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曹鄴(816-2),字之,桂林.(今屬桂林)人。大中四年(850)進士,始為天平節度府掌書記,歷任祠部郎中、洋州刺史。其詩多寫政治上失意的感慨,但也有部分篇章注重反映社會現實。詩作通俗質樸,善於採用民間口語,近如謠諺。與劉駕為詩友,時稱「曾劉」。後人輯有《曾祠部集》。他的《官倉鼠》將統治者比作大老鼠,極具諷刺和批判意味。

官倉鼠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遺朝朝人君口?
①走:逃跑。②健兒:指士兵。③遣:使得。君,表面上指大老鼠。

以大老鼠作比喻,諷刺剝削者的詩章,可以迫溯到《詩經》。其中的《碩鼠》就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名篇。不過,《碩鼠》的作者不厭其煩地誘導人們逃避現實,幻想躲到一片「樂土」、「樂國」、「樂郊」中去,有失偏頗。
而這首《官倉鼠》題目就用了形象化的比喻,秉筆直刺那些肆無忌憚地對勞動人民血汗進行巧取豪奪的貪官汙吏。尤為可貴的是,詩人敢於面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引導人們去思索探求苦難的根源,把矛頭指向了最高統治者。在感情上更加強烈,主題也更為鮮明。這不能不說是詩人世界觀進步因素的反映。

這首短詩,靈活地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段和對比的藝術手法。詩的前二句用平實而又略帶誇張的筆墨,惟妙惟肖地勾畫出「官倉鼠」不同凡鼠的特徵與習性。人們常說:「膽小如鼠」,老鼠是以「小」和「怯」為其特徵的。
它們晝伏夜出,不用說見人,就是聽到一點聲響也要逃之天天。然而官倉鼠卻非同一般「它們「大」—「大如鬥」;並且「勇」——「見人開倉亦不走」。「鬥」是稱米的容器,用鬥形容其大,是說飽食積粟的結果;見了人不遁逃,是寫其有人養,而有恃無恐。然後,調轉筆鋒,由「鼠」及「人」,官倉鼠養得又胖又大,前方戍邊將士卻已「無糧」,終年辛勞的百姓也在忍飢挨餓。
「鼠」與「人」的鮮明對比,便將令人觸目驚心的社會矛盾推到了讀者面前,顯然這是一個人不如鼠的黑暗世界。詩中隱喻雙關,不言自明。「官倉鼠」指的正是那些吮吸人民血汗的貪官汙吏。這些兩條腿的「大老鼠」憑藉權勢,殘酷盤剝人民,搜刮民脂民膏。那麼,誰是他們的後臺呢?結句寫道:「誰遣朝朝入君口?」
這一脫口發問,水到渠成,含而不露,引導人們去探索造成這種極端不合理的黑暗社會現實的總根源。「誰」字下得非常微妙,既耐人思索,發人深省,又使主題更為集中而深化。這首詩的另一顯著特點是詩人採用了民間口語,通俗而又朗朗上口,譬喻貼切而又詞淺意深。
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倉管理不善,細細咀嚼,不僅句句是對貪官汙吏的誅伐,而且把矛頭指向的是最高封建統治者。這確實是一首思想性和戰鬥性極強的好詩。
參考資料
《官倉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