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電視上經常見到漁夫飼養鸕鷀捕魚,現在為何很少再見到了?

2021-01-08 溫晨動物園

以前經常能在電視上和書上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名漁夫劃著小船在江面上緩緩前行,船舷處站著一兩隻大鳥,只聽「噗嗵」一聲,鳥兒鑽進了水裡,沒過多久就鼓著脖子從水面鑽了出來,漁夫把鳥抓起來倒提著一晃(有時是捏脖子),它就吐出了一條大魚。漁夫把大魚收好,並從筐裡取出一條小魚獎勵給鳥兒吃。

這個場景想必大家都在電視上、書本插圖裡見過,或者自己親眼見到過。那些被漁夫馴養用來捕魚的鳥,在民間有個響噹噹的名字叫魚鷹,中文正式名大家應該也知道,叫鸕鷀。

中國漁民飼養鸕鷀並用來捕魚的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唐宋時期的一些古詩詞中就已經對此有過描述。例如下面這首:

乍向紅蓮沒,復出清蒲颺。獨立何褵褷,銜魚古查上。——唐·王維《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鸕鷀堰》

著名詩人王維的這首詩講的就是鸕鷀為漁民下水捕魚的場景。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喜歡觸景生情,也很擅長講述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經歷過的事情。可能住在山區、旱地的人們沒親眼見過,至少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我國仍然有很多飼養鸕鷀用來捕魚的漁民,但是現在已經很少了,幾乎只剩下雲南等地仍然有些水邊的景點使用鸕鷀現場捕魚,主要目的是供遊客觀賞。至於為什麼,我們一會兒介紹完鸕鷀後再講。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電視劇版的《小兵張嘎》,裡面有一段八路軍的接頭暗號:

「——請問有魚嗎?——沒有魚,魚鷹不下水了!」

鸕鷀在民間除了魚鷹這個名字,還有些其他外號,例如魚鳧、老魚鴉、水老鴉、烏老鬼等。從動物學角度來說,鸕鷀可以泛指鰹鳥目、鸕鷀科的三四十種鳥類,其中被漁民馴化用來捕魚的通常是普通鸕鷀Phalacrocorax carbo。需要注意的是,普通鸕鷀這個名字不是形容它很普通,而是學者定名或譯名時定下的正式中文名,其他類似的還有普通、普通翠鳥等,都是正兒八經的物種名。

普通鸕鷀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野生的普通鸕鷀在南方為留鳥,在北方為夏季候鳥,大江南北無論是海水區域還是淡水區域,普通鸕鷀都不算少見。成年的普通鸕鷀體長約70~120釐米,翼展約為120~160釐米,雄性比雌性的體型稍微大一些。在食性方面,普通鸕鷀是魚類殺手,只要是嘴巴能吞得下的魚,它們就不會挑食,照單全吃。為了更方便捕魚,普通鸕鷀的上喙尖端演化出了尖銳的鉤子,魚類只要被它們咬住就很難掙脫。

而且普通鸕鷀的腳蹼發達,比較擅長潛水捕魚,平時會在水面到水下5米的區間內覓食,有時也會潛入到數十米深的水域。但是普通鸕鷀缺乏能夠分泌油脂的尾脂腺,所以羽毛沒辦法防水,每次從水面出來吃飽了以後需要找個合適的位置站著曬乾自己,還會張開雙翼維持很長時間,看著像是進行某種神秘儀式,但其實就是在晾翅膀,我在杭州玩時曾親眼見到西湖里的鸕鷀站在噴泉後面的樁子上晾翅膀。

展開雙翼的形象也成為了普通鸕鷀的招牌動作,不光我們能見到,古代詩人們也見過。例如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就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

