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民族報》10月28日發表文章,題目是「地球未來的超級大陸」,文章摘要如下。
2.5億年後,地球依然存在。此時人類早已消亡,但地球仍然是各種生命的家園。不過除了少數神秘的化石,沒有任何痕跡證明人類曾經在地球上存在。
如果我們拜訪這個未來的地球,將會發現它非常陌生,難以辨認。七塊大陸已經合併為巨大的一整塊,大陸周圍被海洋環繞。大部分陸地是不宜居住的沙漠,滔天巨浪拍打著海岸。海洋表面波濤洶湧,深處氧氣匱乏。
疾病、戰爭或行星碰撞毀滅了人類,很多我們今天熟悉的物種也已經滅絕,殘酷的競爭消滅了弱者,只有強者生存了下來。
這個超級大陸在地球上並非第一次出現,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今天地質學家們預測,地球大陸板塊的運動是一個周期性運動,大陸板塊每5億至7億年將重新合併。這個周期比太陽系繞銀河系核心旋轉的周期還要長,是大自然最神奇的運動模式之一。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個周期?下一次大陸合併時生命又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大陸板塊之所以移動是七個主要地質板塊地殼下的運動造成的。在這個被稱為「隱沒作用」的運動過程中,一個板塊被插到另一板塊下面,板塊邊緣的碰撞使新的熔巖流向地面,將裂縫填滿。
隱沒過程使海床經常被再造和破壞,但由於大陸是由比海底巖石密度更小的巖石構成的,因此上升得更高,避免了隱沒。於是數億年來大陸保持著自己的形狀,在地球上緩慢滑動。
但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陸地經常合併形成新的超級大陸。距離今天最近的「盤古大陸」在3億年前形成,1億年後分裂。大約11億年前,地球上曾出現另一塊被稱為「新元古超大陸」的超級大陸,這塊大陸在2.5億年後分裂。幾乎可以肯定更早之前還出現過其他超級大陸,但由於一塊新大陸的形成往往會破壞舊大陸的痕跡,所以沒有人敢肯定之前超級大陸形成的具體時間。
現在我們正處於板塊運動周期中。隨著太平洋北部隱沒帶海床的下沉,太平洋正在逐漸合攏,大西洋在擴張,美洲大陸板塊遠離歐洲大陸,澳洲大陸板塊往北和亞洲東南部移動。大陸板塊每年移動大約15毫米。 今天的大陸可能以兩種方式合併。如果大西洋繼續擴張,美洲大陸最終將和亞洲發生碰撞。另一種可能是,歐洲和美洲大陸合併在一起,「盤古大陸」重現。
1992年,南非地質學家克裡斯·哈特納迪對未來的超級大陸進行了構思。他解釋說,由於大西洋繼續擴張,美洲大陸將緩慢向西伯利亞海東北部的一個中心點移動,最終與亞洲大陸合併成為未來的超級大陸,哈佛大學地質學家保羅·霍夫曼稱這塊大陸為「美亞大陸」,在這個版圖下,澳洲大陸將繼續北移,非洲和南極洲將大致保持原位。
劍橋大學地質專家羅伊·利弗莫爾也得出了相似結論,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他提出了自己的超級大陸版圖說,利弗莫爾將這塊大陸稱之為「新盤古大陸」。他說:「我們知道東非大裂谷是活動的,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未來這一裂谷可能會造出一個小海洋。東部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島通過印度洋移動到亞洲,澳洲大陸則移動到了東南亞。」在今天印度的南邊,一群山脈將會沿著新的隱沒帶從海底冒出,再往南就是南極洲了。在利弗莫爾勾畫的超級大陸中,目前所有的大陸板塊都包含其中,他說:「我不相信南極洲會留在極地,我認為它會往北移動。」
(責任編輯:劉曉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