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熊貓不易:第四紀差點滅絕 後又遭人獵殺

2020-12-04 華夏經緯網
 

 

    近期,位於樓觀臺的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大熊貓因患「犬瘟熱」而受到關注。其實,作為我國特有珍稀動物,也是我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大熊貓自古以來就經歷了種種死亡威脅。與其同期的絕大多數動物相繼滅絕,它卻遺留至今,我們希望這個可愛的物種能一直生存下去。

    一路走來它還是「蠻拼的」

    早在距今800萬年的晚中新世時期,地球上就出現了大熊貓的足跡。當時的大熊貓被古生物學家定名為「始熊貓」,它們的身體大小只有現在大熊貓的一半。它們和古猿、猩猩、巨猿、斑狗鬣生活在我國中部、南部地區的熱帶森林裡。隨後始熊貓演化為大熊貓小種,已經進化為兼食竹類的雜食動物,大熊貓小種又擴展至始熊貓的領地並取而代之。

    大熊貓小種逐漸適應了在亞熱帶竹林中生活,體型也逐漸增大,更新世初期(距今50-70萬年)種群達到鼎盛時期。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嶺及其以南山脈出現大面積冰川,自然環境劇烈變化,特別是在距今約1萬8千年前的第四紀冰期之後,大部分動物滅絕,北方的大熊貓絕跡,南方的大熊貓分布區也驟然縮小,進入歷史的衰退期。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中,大熊貓也是一種充滿傳奇色彩的動物。古人留下的史料中,關於大熊貓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自西晉後,人們了解到大熊貓只吃竹子,不會傷害其他動物,它因此成了象徵睦鄰友好的動物,西晉人把大熊貓叫「騶虞」(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仁獸),在兩軍交戰的中途,如果一方高舉「騶虞」字樣的大旗,就是求和、停戰的意思。而令人遺憾的是,古人對於大熊貓的獵殺並沒有因此停止。2500多年前的《尚書》和《詩經》裡,記述了貔貅皮(大熊貓皮)是皇帝進貢的珍品。唐朝時,武則天曾把幾十張完整的貘(大熊貓古稱)皮送給日本天皇。1869年,神父戴維把這一神奇的物種帶到了西方。1869年至1946年間,國外有200多人次前來中國大熊貓分布區,做跟蹤研究、捕獲大熊貓及標本相關的事。其中僅1936年至1946年10年間,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多達16隻。時至今日,大熊貓的分布已經僅僅局限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陝西秦嶺南坡、甘肅南部這些亞熱帶山地地區的43個縣中。被漢水和長江上遊的嘉陵江、涪江、沱江以及岷江等支流分割成30餘塊,總面積不超過11000平方公裡。

    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的數據顯示,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截至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隻。

    野外大熊貓的威脅

  根據歷史的資料統計顯示,大熊貓野外面臨的死亡威脅主要為天敵危害、食物缺乏、疾病侵襲、棲息地縮小、孤島化等。

  大熊貓的天敵主要是豹、豺和青鼬,它們主要對大熊貓的幼體進行捕殺,受傷個體也會受到威脅。2014年11月16日,四川唐家河國家級保護區大熊貓「坪坪」遭遇青鼬圍獵,受傷致死。

  研究人員對野外死亡大熊貓解剖研究發現,其主要死亡原因是營養不良、體弱、免疫力下降,患各種營養缺乏症,最終導致貧血、衰竭死亡,這無疑同當時大熊貓分布區內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有關。也有或因野外食物匱乏,大熊貓處於飢餓狀態,飢不擇食導致其採食腐敗動物屍體而中毒死亡。

  大約三分之一的死亡野生大熊貓,死因均為消化系統疾病。大熊貓是更新世初期發展出來的一類肉食性動物,主要以容易消化的動物性食物為食,至今其消化器官和消化酶仍保留著肉食性動物的特點,如消化道短,無盲腸,消化纖維素的酶和細菌微生物少。因此,大熊貓難於消化竹子中的粗纖維素,大熊貓大量採食竹子而不能消化則對腸道易造成損害。竹節機械剮傷胃腸黏膜而致消化不良、腹瀉、胃腸炎等疾病。這種情況對消化器官機能尚未健全的亞成體大熊貓表現尤為突出。蛔蟲、溶血性細菌也是造成野生大熊貓死亡的重要病因。

