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
大量詩詞文賦都中有琴的身影。嵇康《琴賦》云: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琴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養性,乃至以琴靜心悟道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詩詞裡的古琴吧,聽聽詩人們的「琴音」!
01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
《竹裡館》王維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我們知道王維是著名的音樂家,所以考取進士後,當上了太樂丞。但是他獨自坐在竹裡館中彈琴顯然不是供人欣賞的,而是抒發自己的懷抱。
通過描寫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閒生活,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表現了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
02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聽彈琴》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琴是我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
詩歌通過寫詩人靜聽彈琴,表現彈琴人技藝高超,並借古調受冷遇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遺憾。全詩從對琴聲的讚美,轉而對時尚的慨嘆,流露出詩人孤高自賞、不同凡俗的情操。
03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琴詩》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生單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
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於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詩裡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一個複雜的美學問題: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係。
04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聽蜀僧浚彈琴》李白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是,除了「萬壑松」之外,沒有別的比喻形容琴聲,而是著重表現聽琴時的感受,表現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
其實,「如聽萬壑松」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詩人從琴聲聯想到萬壑松聲,聯想到深山大谷,是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寫的。
05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琴歌》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月照城頭烏半飛,霜悽萬樹風入衣。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餘裡,敢告雲山從此始。
這首詩最值得賞玩的應該是詩人多方映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
誠如《詩筏》所言:「只第二句點出『琴』字,其餘滿篇霜月風星,烏飛樹響,銅爐華燭,清淮雲山,無端點綴,無一字及琴,卻無非琴聲,移在箏笛琵琶觱篥不得也。」
詩人通過營造意境、渲染氣氛、刻畫心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琴歌之美。
06君有數鬥酒,我有三尺琴
《悲歌行》李白(節選)君有數鬥酒,我有三尺琴。琴鳴酒樂兩相得,一杯不啻千鈞金。
您有數鬥酒,我有一張三尺琴。彈琴飲酒的樂處兩相得到,一杯酒下肚不亞於得到千兩金。三尺琴見於《博雅·釋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
在這裡也看得出,「酒」在李白詩歌中的重要意義,他即使李白詩歌中精神寄託的一種意象,也是他揮灑萬丈豪情的工具。在這裡,琴與酒相溶。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