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需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宋朝之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因為地勢易守難攻,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
據《宋史·地理志》載: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自從公元938年劃入遼朝版圖之後,中原王朝北部地區便少了天然的防禦屏障。
北宋時期,包括比較銳意進取之君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在內,都時時不忘收復燕雲地區。可惜的是趙匡胤在北伐遼朝年間『壯年早逝』,之後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又失敗,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始終處於夢想之中。
公元1122宋徽宗時期,北宋與虎謀皮,與從窮山惡水中崛起的女真人籤訂了『海上之盟』,一起攻伐遼朝,1125年遼朝滅亡,北宋終於如願以償收復了十六州中的其中六州(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等)。
收復是比較好聽的說法而已。
按『海上之盟』宋、金的約定:金軍攻取遼上京、中京大定府;宋軍攻取遼的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
當時遼朝在與金國的連年交戰中已節節敗退,遼國國君天祚帝已逃亡,遼朝已是強弩之末。更何況在宋、金兩軍夾擊之下,按理說宋軍取勝只是遲早問題。
但就是在這這樣的背景下,宋軍依然被哀兵遼軍擊敗。最後西京、南京還是金軍幫打下來的,所以事後北宋因未能按承諾攻陷遼西、南二京,經雙方交涉後,北宋以二十萬兩銀、三十萬匹絹給金,並納燕京代租錢一百萬貫,從金國手中接回了燕雲六州。
按這樣來看,說買回來其實更貼切一些。不過呢,燕雲六州和十六州依然相差甚遠,北宋根本沒有底氣從金國手中要回餘下的十州。
而在戰略上,北宋參與滅遼的戰略方針,不僅白白損失了遼朝這個北方天然邊防屏障,還將宋軍戰鬥力的羸弱徹底的暴露在金人面前,就好像在說:「我很脆弱的,快來打我呀!」
而金國最後也沒讓北宋「失望」,收拾完遼朝後不久又收拾了北宋。「海上之盟」可以說是宋史上最大的昏招,是北宋滅亡、南宋只能偏安一隅的主要原因之一。
嶽飛之死和宋朝的文人治國。
經過五代十國皇權更迭頻繁之亂世,所以宋朝建立後,怎麼樣治國才能讓皇朝更穩定便是重中之重了,先來看宋朝的文人治國。
宋朝非常注重科舉選撥人才,無論是寒門子弟還是有錢人家,都可以通過拼博苦讀而成為「天子門生」,從而進入仕途報效國家。所謂知識就是力量,這些文人人才便鞏固了宋朝的統治基礎。
在這樣的環境下,宋朝的文化發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從『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均為北宋人就可見一斑。
文人入仕為官的話,如果官運享通可以官至太子太師、太傅,宰相(如南宋大奸臣秦檜)、甚至丞相(南宋後期增設),官階為正一品。
而武官的地位就沒有那麼吃香了。
據《宋史·職官二》載: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關,掌管軍政、軍令,制定戰略決策等事。正副長官為樞密使、樞密副使。
樞密院的長官一般由文官擔任,沒武官什麼事。不過在南宋初期,抗金名將韓世忠、嶽飛倒是相繼擔任樞密使、樞密副使一職。
而在南宋早期,在嶽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的率領下,宋軍在抗金路上不斷取得勝利,收復了黃河以北大片失地(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重挫了金軍的有生力量,導致金軍一度軍心動搖,宋軍兵鋒距金軍大本營河南開封僅數十裡之遙。
但在這個時候,南宋執政者卻演繹了什麼叫做「豬隊友」。