  與天敵和疾病相比,棲息地的人為破壞,其實才是令大熊貓種群面臨滅絕的最大威脅。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大熊貓棲息地內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產開發、汙染、採伐和盜獵現象,嚴重幹擾大熊貓的生存和成功繁殖。生存在這些「孤島」上的國寶由於棲息地的一再分割,不少地區已經完全失去了進行種群間基因交換的可能性,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專家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裡有200餘只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隻的繁殖群體,經過12代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係。

    圈養大熊貓的威脅

  我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進行大熊貓人工圈養試驗。1963年,北京動物園首次繁育大熊貓成功。根據最新的科研統計,圈養大熊貓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統疾病。此外,犬瘟熱、溶血性細菌等傳染病也曾給圈養大熊貓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還有繁殖成功率低,也是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的一個原因。在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平均壽命約為15歲。每年春天進入發情期,在野外雌性大熊貓6歲左右第一次發情,雄性大熊貓4歲左右發情。而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相對性早熟,但是圈養大熊貓交配成功率極低。現在各大人工繁育基地,主要以人工授精為主。而雌性大熊貓受孕產仔後,很多不會照顧幼仔,出現棄仔行為。幼仔只能人工來飼養,人工飼養本身就存在風險。再有,人工飼養條件下為了促進熊貓發情,生產更多的熊貓幼崽,會人為將尚未獨立的熊貓幼崽與母體隔離飼養,這無疑是造成熊貓高死亡率的又一因素。

  最後,不科學的管理和飼養,也是導致圈養大熊貓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進出飼養區域人員疏於管理,人員混雜,家養寵物、流浪貓、狗可隨意出入,難免帶來外來病菌;聘用的飼養人員,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不能及時發現大熊貓的異常反應。以及各項防疫措施不到位等。

  針對以上威脅,我們人類也一直在努力,2003年,開始給野外「獨島化」分布的大熊貓建立廊道,加強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著名大熊貓專家雍嚴格也提議,將目前我省圈養大熊貓集中飼養,變成分散飼養,在大熊貓秦嶺亞種的源生地——秦嶺南坡,建立多個人工繁育研究基地,這樣可以有效地預防傳染病,減低圈養大熊貓的生存風險!

