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7:42 |象山旅遊
冬季的到來,暗示著一年的年終歲末已經悄然降臨。臘八、尾牙、小年、春節……短短十幾天時間裡,蘊含著各類歡聚喜慶的傳統節日,所以越是到了年末,人就越像上緊了發條,一刻不敢懈怠,生怕遺漏錯過些什麼,對這一整年都不好交代。
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醃製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製雞鴨魚肉……似乎忙碌生熱,能讓人忘記了寒冷。在過去,為了挨過冬天,人們想盡了方法去貯藏,久而久之倒成了習慣,醃製、晾曬,將那些平日裡的鮮食,重口加持、脫水乾燥,只不過過去的儲備糧變成了現在的地道風物,滋味獨特。
對於熱情好客的象山人來說,冬季,將十六碗宴席擺上檯面的機會總比平日裡多,除了逢年過節以十六碗來祭祀祖先,走親訪友、宴請朋友,也得將魚蝦貝螺的富足拿出來分享。
選用應季食材,展現四季特色,冬季藏膘,這個季節的帶魚口感最鮮糯,鯔魚品質也最好;拿出新做的魚鯗、鹹蟹,讓外鄉人也體驗一番象山的風土人情。
1.象山鹹寶蟹
從前,象山有個曬鹽的人,討小海的漁夫見其勞動辛苦,送二個梭子蟹給他,由於忙於曬鹽,回家時才發現梭子蟹不見了,過了幾天出售鹽時,在鹽堆裡找到了梭子蟹,此時蟹體顏色如舊,肉白如絲,膏紅豔麗,味鹹鮮美。
不論是因為這個偶然的奇遇,還是漁村人創意的料理,鹹蟹已然成為了象山味道「透骨鮮」的代表,亦是一餐宴中不可或缺的「鎮場菜」之一。紅豔豔的半凝固的膏,淡黃色的流黃,半透明的蟹肉晶瑩剔透,還未吃就已讓人滿口生津。
2.沸水氽銀鉗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象山縣令毛德京為防倭患,以條石築城,因「城如魁陸」(即蚶),故有象山「蚶城」之稱。汆銀蚶是臨近新年時餐桌上出現的一道特色涼菜,因為每年小寒到大寒期間,蚶子顆粒最大,蚶肉肥滿,蚶血鮮紅,無泥腥味,肉味極鮮。
蚶子吃法簡單,沸水氽燙,蚶殼微微張即可。食蚶,吃的就是它半生狀態下「血淋嗒嘀」的鮮甜味。
3.魚露浸白鵝
象山大白鵝,有名浙東大白鵝,古人對浙東白鵝有「飄若浮雲,嬌若遊龍」的讚譽。象山人對這一家鄉珍禽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像是女婿送鵝就是戀愛男女拜訪父母的一種禮俗;鵝頭經常用於小孩開葷之物,寓意摔跤不要碰頭,祝願小孩頭大聰明。
魚露浸白鵝算是象山開發白鵝菜餚的新食譜,與醃醉相似,卻不全然相同。魚露是東南沿海特有的調味品,鹹中帶鮮,與白鵝相配,更多了些海邊特色。
4.雪菜煮冬筍
「一斤黃魚一斤菜」,60年代象山大黃魚旺發,一斤雪菜可換一斤大黃魚,吃厭魚了的漁民,換雪菜改口,挖山上冬筍煮之。這樣的場景在大黃魚價格水漲船高的今天,很難想像,但不得不說,冬筍雪菜的山野鮮味,同樣不容小覷。
冬筍個大肉厚,製作時切成一釐米厚薄的筍片,加入雪菜放湯,如此烹製出來的筍片鮮脆可口,鮮鹹過後還有滿嘴的甘甜清香,很是清爽。
