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從化市科教文衛工委主任陳長卿:繼續推動北回歸線生態文化和產業...

2020-11-25 大洋網

9月22日,正值廣州市全國科普活動日,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之時,在廣州北回歸線標誌下的從化區太平鎮,北回歸線生態文化活動十周年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和廣州從化太平鎮特色產業生態發展調研活動熱烈舉行。原從化市科教文衛工委主任陳長卿在研討會上發言,講述了當年從化太平鎮建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情況。

1984年,陳長卿剛接任從化縣科委主任一職,就接受了一項光榮而非常有意義的任務:由縣科委、縣建委牽頭承擔在從化縣太平場興建一座北回歸線標誌塔。

陳長卿說,早在1964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測量研究所就在離現在標誌塔址的北東方向約500多米處,建立了一個高80釐米,邊長50釐米的水泥方墩,作為天文點標誌,但因為過於矮小而不為人們所注意。在1982年至1983年期間,國內教育界、學術界以及廣東省、廣州市政協的一些委員,先後六次提出了在廣州市興建北回歸線標誌的建議。

陳長卿介紹,1984年3月,廣州市政府批示由市科委籌辦,市科委於是組織了有省地理、測繪、天文學會,市城建委、市科委、從化縣政府有關部門、單位參加的廣州市北回歸線標誌的籌建工作。同年7月,研究確定了標誌塔初步設計方案,並下達經費由從化縣政府承包。標誌塔高23.5米,寓意標誌在北緯23.5º,塔身為火箭型,主體部分為花崗石混砌結構。塔基部建築是天壇式樣。整個設計既體現現代性,又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塔基部佔地1024平方米,由三個臺階組成,第一、二臺階為方形欄杆 ,第三臺階呈半圓球形,每臺階為9級,均用花崗巖砌成。塔身像一枚待發的宇宙火箭。塔頂有一象徵太陽的銅球,是用26塊6毫米厚的銅板貼製成的,銅球直徑為120釐米。標誌塔四周有顯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方向的4個羽翼。塔身正面刻上貼金的"北回歸線標誌塔"7個大字。

1984年12月15日,工程開始動工。縣政府分管領導、縣科委和建委分管領導,全力以赴抓好標誌塔的施工工作。至1985年12月17日,世界上南北回歸線上一座最高、規模最大的天文、地理標誌主體工程竣工。其附屬設施在1986年夏至前也全部完成施工,建成一個佔地28畝的北回歸線公園。

1986年6月22日夏至日,廣州市政府在北回歸線公園舉行隆重的標誌揭幕儀式。來自省、市的領導、專家、學者、科技人員、有關部門代表,以及從化各界代表參加了揭幕活動,見證了當天立竿不見影的天文奇觀。

但由於多種原因,時至今日,廣州北回歸線公園面貌依然,平日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公園,夏至日前後才有較旺的人氣,興建北回歸線科學公園的初心並沒有完全實現,讓人為之惋惜。

2011年,由從化市政府組織國家天文臺二部和廣州市五羊天象館聯手打造「夸父追日」活動,開啟了從化人民弘揚北回歸線生態文化的新裡程。一年一年的科普文化活動連續舉辦了十年,形成了一個農業、文化、科普、旅遊、生態產業資源整合發展的品牌。這十年中,廣東省生態學會的各屆領導、各專委會專家,以及廣州地區天文、地理、氣象方面的專家,積極推動從化乃至廣州地區、及至我國北回歸線沿線地區生態文化科普事業和產業的發展,已引起國家層面上的關注和重視。他們的不懈努力值得我們敬佩!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成果將指導我們繼往開來,進一步開拓北回歸線文創事業,促進科學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陳長卿說:「作為一個見證了廣州北回歸線標誌從專家提案到聳立在廣州後花園的從化人,我將不忘初心,繼續為推動北回歸線生態文化和產業發展而獻出我的微力。我也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從化區政府和有識之士、有實力的企業拿出建設太平鎮格塘國藥小鎮的魄力,共同打造好太平場北回歸線科學公園,讓她在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文化旅遊事業發展中大放光彩!」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

