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文地理微信公號消息,眼鏡猴生活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婆羅洲、蘇拉威西島等熱帶海島的雨林裡,
一身黃褐色的毛皮,柔軟光滑。
因一雙與身材極不相稱的大眼睛而得名,超大的眼睛使它們看上去異常呆萌。
然而每當月色初上,這種可愛的萌物搖身一變,成為黑夜裡敏捷的殺手……
自從1977年美國盧卡斯電影公司推出首部科幻大片《星球大戰》以來,該系列電影迅速風靡全球,影片中的絕地委員會大師——尤達,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它武功高強,有趣、古怪且睿智,是《星球大戰》中的神秘核心;它身材短小精悍,兩隻大眼深邃犀利,尖耳聽八方。
這隻原力非凡的外星生物被眾人奉為偶像,而其原型,則來自一種僅有成人手掌大小的靈長類動物——眼鏡猴。
世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
頭部可360度旋轉
眼鏡猴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若是按照身體比例來計算,在靈長類動物中,它還一舉奪下三大冠軍頭銜:眼睛最大、耳朵最大、跗骨最長。身體長度與老鼠相仿,僅有8.5~16釐米,尾巴卻長達20多釐米,身體的重量僅80~165克,相當於一塊普通手錶的重量。眼鏡猴雖然體型小,卻長著一對異乎尋常的大眼睛,以至於人們初次見到它,都無一例外地被那雙大得出奇的「巨型」眼睛所吸引。
眼鏡猴的眼睛不僅堪稱靈長類動物之最,在所有哺乳動物中,其眼睛相對體型的佔比也是最大的,它們的眼球直徑達16毫米,超過一半的體積凸出眼眶,佔據了嬌小臉龐三分之二的面積,遠看就像戴著一副誇張的老花鏡,「眼鏡猴」之名也由此而來。
由於眼球較大,其瓜子臉上的鼻子和嘴巴倒顯得格外小巧。
據科學家研究,眼鏡猴的祖先眼睛並非如此巨大,隨著物種進化,其眼睛後部有助於放大光信號的反光細胞逐漸消失,眼鏡猴便進化出巨眼來彌補這一缺陷。
在這雙巨眼的視網膜外圍,密布著負責感應光線的視杆細胞,每平方毫米可達9.5萬個,而人類視網膜的視杆細胞每平方毫米僅1.3萬個,這就意味著只要有微弱的光線進入眼睛,眼鏡猴就能看清周圍的東西。
眼鏡猴雙眼的奇特之處還不止如此,其眼球擁有高級靈長類動物才具有的視網膜中央凹,中央凹是視覺最敏銳的區域,能精確地捕捉物象。
得益於這些先天優勢,眼鏡猴的巨眼在黑暗中成為捕食的絕佳利器,猶如雷達一般,能迅速鎖定獵物,並追蹤移動的物體。
雖然視力敏銳異常,但這對巨眼卻靈活性不足——眼鏡猴的眼球不能轉動,只能直視觀察物體。
因此,造物主賦予了它們另一項罕見的技能:它們的頭部可以分別向左右旋轉180度,也就是360度全方位、無死角地偵探四周,當它們置身於熱帶雨林險惡的環境裡,也能及時發現獵物、躲避敵人。
眼鏡猴除了眼睛引人注目,耳朵也格外吸睛,兩片如蝙蝠翼般的碩大耳朵與小臉盤形成鮮明對比,著實可愛,它們的聽覺也十分敏銳,稍有風吹草動就能立即察覺。
當它們睡覺時,為了隔絕外界聲音幹擾,聰明的眼鏡猴會把兩隻耳朵摺疊起來,薄薄的肉耳朵隔音的效果極佳,使得它們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安然入睡。
最後,人們將目光聚集在了眼鏡猴的跗骨上,跗骨又名「腳面骨」,共包含7塊骨頭。
眼鏡猴的手指和腳趾都生得細長,跗骨的長度則格外突出,故學名「跗猴」。
18世紀中期,法國博物學家布豐伯爵在研究菲律賓眼鏡猴時,因其跗骨(tarsal bone)長的特點,直接將這種動物命名為「tarsier」。
另外,它們的手指和腳趾如同青蛙一般,尖部呈圓盤狀,具有吸附功能,抓物非常牢固。
它們的身體雖然僅有10多釐米長,但其跳躍能力極強,輕輕一躍可達兩三米,最遠的記錄甚至達到6米,小小的身體裡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平時,它們就靠著卓絕的攀爬和跳躍能力,在叢林樹枝間靈巧地穿來穿去,行動自如。
狂熱的肉食主義者
人類無法聽到的秘密語言
說到靈長類動物,人們首當其衝想起的是猴子和猩猩,至於它們的飲食習慣,無非「猴子掰玉米、猩猩吃香蕉」,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僅有手掌大小的眼鏡猴卻不滿足於玉米、香蕉等素食——它們是十足的肉食愛好者,對肉類食物近乎狂熱。
眼鏡猴是現存唯一的食肉性靈長類動物,也是典型的夜行者,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上,每當夜幕降臨,眼鏡猴便攀附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上,潛伏在月光下,閃爍著巨眼注視周圍環境的變化,耐心等待獵物出現。
由於它們的眼睛沒有照膜,在黑暗中不會發光,所以人們很難尋覓到它們的蹤跡。