  華商報記者 寧峰/圖 實習生 曹強/文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第四紀生物大滅絕事件與人類密切相關,我們應該引起怎樣的深思
    人類的原始生命也出現了多種可能,很多人認為,人類誕生只有數百萬年,其實並不是,數百萬年是指人類開始智慧進化的時間,人類最早的生命形式,有可能數千萬年前就出現了,也就是在恐龍滅絕之後不久,地球地史進入新生代,這又是個全新的時代,人類將會在這個時代綻放光彩。
  • 自家羊被熊貓咬死,怒殺大熊貓的王文林,得70斤肉販賣後下場如何
    長江白鱘的突然滅絕令人扼腕嘆息,"東方寶石"朱䴉的種群繁衍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儘管如今全人類的保護意識已然覺醒,但保護瀕危動物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熊貓天敵不多,食物又充足。 但熊貓的繁殖卻十分困難,因為熊貓發情期短,不少熊貓還存在生殖缺陷,一生中產仔數量稀少,幼崽出生時只有老鼠大小,不易存活,因此野生熊貓越來越少,截止至7年前年底,只有1800餘只分布在各地,成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受到全方位的保護。
  • 熊貓咬死羊羔,遭農民獵殺,賣掉70斤肉和4隻熊掌,結局會怎麼樣
    從而使得它們的數量逐年在減少,幾乎快到瀕臨滅絕的危險。    熊貓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很少有機會與外界相遇,所以史書中對它的描述非常少,加上相貌比較特別,古人認為「人有異相,必有異能」,熊貓也是如此。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熊貓一直被視為神獸。
  • 因象牙遭非法獵殺 非洲象陷入滅絕危機
    原標題:非洲象陷入滅絕危機   越來越多的大象因象牙遭非法獵殺   之後,該團隊以桑布魯保護區研究為起點,通過大象屍體解剖數據分析《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非法獵殺大象監測(MIKE)項目涵蓋的12個大象種群的非法狩獵比例。自2002年起,MIKE項目試圖根據非洲45個觀測點的大象屍體調查確定被偷獵者殺害的大象數量,但目前還未能獲得在族群層面的完整數據。
  • 它是體型最小的貓,長相很萌,經常遭遇獵殺,差點滅絕!
    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很多物種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滅絕了,這都『歸功』與人類的捕殺。人類大肆捕殺它們,只為了得到一些金錢。殊不知,人類這樣做的話,到最後,遭殃的還是人類自己。幸好,絕大多數人都已經意識到了這件事情,已經開始對物種進行保護,很多物種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比如說大熊貓,它的數量得到了控制,已經沒有再下降了。不過,我們今天說的不是它,而是另外一個瀕危物種。
  • 探秘「第四紀地質層」,告訴你為什麼陽原泥河灣如此重要!
    第四紀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第四紀的時期基本上與最近的冰河期(冰川回退期)相符。第四紀期間生物界已進化到現代面貌。靈長目中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第四紀前是新近紀。它從約260萬年前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 人牛大戰300年,6500萬頭美洲野牛是如何差點被白人滅絕的?
    前兩種牛類大規模養殖,可供應人類食用,而後一種北美野牛則上一個世界差點慘遭人類滅絕。 6500萬頭野牛幾乎滅絕殆盡 為什麼要大規模地獵殺野牛呢?
  • 盤點中國三大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只能拿來餵豬
    盤點中國三大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只能拿來餵豬開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大熊貓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國寶」,私捕和獵殺都是違法行為!而且熊貓作為中國特有物種,為中國的外交和創收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我們所有人的珍惜和保護。
  • 看看各國都為熊貓有多瘋狂,有的國家還差點分裂