公元1240年,宋高宗趙構、秦檜等人害怕韓、嶽等軍隊不斷坐大難以掌控,勒令韓世忠、嶽飛回朝接受「論功行賞」,封韓、嶽二人為正副樞密使。
樞密使可以說是管轄『三軍』的最高長官,但卻不能直接統軍,所以嶽飛等人明面上是升了官,實際上卻是被奪了兵權。然後在宋高宗、秦檜的主導下,嶽飛、嶽雲父子更是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害。
宋軍在打勝仗呢,而主帥卻被自己人害死,讓嶽飛等人的十年抗金之功毀於一旦,宋軍收復的失地再次落入金國之手。南宋再次向金國臣服,與金國籤訂了妥協苟安的『紹興和議』。
嶽飛是南宋少有的中興之將,抗金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卻成了宋朝『重文抑武』執政架構下的犧牲品,落得含冤而死的下場,直接導致南宋失去了徹底收復北方的最好時機。所以說,宋高宗昏殺嶽飛,是南宋只能偏安一隅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宋朝的『進貢之路』
北宋時期,公元979、986年,宋太宗曾兩次北伐遼朝,但均無功而返。
風水輪流轉,到了1004年宋真宗時期,遼軍入侵北宋,本來雙方打得有輸有贏,一時難分勝負。後來遼朝主動求和,畏敵的宋真宗向遼朝送上大禮,同意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兄弟相稱互不侵犯,史稱『澶淵之盟』。
而從公元1040年開始,宋朝又和西夏發生了多次戰爭,雙方損失都很大,最後結果是宋先後共進貢銀五十五萬兩給西夏,換來和西夏二十多年的『西邊無戰事』。
到了金國崛起後宋朝就更加不堪了,因為金軍的戰鬥力比之遼朝、西夏更加強大,對宋朝的破壞力也更大。先是汴梁城被金軍攻破,徽、欽二宗被俘押解北上,北宋滅亡;而南宋雖有過嶽飛抗金的『十年中興之期』,但架不住宋高宗、秦檜的的「神操作」,喪失了徹底收復北方的銳氣,之後南宋就始終在抗金無果、向金議和稱臣進貢之中掙扎苟安,直到被後來崛起的蒙元所滅。
從上述可以看出,包括北宋在內,整個宋朝對外採取的多是貢獻歲幣求安的策略,雖有進取擴張之意,卻無開疆僻土之力。從版圖來看,北宋國土疆域也只不過280萬平方公裡,南宋為200萬平方公裡,如果說南宋甘於偏安一隅,北宋又何嘗不是如此?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如果北宋比作老大哥,飽受金國戰火摧殘後的南宋小弟除了龜縮苟安,又能怎麼樣呢?
是什麼原因導致整個宋朝只能偏安一隅呢?
宋朝軍隊戰鬥力天生羸弱?但偏偏嶽飛又告訴世人宋軍也可以叫不可一世的金軍吃敗仗。究其原因,還是宋朝統治者的御軍之道有問題,且問題還不小。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唐朝後期的『安史之亂』,地方藩鎮割據,導致民怨四起,後來唐朝政權也煙滅於農民起義之中。再歷經五代十國藩鎮割據、權臣篡位政權頻繁更替之後,宋朝的統治者便有了『外患可防,內患可懼』的意識,而且宋朝正是趙匡胤通過「造反」建立起來的,可見『懼內』是深入宋朝骨髓的,所以便有了後來太祖「杯酒釋兵權」,把軍權收歸中央的操作。
宋朝的主力軍隊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有發兵權的是樞密院,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但是樞密院又不能直接統兵,這樣兵權層層鉗制是不方便造反了,但一旦發生外戰,會出現發兵調度的不識兵,識兵的又不能直接調遣軍隊,到戰場後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
嶽飛抗金時又有所不同。除了嶽飛是個傑出的軍事指揮家、治軍嚴明之外,嶽飛是以戰養軍,是非常時期的戰時指揮官,是宋高宗為了增加和金國議和籌碼,退無可退而不得已放權給嶽飛的無奈之舉。但正是這死馬當活馬醫的舉措,卻無心插柳地釋放了嶽飛的指揮才能,也釋放了宋軍的戰鬥力,消耗了金國意欲一舉吞併南宋的銳氣。
所以,正是宋朝統治者這種「俱內」的御軍之道,才給了金國瘋狂南侵之機。另外,南宋也沒有特別傑出的有為之君,多是貪生怕死恐金之輩,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君熊就只有熊一國」了。所以,南宋除了偏安一隅,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