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正值廣州市全國科普活動日,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之時,在廣州北回歸線標誌下的從化區太平鎮,北回歸線生態文化活動十周年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和廣州從化太平鎮特色產業生態發展調研活動熱烈舉行。原從化市科教文衛工委主任陳長卿在研討會上發言,講述了當年從化太平鎮建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情況。
1984年,陳長卿剛接任從化縣科委主任一職,就接受了一項光榮而非常有意義的任務:由縣科委、縣建委牽頭承擔在從化縣太平場興建一座北回歸線標誌塔。
陳長卿說,早在1964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測量研究所就在離現在標誌塔址的北東方向約500多米處,建立了一個高80釐米,邊長50釐米的水泥方墩,作為天文點標誌,但因為過於矮小而不為人們所注意。在1982年至1983年期間,國內教育界、學術界以及廣東省、廣州市政協的一些委員,先後六次提出了在廣州市興建北回歸線標誌的建議。
陳長卿介紹,1984年3月,廣州市政府批示由市科委籌辦,市科委於是組織了有省地理、測繪、天文學會,市城建委、市科委、從化縣政府有關部門、單位參加的廣州市北回歸線標誌的籌建工作。同年7月,研究確定了標誌塔初步設計方案,並下達經費由從化縣政府承包。標誌塔高23.5米,寓意標誌在北緯23.5º,塔身為火箭型,主體部分為花崗石混砌結構。塔基部建築是天壇式樣。整個設計既體現現代性,又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塔基部佔地1024平方米,由三個臺階組成,第一、二臺階為方形欄杆 ,第三臺階呈半圓球形,每臺階為9級,均用花崗巖砌成。塔身像一枚待發的宇宙火箭。塔頂有一象徵太陽的銅球,是用26塊6毫米厚的銅板貼製成的,銅球直徑為120釐米。標誌塔四周有顯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方向的4個羽翼。塔身正面刻上貼金的"北回歸線標誌塔"7個大字。
1984年12月15日,工程開始動工。縣政府分管領導、縣科委和建委分管領導,全力以赴抓好標誌塔的施工工作。至1985年12月17日,世界上南北回歸線上一座最高、規模最大的天文、地理標誌主體工程竣工。其附屬設施在1986年夏至前也全部完成施工,建成一個佔地28畝的北回歸線公園。
1986年6月22日夏至日,廣州市政府在北回歸線公園舉行隆重的標誌揭幕儀式。來自省、市的領導、專家、學者、科技人員、有關部門代表,以及從化各界代表參加了揭幕活動,見證了當天立竿不見影的天文奇觀。
但由於多種原因,時至今日,廣州北回歸線公園面貌依然,平日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公園,夏至日前後才有較旺的人氣,興建北回歸線科學公園的初心並沒有完全實現,讓人為之惋惜。
2011年,由從化市政府組織國家天文臺二部和廣州市五羊天象館聯手打造「夸父追日」活動,開啟了從化人民弘揚北回歸線生態文化的新裡程。一年一年的科普文化活動連續舉辦了十年,形成了一個農業、文化、科普、旅遊、生態產業資源整合發展的品牌。這十年中,廣東省生態學會的各屆領導、各專委會專家,以及廣州地區天文、地理、氣象方面的專家,積極推動從化乃至廣州地區、及至我國北回歸線沿線地區生態文化科普事業和產業的發展,已引起國家層面上的關注和重視。他們的不懈努力值得我們敬佩!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成果將指導我們繼往開來,進一步開拓北回歸線文創事業,促進科學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陳長卿說:「作為一個見證了廣州北回歸線標誌從專家提案到聳立在廣州後花園的從化人,我將不忘初心,繼續為推動北回歸線生態文化和產業發展而獻出我的微力。我也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從化區政府和有識之士、有實力的企業拿出建設太平鎮格塘國藥小鎮的魄力,共同打造好太平場北回歸線科學公園,讓她在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文化旅遊事業發展中大放光彩!」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