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常能在電視上和書上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名漁夫劃著小船在江面上緩緩前行,船舷處站著一兩隻大鳥,只聽「噗嗵」一聲,鳥兒鑽進了水裡,沒過多久就鼓著脖子從水面鑽了出來,漁夫把鳥抓起來倒提著一晃(有時是捏脖子),它就吐出了一條大魚。漁夫把大魚收好,並從筐裡取出一條小魚獎勵給鳥兒吃。
這個場景想必大家都在電視上、書本插圖裡見過,或者自己親眼見到過。那些被漁夫馴養用來捕魚的鳥,在民間有個響噹噹的名字叫魚鷹,中文正式名大家應該也知道,叫鸕鷀。
中國漁民飼養鸕鷀並用來捕魚的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唐宋時期的一些古詩詞中就已經對此有過描述。例如下面這首:
乍向紅蓮沒,復出清蒲颺。獨立何褵褷,銜魚古查上。——唐·王維《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鸕鷀堰》
著名詩人王維的這首詩講的就是鸕鷀為漁民下水捕魚的場景。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喜歡觸景生情,也很擅長講述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經歷過的事情。可能住在山區、旱地的人們沒親眼見過,至少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我國仍然有很多飼養鸕鷀用來捕魚的漁民,但是現在已經很少了,幾乎只剩下雲南等地仍然有些水邊的景點使用鸕鷀現場捕魚,主要目的是供遊客觀賞。至於為什麼,我們一會兒介紹完鸕鷀後再講。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電視劇版的《小兵張嘎》,裡面有一段八路軍的接頭暗號:
「——請問有魚嗎?——沒有魚,魚鷹不下水了!」
鸕鷀在民間除了魚鷹這個名字,還有些其他外號,例如魚鳧、老魚鴉、水老鴉、烏老鬼等。從動物學角度來說,鸕鷀可以泛指鰹鳥目、鸕鷀科的三四十種鳥類,其中被漁民馴化用來捕魚的通常是普通鸕鷀Phalacrocorax carbo。需要注意的是,普通鸕鷀這個名字不是形容它很普通,而是學者定名或譯名時定下的正式中文名,其他類似的還有普通、普通翠鳥等,都是正兒八經的物種名。
普通鸕鷀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野生的普通鸕鷀在南方為留鳥,在北方為夏季候鳥,大江南北無論是海水區域還是淡水區域,普通鸕鷀都不算少見。成年的普通鸕鷀體長約70~120釐米,翼展約為120~160釐米,雄性比雌性的體型稍微大一些。在食性方面,普通鸕鷀是魚類殺手,只要是嘴巴能吞得下的魚,它們就不會挑食,照單全吃。為了更方便捕魚,普通鸕鷀的上喙尖端演化出了尖銳的鉤子,魚類只要被它們咬住就很難掙脫。
而且普通鸕鷀的腳蹼發達,比較擅長潛水捕魚,平時會在水面到水下5米的區間內覓食,有時也會潛入到數十米深的水域。但是普通鸕鷀缺乏能夠分泌油脂的尾脂腺,所以羽毛沒辦法防水,每次從水面出來吃飽了以後需要找個合適的位置站著曬乾自己,還會張開雙翼維持很長時間,看著像是進行某種神秘儀式,但其實就是在晾翅膀,我在杭州玩時曾親眼見到西湖里的鸕鷀站在噴泉後面的樁子上晾翅膀。
展開雙翼的形象也成為了普通鸕鷀的招牌動作,不光我們能見到,古代詩人們也見過。例如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就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
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鸕鷀西日照,曬翅滿魚梁。——唐·杜甫《田舍》
在最後一句中,魚梁指的是漁夫們為了捕魚而攔水修築的類似籬笆的裝置。所以這句詩的意思就是說,夕陽即將西下,漁夫和鸕鷀都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鸕鷀們站在魚梁的木柵欄上展開翅膀進行晾曬。這句詩其實還側面透露出了普通鸕鷀的一個習性:它們是晝出夜伏的捕魚者,主要靠視覺來捕獵魚類,到了晚上光線變暗,普通鸕鷀就無法再進行精確抓魚了,而漁夫也需要休息,所以到傍晚來臨之前就收工了。
漁夫們在使用鸕鷀捕魚時,需要在它們頸部靠下的位置系一根固定鬆緊的草繩或金屬圈,既保證鸕鷀不會憋死,又防止它們把大魚吞下去。也就是說,鸕鷀在水中捕魚時如果抓到了小魚,可以自己吃進去,如果抓到了大魚,就會被卡住無法吞咽,這時漁夫就會把它們脖子裡的魚擠出來或者控出來,並給鸕鷀餵幾條小魚作為獎賞,激勵它們努力幹活兒。
為什麼現如今使用普通鸕鷀捕魚的現象變少了呢?並不是因為有些人說的鸕鷀快滅絕了那樣,真正原因有兩個。一是使用鸕鷀捕魚在以前算是高效率的手段,但是現在漁業發展迅速,使用現代化捕魚工具的效率比鸕鷀要高得多,鸕鷀捕魚法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第二,國家對於普通鸕鷀的保護力度也加大了,現在的普通鸕鷀是「三有」保護動物,私人也不被允許無證飼養了。所以用鸕鷀捕魚的漁夫也越來越少,基本只在南方一些有水的旅遊城市作為表演項目來吸引遊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