相關焦點

  • 羊城最美系列報導㉓陳長卿:科普惠民,熱情執著!|㉔何玉珍:退而不休,熱心公益!
    原從化市人大常委會機關科教文衛工委主任陳長卿原從化市人大常委會機關科教文衛工委主任陳長卿同志心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退休後加入原從化市關工委和退休科技工作者協會工作,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撐起了青少年的一片藍天。她作為區退科協會長,組織編寫了通俗易懂的《走近生活—科普知識彙編》《給地球降降溫吧》等多套科普書籍,受到廣大市民好評。
  • 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落實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部署,共建共享文化產業數據管理服務體系,促進文化數據資源融通融合。把握科技發展趨勢,集成運用新技術,創造更多產業科技創新成果,為高質量文化供給提供強有力支撐。融合發展,開放共享。推進數字經濟格局下的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進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體系。
  • 唐曉明主持召開科教文衛體領域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座談會
    唐曉明在科教文衛體領域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座談會上強調堅持問題導向 廣開言路 問計於民科學謀劃「十四五」發展藍圖12月3日上午,市委書記唐曉明主持召開科教文衛體領域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座談會座談會上,市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省優秀專家李德明,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市級科技領軍人才劉芳農等13位專家學者先後發言,就做好「十四五」時期全市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唐曉明邊聽邊記,不時插話討論。
  • 中國大陸落差最大的瀑布:白水仙瀑,北回歸線穿越其中
    中國大陸落差最大的瀑布-增城白水仙瀑高為428.5米,位於廣州市增城北部白水寨風景名勝區,因地處北回歸線地帶,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瑰麗翡翠」,屬山嶽型風景名勝區。白水仙瀑原名叫白水寨瀑布,白水寨山高828米,白水仙瀑落差428.5米。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北回歸線上的綠洲
    潮汕大地背靠蓮花山脈,面朝廣袤南海,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植根於此的潮汕文化兼收並蓄,極具特色。隸屬於汕頭市的南澳縣,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北回歸線從主島穿過。島上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2%,擁有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9.49萬畝,擁有「全國生態示範區」「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等稱號,是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 探索數字文化產業發展 推動全域旅遊「南雄模式」
    12月26日晚,「全域旅遊 紅色南雄」——南雄市推動數字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宣傳活動在我市三佳農業公園舉辦。本次活動旨在充分展示南雄全域旅遊創建工作成果,大力推介「善美韶關·紅色南雄」品牌,打造全域旅遊「南雄模式」,推動數字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崑嵛山保護區工委副書記...
    大小新聞客戶端1月6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信召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一系列新戰略、新部署、新要求,新徵程任重道遠,新形勢催人奮進。
  • 人大阿盟工委主任查斯太到阿右旗開展專題調研
    11月17日,人大阿盟工委主任查斯太帶領調研組專程到阿右旗就《內蒙古自治區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保護條例》立法服務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研。人大阿盟工委副主任劉曉東,阿右旗委、人大、政府負責人參加調研。立法概念要準確,一方面是條例的名稱要準確,另一方面是條例規範的範圍要準確,要統籌考慮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統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條例的文本要規範,要注重提升文本質量,做到清晰準確。立法中要加強溝通協調,阿右旗相關部門要統一思想、團結協作,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主動對接自治區和盟直相關部門,強化溝通、全力配合、協調推進條例的立法工作。
  • 從化市Q345B無縫方管的脫碳速度與退磁方式
    從化市Q345B無縫方管的脫碳速度與退磁方式 ,「vqk5d」   山東海融信Q345B無縫方管規格齊全,,各種規格Q345B無縫方管都可加工生產.由於規格繁多,可以根據客戶要求加工生產,歡迎選購.      有人建議,企業在運營前要靜觀其變,直到恢復理性。出口的鋼鐵工業不是一個孤島。
  • 讓綠皮火車旅遊專列驅馳在北回歸線上—新聞—科學網
    北回歸線——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理概念。每年的夏至日,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形成了「立竿無影」的天象奇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條地域線有著極其豐富的人文歷史生態科普資源和戰略開發價值,其神奇的景象、秀麗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值得人們旅遊觀光和科學考察。
