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表面布滿撞擊坑,其表面物質普遍經歷強烈的衝擊變質,形成月壤和各種衝擊熔融角礫巖。但是,無論阿波羅樣品或是月球隕石,較少發現高壓礦物相。迄今為止,僅在幾塊樣品中發現了橄欖石的高壓相(林伍德石和瓦茨利石)和二氧化矽的高壓相(柯石英、斯石英、賽石英)。作為對比,受到衝擊變質的普通球粒隕石、火星隕石中較普遍的存在各種礦物的高壓相。月球樣品中高壓礦物的缺失,可能指示了月球受小行星撞擊產生特殊的溫度-壓力條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楊挺團隊在一塊編號為SaU 169的月球隕石中,發現了鋯石的高壓相——雷鋯石,這是在地外樣品中發現的雷鋯石。該雷鋯石以片晶的形式存在於部分鋯石顆粒中(圖1),指示了鋯石-雷鋯石的固-固相變形成機制。雷射拉曼光譜(圖2)和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圖3)確證鋯石中的這些片晶為雷鋯石。由背散射電子衍射分析得到這兩種礦物之間的晶體結構關係,則進一步佐證雷鋯石與鋯石的固-固相轉變。月球雷鋯石的產狀和礦物學特徵,與地球隕石坑中發現的雷鋯石相似,表明它們均是在小行星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下,通過相同的機制形成。
已有的衝擊實驗表明,形成雷鋯石的衝擊壓力>30 GPa;熱穩定性實驗表明,常壓下溫度升高>1473K時,雷鋯石會較快退變質回鋯石。此外,多孔隙月壤的模擬衝擊實驗顯示,當衝擊壓力達到~10 GPa時,靶巖的溫度升至~1473K。因此,月球樣品中雷鋯石的發現,對月球在小行星撞擊下產生的溫度-壓力條件給出重要限定。鋯石作為月球巖石中並不普遍分布的副礦物,在小行星撞擊下形成高壓礦物相,而其他主要造巖礦物較少發現高壓相。這一現象表明,月球表面特徵的多孔隙靶體(月壤+角礫巖)在小行星撞擊下,或產生的衝擊壓力偏低,只能形成雷鋯石;或由於絕熱壓縮升溫導致靶巖溫度顯著升高,造成衝擊後的緩慢冷卻,使其他高壓礦物退變質而消失,但是雷鋯石因具有較好的熱穩定得以保存。
相關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of Reidite in the Lunar Meteorite Sayh al Uhaymir 169為題,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含雷鋯石的鋯石顆粒。(a)鋯石顆粒E-8的背散射電子圖;(b)CL圖像;(c)鋯石顆粒C-13的背散射電子圖像,黃色虛線長方形為用焦聚離子束切割超薄片的位置,小圖為切割後的超薄片,其上沉澱了Pt;(d)鋯石顆粒G-1的背散射電子圖像,數字1-4為圖2所示拉曼譜的分析位置
圖2.雷鋯石(Rdt)和鋯石(Zrn)的雷射拉曼譜,分析位置見圖1
圖3.雷鋯石-鋯石顆粒(C-13)的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結果。Cu為銅網,Rdt為雷鋯石,Zrn為鋯石
【來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