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進化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利用大量恐龍、已滅絕的鳥類(如始祖鳥和大海雀)以及現代鳥類的腦容量數據,重建了鳥類大腦的進化數據模型
這項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之前,鳥類和屬於非鳥類的恐龍的大腦大小相似。滅絕後,由於某些種類的鳥類遭受爆炸性輻射,並重新佔據滅絕群體騰出的生態空間,使得大腦與身體的比例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
布魯斯博物館(Bruce Museum)的科學館長、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者丹尼爾·克塞普卡(Daniel Ksepka)博士說:「令人驚訝的是,體型減小是鳥類大腦進化的一個主要因素。」許多成功的鳥類家族通過進化出較小的體型而進化出相應的較大的大腦,並且,即便體型減小了,它們的大腦尺寸與體型更大的祖先的大腦尺寸還是保持接近。」
為了了解鳥類大腦是如何變化的,一個由37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利用CT掃描數據,創建了數百隻鳥類和恐龍的大腦模型資料庫,並將其與一個現有的大型現代鳥類腦測量資料庫相結合,分析出已滅絕的鳥類和恐龍與現代鳥類的大腦大小與身體大小的比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艾米·巴拉諾夫(Amy Balanoff)博士指出:「恐龍和原始鳥類的大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像鴯鶓和鴿子這樣的鳥類,它們的大腦大小與體型相同的獸腳類恐龍差不多,事實上,像恐鳥這樣的一些物種的大腦比預期的要小。」
鸚鵡和鴉(烏鴉、烏鴉和親戚)這兩類大腦尺寸非常特殊的鳥類相對來說是最近才進化出來的。這些鳥類表現出巨大的認知能力,包括使用工具和語言的能力,以及記住人類面孔的能力。這項新的研究發現,鸚鵡和鴉表現出非常高的大腦進化率,這可能有助於它們達到如此高比例的大腦大小。
克萊姆森大學坎貝爾地質博物館(Campbell Geological Museum)的亞當·史密斯(N.Adam Smith)博士說:「鸚鵡和鴉的大腦和體型進化速度都高於平均水平,但烏鴉大腦的進化速度確實過於快——它們大腦的進化超過了所有其他鳥類。我們的結果表明,稱某人為「小鳥腦」實際上是一種恭維的話!」
「烏鴉是鳥類王國的原始人,」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傑翁薩摩(Jeroen Smaers)博士說,「就像我們的祖先一樣,他們通過同時增加身體和大腦的大小,進化出了相應的巨大的大腦,而大腦的大小增加的速度也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