  • 《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在京發布首都文化產業發展繼續...
    本次發布的《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圍繞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通過對2019年度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重要數據、重大事件、政策措施等全面梳理盤點,客觀反映2019年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同時,結合新形勢下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未來發展的新思路。
  • 北回歸線最美賽道 | 2019中國山地馬拉松系列賽—「香港賽馬會...
    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登山協會主席李致新,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中國登山協會新項目部部長李文茂,廣州市體育局局長、廣州市體育總會主席羅京軍,廣州市體育局副局長、廣州市體育總會副主席林燕芬,中共從化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鄧宇恆,從化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盧鳳萍,從化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文虹,從化區政協副主席蔣瓊芳,奧運跳水冠軍勞麗詩,北京南天星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子輝,香港賽馬會公司策劃辦公室副主任鍾嘉銘
  • 探秘廣東北回歸線風景帶
    南都訊 記者陳燕 通訊員林蔭6月21日上午,由廣東省林業局主辦的第二屆「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廣東自然保護地探秘」活動在珠海淇澳—擔杆島省級自然保護區舉行。來自全省各自然保護地代表和學生等近200餘人,通過「雲直播」平臺共同參加了啟動儀式和探秘活動。
  • 長三角議事廳|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發掘文化傳統、生態資源的重要價值,是實現鄉村振興、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十四五」期間,如何充分開發利用文化與生態資源,推動宜居宜業現代化新城建設工作?
  • 你想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嗎?可以網上免費預約
    來自全省各自然保護地代表和學生等近200餘人,通過「雲直播」平臺共同參加了啟動儀式和探秘活動。已建科研監測體系!拍攝記錄到野生動物110多種據廣東省林業局透露,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科研監測體系已建立,近年來廣東省在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了30個植物多樣性永久監測樣地,布設了51條動物監測樣線,共拍攝記錄到野生動物110多種,在所拍攝的野生動物中,白鷳、鼬獾和野豬等為優勢種,其次為蘇門羚、赤麂、果子狸和豹貓等。
  • 「兩山論」的藍色實踐——2020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側記
    據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壇秘書長陳尚介紹,《2020海洋生態文明長島共識》由代表在會前討論完善形成,有「一個亮點」和「兩個繼承」。其中,「一個亮點」是指提出建設海島生態文明戰略體系;「二個繼承」包括「在開展海洋生態產品核算、探索『兩山論』轉化、發展海洋生態產業化方面形成持久共識」和「陸海統籌建設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形成持久推動」。
  • 6月21日,一起開啟北回歸線上的「神奇之旅」~
    「立竿無影」觀測暨肇慶北回歸線神奇景觀旅遊帶線路推廣活動,讓本地天文愛好者和各地遊客共同體驗北回歸線上的「神奇之旅」。21日當天,中國大陸第一個北回歸線標誌塔所在地封開,也將作為分會場開展「北回歸線神奇景觀旅遊帶」主題文化旅遊活動,與主會場連線互動。
  • 我市紮實推進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建設
    茂名網訊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要求,牢牢把握森林城市建設的著力點,加快城鄉綠化步伐,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擴大城市生態空間,豐富生態產品供給,弘揚優秀生態文化,全面鋪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建設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著力推進宜居宜業森林城市建設
  • 再生資源產業聯盟到安徽太和考察綠色新能源產業發展情況
    太和縣發改委主任張振宇、經濟信息化局局長洪保榮、生態環境分局局長肖志強,科技局局長楊允會、肖口鎮鎮長徐忠秀、肖口綠色新能源產業園管工委書記徐海偉等陪同調研。再生資源產業聯盟調研組深入肖口綠色新能源產業園,先後走訪了太和縣大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超威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天暢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
  • 桐嶺雅度:我在北回歸線上完成了脫胎換骨
    以現在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廣場為例,當時這裡是私人茅廁、原生產隊的曬穀場,雜草叢生、破敗不堪加上臭氣燻天,當然還有蚊蟲飛舞,路過的人無不皺眉掩鼻。去年,武宣「三清三拆」工作已經全面鋪開,雅度屯的群眾聞風而動,支持和參與的熱情非常高。該村先後多次組織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和小組會議,統一群眾思想。村裡的群眾不但無償讓出原廢棄的曬穀場,還積極投工投勞、捐錢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