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鵬飛
西瓜甘甜多汁、清爽解渴,是盛夏的佳果,自古就有「瓜中之王」的美譽。西瓜不但是消暑的妙品,更是最有營養、最純淨的綠色食品,不僅如此,它還具有利尿散熱的醫療功效,所以非常受大家的青睞。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大量詩篇。「縷縷花衫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膚紅。香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古代不像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西瓜,那時,到中秋節還有西瓜吃,就是一種非常奢侈的食品了,因此在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和《金瓶梅》中,都在中秋節時寫到了西瓜。
古代切西瓜非常講究,不像現在一刀下去切兩半,而是切出花樣,供人欣賞。《燕京歲時記》中就說:「西瓜必參差切之,如蓮花瓣形。」至於把西瓜刻成西瓜燈,更是不勝枚舉。《揚州畫舫錄》中說,西瓜燈外皮上雕刻的花鳥蟲魚、人物花卉,不但增加了美感,刺激了視覺,西瓜製成的西瓜盅、西瓜碗,還刺激了人們的食慾,真是一舉兩得。
古代吃西瓜也非常有趣。《清異錄》說,五代吳越湖州一帶夏天吃西瓜,大家圍在一起猜瓜子的數量,猜錯者就要請客吃酒。「錢氏子弟逃暑,取一瓜各言子之數,言定剖觀,負者張筵,謂之『瓜戰』」。大奸臣蔡京的兒子蔡居安更是別出心裁,吃瓜時讓人講故事,每講一個吃一片瓜,很多同僚礙於面子,寧可少吃幾片瓜,也不敢與蔡居安一爭高下,可校書郎董彥遠不管這些,一口氣講了幾個故事,一連吃了幾片瓜,吃得大家目瞪口呆、心服口服。大家佩服的不僅是他的學識,更是他的膽量。
官至明代吏部尚書的楊巍在任海豐太守時,母親年高百歲,食慾依然不減。有一年冬天,母親想吃西瓜,楊巍就派人到處去買,可等買來西瓜時,母親已經去世,楊巍後悔不已,從此再不吃西瓜,哪怕夏天再熱,他也只喝水不吃瓜。這件事在當時被傳為佳話。
清代的西瓜以山東德州最為著名。相傳乾隆出巡江南時路過德州吃西瓜時,誇讚德州西瓜風味獨特。金口玉言,德州西瓜從此聞名。
西瓜的藥用價值也是人們鍾情西瓜的另一個原因。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西瓜能「消煩解渴,解暑熱,療喉痺,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怪不得如今我們在酒店用過餐後,老闆往往要送一盤西瓜。原來西瓜可以解酒毒呀。《隨息居飲食譜》中也稱西瓜是「天生白虎湯」,還說「瓜瓤煨豬肉,味美色佳而不膩,瓜肉爆幹醃之,亦可醬漬,以作小菜」。可見西瓜不但可以作為水果食用,還可以用來做菜待客。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