5.特色鯔魚凍
鯔魚又稱桃花鯔,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在沿海江口產卵繁殖後代,立冬過後鯔魚要積累能量,為第二年的繁殖作準備,此時體肥脂肪豐富。由於象山港流域餌料生物豐盛,故象山鯔魚肉細味美。一地的食俗會受環境、習慣、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象山魚凍就算一種。魚凍是油脂膠質在低溫環境下凝結而成,夾雜著醬香鮮甜,與膠狀嫩滑。
特色鯔魚凍是在紅燉蒸熟後,自然放置6個小時製成的菜品,可以當涼菜,也可以配一碗熱乎乎的白飯,讓凍的精華在米飯的熱氣中化開。
苔6.菜拖蝦潺
苔菜拖蝦潺算是寧波名苔菜拖黃魚的衍生,名頭雖然沒有後者響亮,但味道絕不將就。蝦潺既龍魚頭,漁家流傳著此魚的一些笑談,因其取笑舌鰨魚給人做媒,被打成兩個眼睛都在同一邊;其嘴巴因大笑而脫臼,轉身想逃,不幸又被苔菜拖住,至今難以合攏,口大如龍,故又稱龍頭魚。
雖說樣子不雅,但蝦潺的肉質細膩,口感似豆腐,就連骨頭也能一同吞下,取其肉裹上澱粉苔菜炸制,外酥內滑,就算燙口也不忍心停下筷子。
7.石浦魚包肉
「海邊柯魚人,魚肉當飯吃,若要吃豬肉,憑票城裡購。」對於上世紀60、70年代的漁民來說,魚貨時常有,但想吃肉,每人每月只有一金肉票。想要讓綿長的日子裡,餐餐有肉吃,天天聞肉香,漁民們可謂是絞盡腦汁,換個法子想辦法。
於是,魚包肉應運而生,做好的魚包肉呈菱形小塊,混在蘆筍、紅椒片中,魚肉中有豬肉香,豬肉中有魚肉鮮,這也是當時魚嫂的智慧結晶。
8.蔥油鮮紫菜
對象山人來說,紫菜實在是太常見了,常見到幾乎忘記了它也是本地特產之一。雖然紫菜名字裡帶菜,但它卻是生長於淺海巖石上的一種藻類植物。
象山東旦村坐落在大沙灘上,捕魚與繁殖紫菜是他們引以為傲的事業,若是趕上好時間,就能看到潮水褪去後,浮出灘涂的龐大紫菜養殖架。蔥油鮮紫菜是象山鮮食紫菜的一種豪爽做法,看似黑暗的色系,卻能分出絲絲縷縷的通透墨綠,爽滑又帶有韌勁,像是餐桌上的調劑零食。
9.象山大雜燴
寒冷的冬季,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親近一碗熱湯,讓熱氣從胃開始傳遞,使得周身籠罩在溫暖裡,治標治本。象山大雜燴就是冬季象山餐桌上的暖意,它也是象山特色的火鍋,看似料雜,卻都是取自當地特色。
其實在搬上宴客餐桌之前,象山大雜燴是冬天一家人圍著煤餅爐上面放的鋁鍋,魚丸、燻魚、粉絲、白菜、蛋餃......家裡有什麼可吃的都可以放進去,既取暖,又各食所好,其樂融融。有時,鄰舍自帶食物加入聚餐,此眾籌模式在象山很早就有了。
10.紅燒鮮帶魚
帶魚體型扁如帶,在中國的黃海、東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但象山人對自家海域裡產出的帶魚有著近乎驕傲的自信。正宗的東海本地帶魚,小眼睛,眼球外圈透明,拖住魚身中間,兩頭自然下垂,魚身上銀色的魚鱗輕輕一擦就會掉,看似賣相不如其他海域的帶魚厚實筆挺,可比口味,長站不敗之地。