    而這個熊貓的「皇宮」,耗資700萬歐元,換算一下大約是5100萬人民幣,大概有9000平米的大小,而一個熊貓的遊樂場就有3000多平米,在花納稅錢極為苛刻的歐洲,人民根本沒有任何的怨言!而園方也覺得十分的值得,當那兩隻熊貓到了動物園以後,這點錢或許只是時間的問題吧。
  • 冰河時期的大熊貓 猛獁象是如何滅絕的?
    在所有的已滅絕動物中,除了恐龍,最為人喜愛的恐怕就是猛獁象——按照受歡迎程度,它們可算冰河時期的大熊貓。巨大的象牙和長毛讓人過目不忘,在很多藝術作品中,最後一批倖存的猛獁闊步走在寒冷的西伯利亞苔原上,雄壯中透著一股悲涼。
  • 全新世滅絕事件——物種滅絕的背後人類是應該取利還是保衛?
    史前滅絕事件第四紀滅絕事件第四紀滅絕事件或冰河時期滅絕事件的特徵是很多重於40公斤的巨型動物群的滅絕。第四紀滅絕事件的成因有兩個主要的假說:氣候轉變及史前殺戮假說。其他滅絕事件紐西蘭自前1500年,在玻里尼西亞人到達後就有幾個物種消失:10種恐鳥;哈斯特鷹;
  • 劍齒虎是由於人類的獵殺而滅絕的嗎?
    其實劍齒虎的滅絕跟人類捕獵沒有直接的關係,一萬年前北美的大型動物,劍齒虎,短面熊,恐狼,野牛野馬,猛獁,大地懶短事件內集體滅絕,不全是人類獵殺造成的,當時進入北美的人類數量,分布範圍,獵殺手段都不需要也不足以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屠殺,而且大規模的滅絕的時候植物種類也有很大程度的減少。
  • 6年前,雲南農民因羊被咬死,獵殺國寶「熊貓」,最後結局怎樣?
    提到大熊貓,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我們的國寶,很多人都非常喜歡,覺得非常可愛,而且有很多外國人也特別喜歡我國的熊貓,因為它是一種非常少有的珍惜動物,所以現在對於像熊貓老虎這樣的動物,我國是有嚴格的保護措施的,那麼如果真的有人傷害了他們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 因自家羊被咬死,雲南村民槍殺國寶熊貓,後來怎麼樣了?
    從很久之前開始熊貓就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寶,並且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但是令人震驚的是,有人仿若冒天下之大不韙,獵殺熊貓,這其中是否另含隱情?僅僅是獵殺野生動物將要遭受的懲罰的程度就不淺,那獵殺國寶的下場又是什麼呢?一個人的命根子跟國家的珍寶2014年有一件事算是轟動了全國,那就是在雲南,有個農民獵殺了我們的國寶熊貓,並且暗自偷賣了熊貓的70斤肉。
  • 第四紀冰川動植物滅絕,而神農架動植物得以倖免,是神農的庇佑嗎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至今還能在神農架找到佐證之物,在神農架發現了神話史詩《黑暗傳》,將神話傳說與歷史連接在一起,而且在神農架還發現了大批遠古石器遺址,這些都是神農在長江流域播撒文明的例證;因此神農架算是楚文化的源頭之一,其間隱現著人類祖先的活動蹤跡;而且時至今日,神農架還存在著眾多國家級保護動植物,例如轟動世界的珙桐、上千年的杉樹,以及金絲燕、白熊、白蛇等,在第四紀冰川侵襲中大面積滅絕的珍稀動植物
  • 熊貓在抗日時期是什麼處境?這就是現在熊貓十分稀有的原因!
    ,面臨著被滅絕的危險,所以我們國家就將他保護了起來,熊貓也就成為了我們國家的國寶,熊貓也是我們國家特有的動物,在別的國家是沒有的,所以後來熊貓還成為了我國和各國聯繫關係的一個紐帶。早年,一個外國傳教士有幸在中國見到了熊貓,出於好奇,便收集了它的一些基本信息帶回去了。
  • 國寶大熊貓的慘痛過去:被外國人瘋狂獵殺,手段極其殘忍
    不過,熊貓也曾因為自己的「必殺技」——可愛,招來了殺身之禍。中國人對熊貓的認識由來已久,古代不少文獻都記載過熊貓,但是叫法都各有不同,像《尚書》說它如虎如貔如熊如羆,《爾雅》稱貘似熊,《詩經》稱貔,《後漢書》和《山海經》稱貊,《峨眉山志》稱貔貅等等。
  • 非洲獅王遭獵殺後被製成性感內衣 聲稱還是出於好意
    非洲獅王遭獵殺後被製成性感內衣 聲稱還是出於好意  豹子上樹 • 2015-09-02 11:17:22 來源:前瞻網 E596G0
  • 1911年因獵殺而滅絕的——紐芬蘭白狼
    1911年因獵殺而滅絕的——紐芬蘭白狼 1911年,紐芬蘭白狼滅絕。 紐芬蘭白狼生存在紐芬蘭島上,全身雪白,體態優美,十分的漂亮美麗。棲息於森林,荒山上,屬於夜行性動物,主要以當地馴鹿為食,也捕食其它食草型、嚙齒類動物。
  • 科學家預測80年後,世界人口112億,1/10哺乳動物會滅絕
    如今人類正處在始於260萬年的第四紀冰川期,在這次冰川期中,地球經歷著數次的冷暖變化。由於與人類的演化密切相關,所以第四紀冰川期也有了人類紀之稱,尤其是1.1萬年前開始的間冰期,更是催生出了近一萬年來對人類最重要的事——農業,人類不僅馴化了作物,徹底改變了我們的飲食,也馴化了自己,從自然選擇的壓力下解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