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鸕鷀西日照,曬翅滿魚梁。——唐·杜甫《田舍》

在最後一句中,魚梁指的是漁夫們為了捕魚而攔水修築的類似籬笆的裝置。所以這句詩的意思就是說,夕陽即將西下,漁夫和鸕鷀都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鸕鷀們站在魚梁的木柵欄上展開翅膀進行晾曬。這句詩其實還側面透露出了普通鸕鷀的一個習性:它們是晝出夜伏的捕魚者,主要靠視覺來捕獵魚類,到了晚上光線變暗,普通鸕鷀就無法再進行精確抓魚了,而漁夫也需要休息,所以到傍晚來臨之前就收工了。

漁夫們在使用鸕鷀捕魚時,需要在它們頸部靠下的位置系一根固定鬆緊的草繩或金屬圈,既保證鸕鷀不會憋死,又防止它們把大魚吞下去。也就是說,鸕鷀在水中捕魚時如果抓到了小魚,可以自己吃進去,如果抓到了大魚,就會被卡住無法吞咽,這時漁夫就會把它們脖子裡的魚擠出來或者控出來,並給鸕鷀餵幾條小魚作為獎賞,激勵它們努力幹活兒。

為什麼現如今使用普通鸕鷀捕魚的現象變少了呢?並不是因為有些人說的鸕鷀快滅絕了那樣,真正原因有兩個。一是使用鸕鷀捕魚在以前算是高效率的手段,但是現在漁業發展迅速,使用現代化捕魚工具的效率比鸕鷀要高得多,鸕鷀捕魚法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第二,國家對於普通鸕鷀的保護力度也加大了,現在的普通鸕鷀是「三有」保護動物,私人也不被允許無證飼養了。所以用鸕鷀捕魚的漁夫也越來越少,基本只在南方一些有水的旅遊城市作為表演項目來吸引遊客了。