黑暗成為眼鏡猴捕獵的絕佳條件,它們的大眼睛在夜間洞察一切,耳朵則幫助它們在嘈雜的環境中捕捉到獵物的聲音。
蟋蟀、蒼蠅、蚊子等小昆蟲是它們捕食的主要對象,對於鳥類、蜥蜴、蝙蝠等體型相對較大的動物,一些勇敢的眼鏡猴也絕不會口下留情。
當獵物不知不覺進入捕獵範圍,待其靠近,眼鏡猴就會一躍而起,直撲獵物,或一口咬住,或用敏捷的手指死死捉住它們,然後一把塞入嘴裡,大口咀嚼。
由於眼鏡猴之間會爭奪食物,它們在捕獵時會與同類保持一定距離,分別在自己的地盤上活動。
不過,在夜間它們也要時刻提防和應付天敵,例如蛇,一旦一隻眼鏡猴發現敵人,它就會立即發出信號呼喚大部隊,附近所有的眼鏡猴收到信號後都會停止捕獵,一致向天敵發出高聲尖叫,直至趕走敵人,當騷亂結束後,一切恢復寧靜,眼鏡猴又各自活動。
除了捕獵,眼鏡猴似乎每時每刻都抱在樹枝上,沉默不語,一副懶洋洋的樣子。
不過,眼鏡猴並非如表面看上去那麼安靜,它們實則是名副其實的「話癆」,它們使用的是一種超聲波語言,這種超聲波具有發送和接收信息的雙重作用,不僅能在同類間進行交流,還能幫助它們探測和定位獵物。
只是眼鏡猴發出的聲音頻率約為67千赫,遠遠超過人類所能接聽的能力範圍,所以人類才誤以為它們格外沉寂。
9月,當眼鏡猴進入發情期後,它們就會利用鳴叫聲來吸引配偶,並與心儀的異性上演一段愛的對唱。
繁殖季節,兩隻情投意合的眼鏡猴進行交配後,霸道的雄猴會用分泌物將雌猴的陰道堵上,阻止它接受下一隻雄猴的精子,行為實屬古怪。
雌猴經過長達6個月的妊娠後誕下小猴,剛出生的小猴身長約6釐米,體重約為25克,但它們已經發育得很好,渾身長滿絨毛,睜著兩隻溜圓的大眼睛,好奇地瞅著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剛出生的小猴已經會爬行,1~2個月後便能跳躍。
在此期間,小猴都依靠母乳餵養,若是需要進行長距離移動,母猴就會用嘴叼著小猴行動。
通常,一隻眼鏡猴的壽命約12~20年,當小猴長到2歲性成熟時,大多會離開原來的家庭而自立門戶,少數眼鏡猴則會繼續留在父母身邊,和父母一起生活。
以自殺的方式來反抗人類
與時間賽跑的瀕危拯救
眼鏡猴是一個古老的物種,早在6000萬年前恐龍滅絕前後,地球上就已經有它們存在的痕跡。
當時,眼鏡猴活躍在世界各地,亞洲大陸、南美洲、北美洲等地都曾發現過眼鏡猴化石。不過,時至今日,眼鏡猴僅生活在東南亞的一些海島上,這些眼鏡猴進化得十分緩慢,其模樣與人們發現的幾千萬年前的眼鏡猴化石並無太明顯的差異。
在東南亞的島嶼上,流傳著一個廣為人知的傳說:眼鏡猴是居住在無花果樹上的精靈的寵物,如果有人傷害了眼鏡猴,那就必須誠摯地向精靈們道歉,否則精靈動怒,肇事者就會遭遇災難或者疾病。
讓人痛心的是,精靈的神力並沒能保護眼鏡猴免遭傷害,由於眼鏡猴模樣呆萌,深受人們喜愛,當地曾一度興起眼鏡猴寵物貿易,還有人甚至將眼鏡猴製成標本進行販賣。
人們意想不到的是,當捕獵者將眼鏡猴帶到其他地方進行人工餵養後,被捕的眼鏡猴竟然紛紛選擇了絕食、撞樹等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此作為對人類的反抗,也有人說,這是因為眼鏡猴極重的戀鄉情節,它們一旦離開賴以生存的森林,很快就會死去。
事實上,眼鏡猴是一種非常害羞、敏感的動物,哪怕聽到人類發出過大的噪音,都會鬱鬱寡歡。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人類幹擾,東南亞海島上的熱帶雨林逐漸減少,適合眼鏡猴棲息的環境日益縮小,眼鏡猴已經極度瀕危,其中不少稀罕的種類被認為已經滅絕。
科學家們在不斷地尋找著眼鏡猴的亞種,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一共發現了18種眼鏡猴,他們相信,還有更多種類尚未被發現。
侏儒眼鏡猴是眼鏡猴中最小的一種,其體重僅有其他種類的一半,多生活在原始森林的高海拔地區。1921年,自一隻侏儒眼鏡猴被製成標本收藏在博物館後,人們就再也沒有見到過侏儒眼鏡猴活體了,科學家無奈地認定侏儒眼鏡猴已經滅絕。
直到2000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中部,兩位科學家在誘捕老鼠時,意外發現一隻侏儒眼鏡猴,然而,這隻侏儒眼鏡猴誤入陷阱,不久就重傷身亡。8年後,美國研究團隊在印尼蘇拉威西島中部進行生態考察時,再次發現4隻侏儒眼鏡猴的蹤跡。
此次再度發現侏儒眼鏡猴,讓科學家異常興奮,這證明侏儒眼鏡猴尚未滅絕,但同時,科學家們也感到肩上的膽子更重,他們擔憂是否有眼鏡猴物種在未被人類發現之前就已經滅絕,一位眼鏡猴研究專家說:「這將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我們要爭取在眼鏡猴滅絕之前,將其亞種都找出來。」
原標題:只有手掌大的眼鏡猴:腦袋可360度旋轉的巨眼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