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休養了一個冬季 ,經歷了幾場春雨的滋潤,灘涂上的跳跳魚又開始活躍起來了。
它的體形像泥鰍, 手指般大小,頭大嘴寬,兩隻眼睛凸出來,總是氣鼓鼓的樣子,渾身黑不溜秋的,
長得是有點抱歉,但如果足夠你了解它,那一定會愛上這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
正所謂,顏值不夠,性格來湊。
咱們象山人喜歡叫它彈胡, 營養價值極高。素有水中人參之稱。
比起只能在水中遨遊的一般魚類,它們可是下得了水,上得了岸,遊得了泳,鑽得了洞,爬得了樹,跳得了舞,可以說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了。
80後的小江,從小生活在牆頭西滬港的灘涂邊.
小時候 灘涂是他最歡樂的場所, 童年裡 那些魚蝦、蟹貝 、海螺及各種近海生物,都是他童年最親近的玩伴,也是打開他味蕾的最佳方式。
但只有這個跳跳魚啊,他一直都搞不定它.
每次去海邊,一踏入到灘涂,成片成片的跳跳魚,就開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集體表演光速逃生.
他們飛速的逃離人們的視野躲到蘆葦叢中,悄悄的等候人類腳步的遠去,
所以,你想以自己的雙手,或者漁網什麼去抓住他們,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要知道,彈胡既然被稱為跳跳魚,跳躍功夫自是了得。
它一刻也不得閒,好像得了多動症的頑皮孩子,一下子鑽進洞穴,一下子又滑溜在灘涂上,要不就是在巖石上跳躍前行。
心情鬱悶時它還會找碴打架,打架時,它高豎背鰭彈跳起來,用胸部互撞,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它們是在調情呢。
在我們象山,形容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通常就叫他溜港彈胡。
小孩真皮,跳上跳下,溜港彈胡一樣,抓不住!
那到底該用什麼樣的辦法,去抓住這群灘涂上的小調皮呢?
小江說,他的爸爸,是西湖港上抓跳跳魚的能手.
怎麼抓?當然不能用手,不能用網,也不會用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中用鉤子釣。但勤勞智慧的牆頭人,在與跳跳魚的較量中,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牆頭鎮依山面海,又以盛產竹子為名,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漫山遍野的毛竹,就成了他們捕魚的最佳工具。
小江的爸爸說「:坐著海馬,帶著用小毛竹做成毛竹筒,插進彈胡洞裡,潮水退潮的時候,開始張,(插),等潮水快要漲的時候,可以拔出毛竹筒」
彈胡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水中,每當退潮時,它可以依靠胸鰭爬行,在灘涂上自由的跳動嬉戲,
漲潮後,彈胡會躲到自己挖的洞穴內休息。可這個習性正好被西滬港的漁民們給摸個了透,玩了一天了,本想跳進洞裡,好好休息一下,沒想到,卻落入了漁民們早已布置好的陷阱裡。
最後,只能成為人類餐桌上的美味。
象山人吃彈胡一般都非常簡單,不是煮湯,就是清蒸,充分保留彈胡的原汁原味。
它的肉質鮮美細嫩,爽滑可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 對手術後的病人及產後婦女有較好的滋補功效,在東南亞被譽為「水中人參」。
每年的4-9月份,是彈胡繁殖的季 ,又到了一年當中,彈胡肥美的季節,
此時雄魚都會尋找到合適的灘涂,挖好洞穴並在自己的地盤上一個勁地搔首弄姿,引誘雌魚進入它的「愛巢」。
如此這般高調,發生爭端實在是在所難免。彈胡可是暴脾氣的傢伙,爭鬥時它們會把背鰭高高聳起,怒視對方,嘴巴張成大大的「0」字型,一個勁的怒吼
小江說,他最喜歡在這個季節裡去海邊玩,雖然抓不到他們,但是卻能看到那些躍起扭動此起彼伏的大量彈胡,是灘涂上一道獨特又逗趣的風景線。
或許是對灘涂的一份留戀,小江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當孩子長到5個月大的時候,就叫他的父親去菜場買了彈胡開葷。
在象山 , 流傳著一種習俗,嬰兒開葷時會吃上一口彈胡,寓意著對寶寶的美好期望。民間有一說,寶寶吃了彈胡後,今後摔跤時,也會像彈胡一樣把頭翹起,不容易傷到頭顱。
小江說,長大後,就再也沒有踏入這片灘涂了,忙於工作忙於家庭。
只是聽說這裡的海鮮沒有像以前那麼多了,大多數的漁民也都上岸轉業了但每到春暖花開的日子,
好像總能隱隱約約的聞到灘涂的泥香,和那口最鮮海味。
真想有一天,可以脫掉西裝皮鞋,掙脫一切束縛,重回到這裡,,和灘涂上的魚蟹貝類們,盡情的來一場親密接觸。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