相關焦點

  • 鸕鷀捕魚科普和美圖來了
    這幾天總是看見深圳的澤彥大哥在海邊拍鸕鷀,那照片真的是很好看。就跟大哥說了,把照片分享給夥伴們,順便再科普下這種鳥兒。
  • 小時候農村常見的蓖麻,為什麼現在很少見到了,蓖麻有啥用途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的村頭、地邊、溝壑上,經常能看到成片生長的蓖麻,也有老農種植蓖麻。蓖麻長得非常粗壯,葉子也很大,小朋友可以在蓖麻下乘涼,現在卻很少見到了。圖為筆者回農村老家在村頭遇見的幾棵蓖麻,看到很親切。蓖麻夏季開花,深紅色的花柱非常漂亮。與一些綠化草木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 「好懷念有螢火蟲的夏天」,為何農村也很少見到螢火蟲,哪去了?
    摘要:「好懷念有螢火蟲的夏天」,為何農村也很少見到螢火蟲,哪去了?文/農夫也瘋狂大暑節氣到了已經有好幾天了,而在大暑節氣三候中的首候就是「腐草為螢」。在民間還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那就是《螢囊映雪》,估計現在不少城裡人對螢火蟲的印象也只能是停留在這個故事中。如今,不僅在城市裡見不到螢火蟲了,就連在農村裡也很難見到螢火蟲了。就算是有,也只是零星幾隻螢火蟲,真的好懷念有螢火蟲的夏天,那為何現在農村也很少見到螢火蟲了呢?它們哪裡去了呢?還記得小時候,一到夏天的夜晚,螢火蟲是真的太多了。
  • 為什麼人們在動物園很少見到雪豹呢?聽完專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地球誕生到現在雖然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但並沒有使生命消失,反而是動物經過一代代的進化,成長到現在。人類將動物分成不同的科類,有貓科,熊科,虎科等。我們普通人能夠見到或了解到地球種類繁多的各種動物,一般都是通過動物園,電視上只能看到動物的影像,但在動物園卻可以直接跟這些可愛,威猛的動物們近距離接觸。
  • 小時候經常在家鄉的水面上見到這種蟲子,踩著水跑得很快,有點酷
    小時候放暑假回農村老家,經常喜歡到河邊玩耍,一是這裡有趣的動物比較多,二是夏天玩玩水很涼快。農村老家的水邊成為了我童年時探索動物世界的重要地點,在這裡我見到了各種魚蝦、水蠆、蝌蚪、蛇、蟲,遇到了不認識的動物就記下來它的模樣,回城裡再查圖鑑。
  • 為什麼現在很少見到黑皮西瓜了?原來是物競天擇的結果!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特別喜歡吃西瓜,特別是現在天氣特別炎熱,來上一塊冰鎮西瓜吃是非常艱苦的,而且能夠瞬間帶走身上的暑氣。其實西瓜是非常甘甜多汁的,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沒有挑好的話,西瓜也可能比較難吃,甚至西瓜中間會有許多白筋。
  • 【鄉愁】浠水白蓮河上,那早已消失的捕魚能手~鸕鷀!
    常被人馴化用以捕魚,在喉部繫繩,捕到後強行吐出。廣布於全世界的海洋和內陸水域,以溫熱帶水域為多。虹膜翠綠色,眼先橄欖綠色,眼周和喉側裸露皮膚黃色,上嘴黑色,嘴緣和下嘴灰白色,喉囊橙黃色,腳黑色。  ,並用它們捕魚。
  • 十月是大多數蛇類冬眠的季節,稻田見到形似油菜花的蛇,是什麼蛇有...
    現在已經進入10月份中旬,我國大多數蛇類也都要進入冬眠時間了,像我們漢中這邊,上個月還能在稻田山上見到覓食的蛇類,這個月基本上已經見不到了。而草叢中像油菜花一樣的蛇,十有八九是菜花蛇,這個季節還能在菜地草叢見到菜花蛇的地方,多半是華南等比較溫暖的南方地區了。
  • 深圳野生動物園引入10隻「捕魚高手」——鸕鷀
    該園新引入10隻鸕鷀,目前,它們正在適應觀察期,身體狀況良好,適應期過後將與遊客見面。據了解,深圳野生動物園此次引進4隻白色、6隻黑色共10隻鸕鷀。該批鸕鷀新來乍到,飼養員對它們照顧得特別周到,除了準時餵食,每天都會對籠舍嚴格消毒,保持活動場所乾淨清新。 目前,新引入的10隻鸕鷀正在適應期,待它們適應期過後將放養在該園長臂猿展區湖中。
  • 為何感覺很少見到麻雀屍體?
    麻雀算得上是一種隨處可見的動物了,但是路上卻幾乎沒有看過麻雀屍體,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作為一個南方銀,我看到最多的動物屍體可能是蟑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會見到動物屍體的。那麼那些死去的麻雀都去哪裡了呢?麻雀的生活習性麻雀隨處可見和它們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徵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麻雀的分布非常廣泛,無論是在高原、山地還是平原、丘陵,都有麻雀的棲息地。
  • 最後一種經常在餐桌上見到
