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位於廣州市花都區芙濱路芙蓉嶂AAAA級自然景區內的北跡露營1號盛大開業。據悉,北跡露營指通過北回歸線(北緯23°26′)把我國乃至全球地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文化沉澱連結在一起,目標是成為國際化戶外露營基地。
一條神奇而又神秘的地理分界線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八集紀錄片《穿越•北回歸線》,帶著人們自西向東穿越了北回歸線在我國的五個省區,展示了其多彩多姿的生態自然風貌和奇特的人文民族民俗風採,揭開了北回歸線那神秘而又美麗的面紗,觀者無不怦然心動嘖嘖稱奇。
北回歸線——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理概念。每年的夏至日,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形成了「立竿無影」的天象奇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條地域線有著極其豐富的人文歷史生態科普資源和戰略開發價值,其神奇的景象、秀麗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值得人們旅遊觀光和科學考察。
北回歸線是北半球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是一條漂移的緯度線,其全長約37000公裡,是人類最適宜居住的地區之一。北回歸線在全球經過十九個國家,其沿線地區孕育了包括華夏文明在內的「四大古國文明」。它是全球五條主要氣候分界線中唯一穿越我國境內的分界線,穿過了我國臺、閩、粵、桂、滇五省區約2500公裡,孕育了輝煌燦爛的古國文明。
生態科普遊推動北回歸線文化向縱深發展
環球北回歸線地區大部分是海洋和沙漠,而在我國的沿線地區則是森林與綠洲,其自然生態與人文資源極為豐富,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遺產,大自然的偏愛和人類的融洽共存發展,使之形成了獨特的「北回歸線文化」。
「北回歸線文化」是以生態文明為主線,也就是人類自古以來在北回歸線地帶繁衍、在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區域性文化,極為絢麗多彩。其表現為具有環球北回歸線區域性特徵的太陽文化、月亮文化、星星文化、洞穴文化、珠江文化、潮汐文化、曆法文化(如稻歷)、節氣文化、農耕文化(如桑基魚塘)、飲食文化(如粵菜系)、服飾文化、區域方言(如粵方言)、文學和藝術、宗教文化(如道教)、廣府文化、嶺南文化、民俗文化,還有海洋文化、沙漠文化等,其涵蓋的文化領域非常廣闊。
不久前,廣東省生態學會人文生態專業委員會的專家們沿著廣東、廣西、雲南北回歸線沿線進行天文地理與人文生態的科學考察,途經廣西的桂平、大明山、百色,雲南的蒙自、碧色寨、墨江、普洱、景谷,一直到達瀾滄江邊上,沿途山河秀麗、景致豐盈、歷史淵厚、人文薈萃、民族和民俗風情濃烈、天文地理地質氣象科學文化各呈異彩瑰麗斑斕。
近年來,徒步、騎行、自駕遊已成為時下人們熱愛和推崇的生態旅行方式,跨省跨市的國家步道、騎行綠道、自駕遊服務和智能公共管理系統的不斷完善吸引無數旅客相約出遊,是一條以北回歸線生態旅遊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目前,北回歸線沿線地區開展生態文化科普、學術交流、文旅活動已是逐年升溫,「北回歸線生態旅遊帶」已經悄然形成。以廣東來說,從「夸父追日」到「北回歸線騎行徒步旅遊嘉年華」活動,吸引了數以萬計戶外運動愛好者參加,廣東北回歸線森林旅遊線成為全國森林旅遊精品線,群眾基礎深厚,發展前景光明。
建設北回歸線生態旅遊帶助力鄉村振興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主席劉悅倫向全國政協提交了《關於建設北回歸線生態旅遊帶,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建議》的提案。他建議,把建立北回歸線生態旅遊帶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來謀篇布局,系統研究,探討聯動發展協調機制和「官方—學界—民間」多層合作機制,統籌解決建設中的矛盾和問題,設立政策扶持和建設引導基金,優先保證重點工程和關鍵工程建設。
「可以學習借鑑國際著名的西伯利亞觀光列車、『非洲之傲』國際旅遊觀光專列等成功案例,建設北回歸線旅遊觀光專列,充分發掘現有鐵路交通潛力,將部分現有綠皮火車升級為旅遊專列,把綠皮火車站改建成新的遊客集散中心,再度釋放使用價值,從而帶動沿線經濟發展,實現村莊連結、城鄉人流互通、地區發展聯動。」劉悅倫說。
廣州市花都區旅遊協會會長陳日鈴指出,建設北回歸線生態旅遊帶,可以將城市的人流和消費引入鄉村,能夠加速城鄉生態發展資源融合、優勢互補,也必將有效促進沿線經濟發展,為拉動鄉村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能。
據介紹,由廣州市花都區旅遊協會發起、《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和中國旅遊研究院主辦的「2019北回歸線生態旅遊帶發展大會」將於5月17-23日在北回歸線上的廣州市花都區舉行。其主題是「聯動共贏,攜手共建北回歸線生態旅遊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