多樣化,④製作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⑤樂器:陶壎,⑥會簡單的紡織、製衣。
  • 中國大地上出現的原始人類都有哪些?
    距今約三百萬年以前,地球上出現了最原始的人,人類社會的歷史即由此開始,進入了人類社會最初的形態——原始社會。那中國出現的原始人又有哪些呢?小編收集了一些,如果你還知道其他的歡迎補充哦!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現在中國被發現最早的原始人類是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發掘的巫山人,其出土化石距今約有214萬年。
  •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新華網 | 2021-01-04 09:05:20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
  • 裴李崗遺址發現距今26000年前鴕鳥蛋殼串珠「項鍊」 年測舊石器晚期
    大河網記者 莫韶華 26000年前的古人有多愛美?男士都會為了取悅女士用鴕鳥蛋殼製作串珠項鍊了?8000年前,古人製作的石斧、石鏟、石鐮和「小刻刀」有多精美?你以為現代人很聰明嗎,其實用的還不是8000年前的碗!
  • 東北挖出一條「真龍」,距今8000多年,中國龍真的不存在?
    後來,經過專家確認,這件玉龍距今7000多年,屬於紅山文化的遺存。顯然,黃帝距今只有5000餘年,而玉龍歷史卻超過了7000年。儘管當時稱之為「中華第一龍」,但在隨後考古挖掘中,又有了重大發現,將中國龍的歷史再度向前推進1000年。
  • 名片印刷中使用的紙張和製作工藝都有哪些?
    說到名片大家都不陌生,但要問名片印刷製作的紙張和工藝都有哪些,大家肯定是一頭霧水,下面就讓印刷貓的小編來幫大家解答一下,以後製作名片的時候肯定會用到哦!名片用特種紙張比起普通的銅版紙,使用特種紙製作名片就會顯得更上檔次了,因為特種紙本身自帶紋理,手感和視覺感都是銅版紙不能比的
  • 中國贛州有重大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放在全世界都實屬罕見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而最近就在中國贛州又有了一重大發現,在這裡發現了一組距今約7000萬年的恐龍化石,這放在全世界都實屬罕見。而這組化石的價值就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竊龍蛋是如何孵卵和孵化的。因為此前一直對竊蛋龍的孵卵方式大家是存在爭議的,但這次的研究中可以確定竊蛋龍是具有孵卵行為的。
  • 三峽挖出「太陽人」,距今7000多年,專家看後不安:禁止出國展覽
    大家對此都感到十分高興和意外,但是所有人都沒想到還有更大的意外在等著他們。一位工作人員隨地坐下休息,突然有人發現這位工作人員坐在一個長方形的石塊上,而這個石塊上刻著一些圖案。在場的工作人員對圖案花紋都十分敏感,一發現這個石塊上有一些圖案,便趕緊將之清理出來。
  • 為什麼精心加工的石斧與切割器,證明了狩獵生活佔主導地位?
    廣東英德牛欄洞遺址(約公元前8000年)牛欄洞人的生活時代距今約8000至12000年1996年,考古人員對英德牛欄洞遺址進行試掘,發掘面積約20平方米,獲得了一批打制石器、少量磨製石器和陶片以及大量的動物骨骼,經確認這是一處具有重要意義的距今1萬年前後的史前時期洞穴文化遺存。
  • 專家猜測:可能和千年前的災難有關
    專家猜測:可能和千年前的災難有關1973年,在浙江東部的河姆渡一帶發現了一些史前人類生活過的遺址,而在這個遺址發現之前,我們歷史學界一直都認為我們中華文明應該誕生於5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但是因為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一下子將中華文明的起源提前到了7000多年之前。
  • 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2004年、2006—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等進行了連續多年的發掘,發掘區位於整個遺址的西北部,田螺山的西南側,揭露面積1000平方米。 田螺山文化堆積厚3米左右,分6個文化層,可以分為 3 個階段,年代距今 7000—5500 年。
  • 工藝玻璃應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工藝玻璃應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雕刻玻璃是家居裝修中很有品味的一種裝飾玻璃,所繪圖案一般都是具有個性「創意」,反映出居室主人的情趣所在和追求。凡是經過二次藝術加工的玻璃都可以成為藝術玻璃,從幾十元至上萬元不等,最初級的應該就算磨砂玻璃了,就是將圖案用噴沙槍磨在白玻上,檔次較低。最大的缺點是磨砂部分很容易髒,而且無法清洗,很難看,價格便宜。基本淘汰。
  • 鄧聰:「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
    香港中文大學鄧聰教授作了題為「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的精彩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陳星燦研究員主持並點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學生們聆聽了這次講座(圖1、2)。
  • 歐亞絲綢之路的作用和意義有哪些?
    歐亞絲綢之路指的是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絲綢之路連接了東亞、中亞、印度、西亞、地中海等世界幾大文明圈,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社會進步有很大的意義。 首先,絲路上的商隊從西方運來稀有動物、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再從中國運出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這些商品豐富了各國人們的日常生活。
  • 中國古代青銅器製作工藝探析
    青銅禮器的生產製作是整個青銅時代的工業核心,有一套複雜的系統流程,後人通過對青銅器上留存的鑄造痕跡的分析,可以反推出古代青銅器的生產流程和鑄造工藝,總結其中蘊含的工藝思想,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
  • 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史前巨蛙」魔鬼蛙,真的會吃恐龍嗎?
    史前巨蛙-魔鬼蛙魔鬼蛙是一種古生物,它生活在距今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早在20世紀初,古生物學家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挖掘恐龍化石時意外發現了一些不屬於遠古爬行動物的頭骨化石碎片,起初,由於化石碎片較少沒有引起重視,隨著挖掘的深入以及輻射面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奇特」化石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