    經常被叫成「垃圾魚」的這3種魚,你都認識嗎?所以在我國通常被作為觀賞魚,而很少人會去吃它。在水缸裡放一條清道夫,它會清理其它觀賞魚的排洩物,從而淨化汙水。但是在某些地方,人們也把清道夫烤了吃。將清道夫清洗處理後,整條魚放在架子上烘烤,烤熟後再破開魚身,吃裡面的肉。
  • 俄羅斯漁夫捕到的「深海異形魚」,心大的網友:這魚能吃嗎?
    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最古老而強烈的恐懼,則源自未知……如果你認為人類生活在陸地上所見到的事物已經足夠瘋狂了,那麼顯然你還不知道深水下面發生了什麼。(圖片可能引起不適,膽小稍小的同學可以關閉文章了)  現對於人類來說,海洋仍然是一個廣闊的未知領域,特別是深海。
  • 鸕鷀敢吃電鰻嗎?為什麼?
    鸕鷀鸕鷀是一種大型的遊禽,它為人熟知的原因就是有著高超的捕魚技能,鸕鷀捕魚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在我國已經傳承了上千年。在所有的鳥類中,擁有潛水能力的鳥不多,而鸕鷀就是其中之一。由於鸕鷀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溫帶水域附近,所有它的主要食物以水中的魚類為主,當捕獵時,鸕鷀會潛入水下,用自己尖長且帶有鉤的嘴抓魚,咬住魚兒後再將魚兒整個吞下,放入其脖子處的喉囊中儲存。人類正是發現了鸕鷀的這一習性才讓鸕鷀成為了捕魚的好幫手。鸕鷀屬於鳥綱鵜形目鸕鷀科鸕鷀屬,在鸕鷀屬下有39種不同的種類,它們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溫帶水域附近。
  • 大量非洲黑人移居廣州,為何很少見到女人?答案很現實
    文/不二姑娘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國家的交往也變得十分密切起來,不僅很多中國人定居在其他的國家,其他國家也有很多人來我們中國定居,或者是來我們中國生活做生意等等,從側面反映出了現在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
  • 「鬼火」從科學上講是什麼?為什麼現在很少見到?
    想必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聽過為什麼現在都不見鬼火了呢?學過中學化學之後就會知道,所謂的「鬼火」不是什麼不可知的東西,而是一種自然現象。凡事發生背後一定有科學原理,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找出這種原理,對事件的發生做出正確的解釋。
  • 「鬼火」從科學上講是什麼?為什麼現在很少見到?
    想必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聽過「鬼火」的傳說。有些人還親眼看過,墳地旁邊出現一團幽藍色或者淡綠色的火焰,飄蕩在空中,有的甚至被描述為還會追著人跑。另外,鬼火不一定會出現在墳地附近,有時荒郊野外也會出現這種現象。那麼,鬼火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現在都不見鬼火了呢?
  • 自然之美——鸕鷀
    形體最小的是侏鸕鷀,體長45釐米,體重340克;最大的是弱翅鸕鷀,體長100釐米,體重5千克。鸕鷀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巖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
  • 它能「殺滅」人體內的寄生蟲,超市裡經常見到,可惜無人知曉
    冬天是各種病症齊發的季節,感冒流感更是見多不怪了,這不最近微博上又傳來了肺炎到達湖北的消息,大家一定要準備好口罩,保護好自己啊,流感之所以會患上,是因為我們身體裡有很多寄生蟲,記得小時候家長讓我們吃的一種糖就是殺寄生蟲用的,今天小美給大家推薦一種食物,殺寄生蟲更有效。它能「殺滅」人體內的寄生蟲,超市裡經常見到,可惜無人知曉。
  • 世界上最「珍貴」的6種花,綠玫瑰上榜,最後一種很少有人見到
    【世界上最「珍貴」的6種花,綠玫瑰上榜,最後一種很少有人見到】豹皮花,這種花長的很特別,花身的花紋都似豹紋一樣【世界上最「珍貴」的6種花,綠玫瑰上榜,最後一種很少有人見到】火紅鬱金香,我們都知道鬱金香有很多種,但有一種確是很特別的,火紅鬱金香只產自於荷蘭,也是世界上最罕見的花之一
  • 海上捕魚40年 第一次見到這種海龜!象山漁老大放生了200多斤的稜皮龜
    「捕魚40年第一次見到這種海龜。」陳增歡說。經象山縣海業部門工作人員確認,這是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稜皮龜。隨後,船上四個漁民把海龜抬起來,放歸大海。海上捕魚40年 第一次見到像楊桃一樣的大海龜陳增歡是象山塗茨鎮人,60歲,他是個老漁民,19歲就開始捕魚,到現在已經40年。每天早上,他開著自家的小船出海,船上除了他以外,兩個是他僱來的,還有一個是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