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於樓觀臺的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大熊貓因患「犬瘟熱」而受到關注。其實,作為我國特有珍稀動物,也是我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大熊貓自古以來就經歷了種種死亡威脅。與其同期的絕大多數動物相繼滅絕,它卻遺留至今,我們希望這個可愛的物種能一直生存下去。
一路走來它還是「蠻拼的」
早在距今800萬年的晚中新世時期,地球上就出現了大熊貓的足跡。當時的大熊貓被古生物學家定名為「始熊貓」,它們的身體大小只有現在大熊貓的一半。它們和古猿、猩猩、巨猿、斑狗鬣生活在我國中部、南部地區的熱帶森林裡。隨後始熊貓演化為大熊貓小種,已經進化為兼食竹類的雜食動物,大熊貓小種又擴展至始熊貓的領地並取而代之。
大熊貓小種逐漸適應了在亞熱帶竹林中生活,體型也逐漸增大,更新世初期(距今50-70萬年)種群達到鼎盛時期。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嶺及其以南山脈出現大面積冰川,自然環境劇烈變化,特別是在距今約1萬8千年前的第四紀冰期之後,大部分動物滅絕,北方的大熊貓絕跡,南方的大熊貓分布區也驟然縮小,進入歷史的衰退期。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中,大熊貓也是一種充滿傳奇色彩的動物。古人留下的史料中,關於大熊貓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自西晉後,人們了解到大熊貓只吃竹子,不會傷害其他動物,它因此成了象徵睦鄰友好的動物,西晉人把大熊貓叫「騶虞」(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仁獸),在兩軍交戰的中途,如果一方高舉「騶虞」字樣的大旗,就是求和、停戰的意思。而令人遺憾的是,古人對於大熊貓的獵殺並沒有因此停止。2500多年前的《尚書》和《詩經》裡,記述了貔貅皮(大熊貓皮)是皇帝進貢的珍品。唐朝時,武則天曾把幾十張完整的貘(大熊貓古稱)皮送給日本天皇。1869年,神父戴維把這一神奇的物種帶到了西方。1869年至1946年間,國外有200多人次前來中國大熊貓分布區,做跟蹤研究、捕獲大熊貓及標本相關的事。其中僅1936年至1946年10年間,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多達16隻。時至今日,大熊貓的分布已經僅僅局限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陝西秦嶺南坡、甘肅南部這些亞熱帶山地地區的43個縣中。被漢水和長江上遊的嘉陵江、涪江、沱江以及岷江等支流分割成30餘塊,總面積不超過11000平方公裡。
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的數據顯示,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截至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隻。
野外大熊貓的威脅
根據歷史的資料統計顯示,大熊貓野外面臨的死亡威脅主要為天敵危害、食物缺乏、疾病侵襲、棲息地縮小、孤島化等。
大熊貓的天敵主要是豹、豺和青鼬,它們主要對大熊貓的幼體進行捕殺,受傷個體也會受到威脅。2014年11月16日,四川唐家河國家級保護區大熊貓「坪坪」遭遇青鼬圍獵,受傷致死。
研究人員對野外死亡大熊貓解剖研究發現,其主要死亡原因是營養不良、體弱、免疫力下降,患各種營養缺乏症,最終導致貧血、衰竭死亡,這無疑同當時大熊貓分布區內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有關。也有或因野外食物匱乏,大熊貓處於飢餓狀態,飢不擇食導致其採食腐敗動物屍體而中毒死亡。
大約三分之一的死亡野生大熊貓,死因均為消化系統疾病。大熊貓是更新世初期發展出來的一類肉食性動物,主要以容易消化的動物性食物為食,至今其消化器官和消化酶仍保留著肉食性動物的特點,如消化道短,無盲腸,消化纖維素的酶和細菌微生物少。因此,大熊貓難於消化竹子中的粗纖維素,大熊貓大量採食竹子而不能消化則對腸道易造成損害。竹節機械剮傷胃腸黏膜而致消化不良、腹瀉、胃腸炎等疾病。這種情況對消化器官機能尚未健全的亞成體大熊貓表現尤為突出。蛔蟲、溶血性細菌也是造成野生大熊貓死亡的重要病因。
與天敵和疾病相比,棲息地的人為破壞,其實才是令大熊貓種群面臨滅絕的最大威脅。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大熊貓棲息地內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產開發、汙染、採伐和盜獵現象,嚴重幹擾大熊貓的生存和成功繁殖。生存在這些「孤島」上的國寶由於棲息地的一再分割,不少地區已經完全失去了進行種群間基因交換的可能性,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專家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裡有200餘只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隻的繁殖群體,經過12代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係。
圈養大熊貓的威脅
我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進行大熊貓人工圈養試驗。1963年,北京動物園首次繁育大熊貓成功。根據最新的科研統計,圈養大熊貓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統疾病。此外,犬瘟熱、溶血性細菌等傳染病也曾給圈養大熊貓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還有繁殖成功率低,也是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的一個原因。在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平均壽命約為15歲。每年春天進入發情期,在野外雌性大熊貓6歲左右第一次發情,雄性大熊貓4歲左右發情。而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相對性早熟,但是圈養大熊貓交配成功率極低。現在各大人工繁育基地,主要以人工授精為主。而雌性大熊貓受孕產仔後,很多不會照顧幼仔,出現棄仔行為。幼仔只能人工來飼養,人工飼養本身就存在風險。再有,人工飼養條件下為了促進熊貓發情,生產更多的熊貓幼崽,會人為將尚未獨立的熊貓幼崽與母體隔離飼養,這無疑是造成熊貓高死亡率的又一因素。
最後,不科學的管理和飼養,也是導致圈養大熊貓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進出飼養區域人員疏於管理,人員混雜,家養寵物、流浪貓、狗可隨意出入,難免帶來外來病菌;聘用的飼養人員,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不能及時發現大熊貓的異常反應。以及各項防疫措施不到位等。
針對以上威脅,我們人類也一直在努力,2003年,開始給野外「獨島化」分布的大熊貓建立廊道,加強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著名大熊貓專家雍嚴格也提議,將目前我省圈養大熊貓集中飼養,變成分散飼養,在大熊貓秦嶺亞種的源生地——秦嶺南坡,建立多個人工繁育研究基地,這樣可以有效地預防傳染病,減低圈養大熊貓的生存風險!
華商報記者 寧峰/圖 實習生 曹強/文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