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片天空,同一片家園!地球是野生動物和人類共同的家園!
2017年10月13日、19日下午,和朋友在盤山縣八一水庫遇見一群鸕鷀,拍下部分照片,現予分享,敬請指正!
獲取更多信息,敬請識別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這是銀杏嗎?
晾曬
鸕鷀(學名:Phalacrocorax):鵜形目鸕鷀科鸕鷀屬,有1屬39種。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潛水後羽毛溼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棲息於沿海海濱、島嶼、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河口及其沼澤地帶。飛時頸和腳均伸直。中國有5種。常被人馴化用以捕魚,在喉部繫繩,捕到後強行吐出。
形體最小的是侏鸕鷀,體長45釐米,體重340克;最大的是弱翅鸕鷀,體長100釐米,體重5千克。在1850年滅絕的眼鏡鸕鷀(Phalacrocorax perspicillatus)體型也相當大,體重平均達6.3千克。多數鸕鷀,包括幾乎所有的北半球物種,主要有深色的羽毛,但一些南半球的物種是黑色和白色,少數(生活在紐西蘭的如點斑鸕鷀)羽行相當豐富多彩。許多物種在臉上的肌膚有顏色(在眼先和喉部的皮膚),可以是明亮的藍色、橙色、紅色或黃色。通常在繁殖季節變得更鮮豔。
鸕鷀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巖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以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鸕鷀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鸕鷀的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
鸕鷀在海草叢生的水域主要用腳蹼遊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鸕鷀就腳蹼和翅膀並用。在能見度低的水裡,鸕鷀往往採用偷偷靠近獵物的方式到達獵物身邊時,突然伸長脖子用嘴發出致命一擊。這樣,無論多麼靈活的獵物也絕難逃脫。在昏暗的水下,鸕鷀一般看不清獵物。因此,它只有藉助敏銳的聽覺才能百發百中。鸕鷀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鸕鷀也知道「6」代表吉祥,「9」代表長久。
在中國很多地方,人們稱鸕鷀為烏鬼,以形容這種鳥不像鰹鳥那樣傻,而有著高超的捕魚本領。在中國,很早就有人開始馴養鸕鷀,並用它們捕魚。
在南方水鄉,漁民外出捕魚時常帶上馴化好的鸕鷀。鸕鷀整齊地站在船頭,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個脖套。當漁民發現魚時,他們一聲哨響,鸕鷀便紛紛躍入水中捕魚。由於帶著脖套,鸕鷀捕到魚卻無法吞咽下去,它們只好叼著魚返回船邊。主人把魚奪下後,鸕鷀又再次下潛去捕魚。在遇到大魚時,幾隻鸕鷀會合力捕捉。它們有的啄魚眼,有的咬魚尾、有的叼魚鰭,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魚結束後,主人摘下鸕鷀的脖套,把準備好的小魚賞給它們吃。這種捕魚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
鸕鷀不僅是捕魚的能手,古代還常常把它作為美滿婚姻的象徵。結伴的鸕鷀,從營巢孵卵到哺育幼雛,它們共同進行,和睦相處,相互體貼。大家熟悉的《詩經》中第一首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有的學者認為詩中的「雎鳩」就是鸕鷀。當然不管雎鳩是不是鸕鷀,鸕鷀之間的親密友好關係就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
這和前面第一張都是楊樹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