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理學院院長羅格·道斯曾說:「如果不對空間思維加以重視,將無法培養出21世紀會學習、懂生活的年輕一代。」從小培養空間認知能力能使孩子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受益無窮,無論是課堂上還是生活中,我們都需要重視空間認知能力的培養。
本文共3459字,仔細閱讀需9分鐘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回顧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樣授予了三位天體物理學學者,表彰他們為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所作出的貢獻。
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說明了獲獎者在物理學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儘管他們的研究為物理學研究做出的貢獻各異,但相信在他們之間存在著共同點——優秀的空間認知能力。
我們首先要了解,事物是多面的,空間對象更是多面的。空間認知總是針對事物的某個特定的面而進行,認知的過程是了解對象本體的過程,或者說是對本體建模的過程。簡而言之,空間認知是人們對物理空間或心理空間三維物體的大小、形狀、方位和距離等空間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
在天體物理學中,空間認知能力在探討恆星結構、恆星演化、太陽系的起源等許多問題時,都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
除了物理學家,空間認知能力對於各行各業而言都是一種關鍵能力。例如,對於建築師來說,繪圖、看圖、監工等一系列建造過程需要空間認知能力;對於醫生來說,看病人拍的片子的同時需要想像出這個片子對應的身體的部位,這也需要強大的空間認知能力;對於藝術家來說,繪畫也需要深厚的空間認知能力,把他們看過的景象變成呈現出來……
從深遠的現實角度思考,空間認知能力還對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北京大學教授宗秋剛、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薛向輝都曾闡述過一個共同觀點:提高空間環境感知能力對提升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空間認知能力是否能培養?
美國心理學家斯特拉頓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告訴了我們空間認知能力的培養真相。
他在眼睛上戴了一個一端開小孔的圓筒。因小孔成像原理,眼睛視網膜上的視像與外界事物一樣是呈正立的(正常是倒立),開始非常不適應,視覺和觸覺、動覺之間發生了矛盾,如想拿下面的東西,手卻伸向上方;寫字也只能依靠觸覺和記憶完成。這種異常的體驗使人感到頭痛和噁心。8天後,他的視覺逐漸與觸覺、動覺協調起來,不再感到是一個顛倒的世界。摘掉眼睛上的圓孔後,他又重新經歷了同樣痛苦的適應空間環境的過程。
這個實驗說明人對客觀世界的空間知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獲得的,他是人腦將許多感覺器官所得到的信息,如知覺、觸覺、動覺等信息綜合分析後產生的。特斯拉頓實驗也說明了空間認知能力是可以從小培養的。
同樣也有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六個月大的時候,就能靠自己的意識感知多和少的概念。你把同樣的物品堆成大小不等的兩部分,讓孩子挑選,他能選出哪一部分多。由此可見,孩子能感知空間大小,但需要通過後天不斷的深化形成永久的記憶。
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教授魏坤琳曾表示:大腦對數量的表徵和對空間的表徵密不可分,甚至兩者在大腦區域上都有很大的重疊,可以說空間認知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STEM教育的核心之一。對於孩子而言,從小培養空間認知能力能使他們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受益無窮。
既然空間認知能力可以培養,那麼我們就需要面對新的問題:如何培養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
1.在課堂中培養空間認知能力
一提及空間認知能力,我們總會想到數學。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要求能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包括: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圖形的演變培養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例如,面對三年級的學生,培養他們空間認知能力的目標是能進行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的轉換,認識到絕對坐標與相對坐標的優劣。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圖片展示等手段,讓學生經歷在大腦中旋轉物體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
一開始,教師可以通過「你能在大腦中把物體轉動起來嗎?」類似提問引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
接著,教師可以展示立方體不同角度的圖片,讓學生想像並畫出兩個物體正面轉向我們時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將眼前看到的圖片在大腦中進行角度轉換。在學生畫完之後,教師可以展示立方體的正面圖片或者直接展示實物,為學生提供答案參考,讓學生檢驗自己畫得是否正確。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擴展課堂教學的環節,提升難度,讓學生對空間的認知走向深度。比如展示每個面上都有不同圖案的正方體展開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在頭腦中將二維展開圖轉換為三維立體圖,再從四個選項中找出錯誤的立體圖。
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展開圖動手製作一個正方體,通過這樣的活動驗證自己的判斷。最後,再引導學生總結如何進行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的轉換。
在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將空間認知能力和數學課堂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學習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進行轉換的方法,培養空間認知能力。
2.將能力培養與生活相結合
課堂是培養空間認知能力的好途徑,但是這一能力的培養內容不僅僅局限於數學課堂,也可以和生活相結合。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有人不識東西南北,甚至難分左右的情況,他們的感知能力差,缺乏方向感,容易迷路。這一方面說明他們缺乏空間認知能力,一方面也說明空間認知能力能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生活中如何培養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
交流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方式。在平時生活中和孩子的交流,我們可以儘可能多的使用一些方位詞彙,如大小、左右、上下、前後、正反等,再逐步增加一些諸如東西南北的方位詞來進行引導。
此外,創設生活情境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班級裡的學生和座位創設一個孩子熟悉的情境:
小雪的左邊是小海,小海的左邊是小蘭,小蘭的左邊是小慧,那麼小慧在小雪的哪一邊呢?答案只有一個嗎?
教師應可以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然後讓學生站到講臺前說出答案及思考的過程,並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再教師進行評價和總結。教師還可以選出四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排排隊試一試。
而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四個人想像成一條繩子上的四個點,而繩子可以任意彎曲,那麼小慧既可以在小雪的左邊,也可以在小雪的右邊。
除了教室裡的情境,學生每天上下學經過的交通路線也可以成為培養空間認知能力素材。教師可以展示相關的地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分別用「前後左右」和「東南西北」兩種方式指路。
在指路前,教師要提醒學生明確出發前自己是面朝哪個方向。如果用「東南西北」指路,學生還必須先辨明地圖上的各個方向。最後,讓學生分別用兩種方式描述路線,並帶領學生找出最近的路線。最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整個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讓學生反思如何確定位置,從日常生活中培養空間認知能力。
空間認知能力與數學、科學、建築、醫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關係,同時,它有很強的可塑性,我們可以通過後天訓練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常常被人們忽視。無論是課堂上還是生活中,我們需要重視空間認知能力的培養,並能尋找不同角度,依託不同素材為孩子打下空間認知的基礎。
本文部分重點內容取材自「學思維」活動課程
版權說明:本文為思維智匯綜編稿件,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