每年冬至前後,帶魚身型最好,三指寬度以上,肉質口感最佳,取中間魚身最均勻的一段紅燒,油滋滋的肉香惹人憐愛。
11.黃豆芽鰻鱉
黃豆芽鰻鯗,老底子是漁嫂為捕魚而歸的丈夫準備的下酒菜,充滿了家的溫暖。取海鰻切開曬乾藏之;取幹黃豆適量,放盆用水泡發,漁嫂會用舊被絮包裹,以便保溫,到了晚上則利用燒飯後灶頭的餘熱,達到加快發芽之目的。
上個世紀60年代一個灶頭兩隻鍋,裡鍋哺豆芽,外鍋炒小菜,也是家常。前期的這些準備,都是為了丈夫辛勞歸來的片刻放鬆。鰻鯗切成一口大的小段,發好的豆芽與去了筋的芹菜快炒,鮮香爽脆。
12.大烤鮮墨魚
大烤鮮墨魚是象山媽媽味的再現之菜。上世紀60年代,象山墨魚產量多,肉厚肥美,漁家小孩時長以墨魚當飯。將新鮮墨魚用水清洗外表,不用去內臟,整個放入鍋中,滿鍋清水燉燒2小時。
別看它是海貨,體內的黑墨卻會散發一股清新的墨香,一時間溢滿村巷。小孩嘴饞,有時候不等媽媽把肉分切好,就拿整個墨魚食之,上下頜一片漆黑,掩面而笑,逗趣可愛。
13.倒篤活寶蟹
象山是中國梭子蟹之鄉,優質的品類,豐富的貨源讓這裡成為了品嘗梭子蟹首選理想之地。因其頭胸甲成梭子型,故此得名,又因甲殼的中央有三個疣狀突起,當地人還稱其為三疣梭子蟹。除了休漁期,梭子蟹幾乎霸佔了象山人的各類餐桌,做法也相當多樣,經典的、創新的,七十二般變化,各個美味。
在象山話中「倒篤」是倒立的意思,倒篤活寶蟹其實就是把蟹腳朝上豎起來蒸。此做法最大的保留了梭子蟹本身的味道,蟹香味美。
14.抱鹽大鯧魚
鯧魚在方言裡叫做「叉扁魚」,肉厚刺少的特質讓它成為象山人餐桌上的常客,另一方面這要得益它容易捕撈、產量大。
扁平狀的鯧魚,從外形看就呆頭呆腦,不太聰明的樣子。象山老一輩漁民吃魚時喜歡給孩子講鯧魚的醜事:鯧魚原本身形圓潤,喜歡直線遊泳,有一次在遊泳中,由於眼睛太小,沒看清前方鯊魚迎親新娘的花轎,碰的新娘四腳朝天,被鯊魚追住一頓毒打,身體變得扁平。由於它呆頭呆腦,忘記了身體已變得扁平,碰到專門用來捉它們的流刺網以為也能鑽過去,結果越鑽卡的越緊,呆頭呆腦的上了餐桌。
當然這都是餐桌趣談,抱鹽大鯧魚上桌的氣勢不比黃魚弱,一條魚佔滿一個盤,順著肌理大塊吃魚肉的體驗也相當過癮。
15.番薯面黃帥
黃帥學名黃姑魚,與大黃魚、小黃魚等同屬石首科。在民間傳說中,黃魚有七兄弟,黃姑魚排行來三,所以在象山此魚俗稱「黃三」。另一種說法是,黃姑魚和黃魚類似,想穿了一件黃色衣衫,為與黃魚有所區別,又叫黃襯魚。
如果說雪菜是黃魚的搭檔,那黃姑魚的伴侶就是番薯面了,農家自製的番薯面晶瑩剔透,久煮不斷,吸盡魚湯的精華。彈牙的口感與魚肉的細嫩相互衝擊著味蕾,相互襯託著最精華的部分。
16.鹽水煮白蝦
二月白蝦肥美,水煮後白裡透紅,肉質的鮮甜味讓人滿足。
「女婿來到丈母家,丈母端出十六碗」,在象山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俗語。「十六」數字吉利,「十六碗」陣仗隆重,用「象山十六碗」海鮮菜餚招待貴客,這個觀念一直保存在好客的象山漁民的血液裡,直到今天,很多漁家乃至象山民眾保持的傳統。
16085437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