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醫分子診斷中心的實驗室原本不具備檢測高致病性病毒條件。今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清早,52歲的尹衛國接到要負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任務後,馬不停蹄回到崗位,臨時調整改造2間實驗房,擔負起檢測任務。
尹衛國是清遠市人民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兼分子診斷中心主任,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美國克裡夫蘭醫學中心免疫系訪問學者。在戰疫的180多個日夜裡,檢測超10萬例標本,守衛防控一線的重要關口。
為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他和8名醫學檢驗人員做好標本接收、標本處理、核酸提取、精確檢測、醫療防護、醫療垃圾處理等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不容許一絲紕漏」。
尹衛國被評為2020年清遠市時代楷模。
臨危受命改造實驗室承擔核酸檢測任務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病毒核酸檢測標本都在市疾控中心檢測,隨著疫情的不斷進展,待測標本驟增,市疾控中心的檢測壓力大幅增加。
1月25日(大年初一)清早,尹衛國接到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任務。當時分子診斷中心的實驗室並不具備檢測高致病性病毒條件。
尹衛國立馬返回工作崗位,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做準備:在測序區調整改造2間實驗房,開展相關培訓,逐一落實場地要求、設備要求、人員要求,從檢驗流程、注意事項、防護措施等方面進行全要素、全流程演練,每一個環節都不容許一絲紕漏。
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下,他們2天即完成核酸檢測實驗室準備,1月26深夜預實驗順利結束,全員嚴陣以待標本的到來。
1月30日,醫院召開會議部署相關工作,科室8名員工到崗,自發提交請戰書,堅定地摁下自己的指印。「我們申請參加疫情防控一線核酸檢測工作,服從科室的統一指揮,大膽細心,克服困難,與臨床的醫護人員並肩作戰,共同戰勝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檢測人員與病毒零距離接觸,每一個環節都要小心翼翼做好防護。」尹衛國介紹說,先將標本運輸箱到標本盒的消毒,再將標本56度30分鐘滅活,然後小心翼翼放進生物安全櫃裡進行精細而又繁瑣的操作:提取核酸、配置試劑、一個個加入待檢樣品。即使熟練人員操作也需要3個小時。從樣本接收登記到檢測和報告結果,整個檢驗流程大約共6個小時。每天結束檢測後,按照實驗室標準化的管理程序,要對臺面、地面全面消毒,把廢棄物帶到緩衝間,進行高溫高壓滅菌的無害化處理。
尹衛國在實驗室進行新冠病毒核算檢測。
為了保障安全,三級防護的裝備是必不可少的。「畢竟接觸的是高致病的微生物,不容有半點怠慢。整套防護裝備穿上身,外面還加了一套外科手術隔離衣,防護得密不透風,很快就悶出了一身汗,整個衣服和背部都是溼的。」尹衛國說,特殊時期,為了減少防護服的消耗,將有限的物資留給最需要的地方,同事們穿著密封防護服,在封閉的實驗室內堅持不吃不喝不如廁,有的同事穿上了成人紙尿褲,早上8點多進去,要等兩批標本做完,下午6點多鐘才能出來。
壓縮檢驗時間,為救治病人爭分奪秒
尹衛國介紹,開始核酸檢測第一天,上午來了10餘個標本,儘管技術還不是非常熟練,但還是很快處理完,並且信心滿滿,以為能輕鬆應對。沒想到,下午又送來70多個標本,做完就已經很晚了;晚上又送來一批標本,第一天檢測就加班到凌晨一點多鐘,檢測標本134例。
「快速檢測核酸結果,不僅是醫生和患者共同的心願,也是核酸檢測人員的最迫切願望。」尹衛國介紹說,病毒感染者、病情較重患者以及高度疑似病例都亟需儘快獲得檢驗結果,一天三批樣本及時發布出來,讓臨床在最快的時間得到結果,既減輕臨床防控疾病的壓力,也讓病人儘早知道結果得到寬心。
「緊急檢測的需要,必須將檢驗時間壓縮至4小時以內。」在疫情高峰時期,篩查到陽性病例或者可疑陽性標本,他們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採用2種不同試劑複查,有些還需經過再次採樣複查,並在4小時內獲得檢測結果。
「絕不讓樣本過夜,再晚也要熬下去。」尹衛國說,一旦樣本過夜,不但增加臨床的壓力和患者的擔心,還會影響檢測結果,增加漏檢的風險,這是非常危險的。面對每天數百個標本的檢測工作量,分子診斷中心三班倒地連軸轉,樣本多時,需連做兩批檢測,很多時候就直接在辦公室的沙發上過夜。
隨著診療的需要,最快4小時的核酸檢測速度越來越不能滿足臨床需要,特別是遇到緊急救治的情況,必須為臨床提供更快的核酸檢測報告。經過市場調查、篩選和實驗驗證,尹衛國和團隊找到了國產優秀的快速核酸檢測解決辦法,各個環節順暢的前提下,60分鐘可以得到檢測結果,最快在收到標本40分鐘報告結果,為緊急搶救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到7月底,他們連續奮戰的180個日日夜夜,檢測超10萬例標本。
清遠發布編輯部
來源:清遠+
編輯:華安
校對:王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