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體積較大的行星,才會在一段時間內引起變化;具體而言,它的消失會使行星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會發生變化。
我們的太陽系是一個天體大家庭,星體以各種方式相互作用。以太陽為中心,八大(也可以說是九顆,如果你還想把冥王星算為行星的話)行星是這個家庭的主要成員。每顆行星都維持著自己繞太陽的軌道,同時也有一系列的衛星圍繞著它們自身旋轉。所有這些天體都生活在太陽系中,完美地共存,這是地球上生命繁榮的關鍵因素之一。
然而,如果其中一顆行星突然消失會發生什麼?太陽系的完美和諧會發生什麼?對地球會有什麼影響?
要解開這個疑問,必須首先考慮引力的相互作用。
引力及其對行星的影響
目前,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引力是任何有質量的物體所產生的吸引物體的力。每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都用引力吸引其他物體。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在確定它們的引力影響方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距離越遠,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就越弱。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重力常數G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中的一個關鍵量。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整個太陽系。每顆行星的重量都超過10^23千克,但它們之間的距離也非常巨大。因此,行星對彼此的引力影響,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太陽系中,引力的真正掌握者是太陽,它控制著行星的軌道。太陽的消失會導致整個太陽系的混亂。
所以,太空中存在的主要力量引力在行星間的相互作用並不是很起眼。那麼,哪顆行星的消失會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成了一個問題。
太陽系中各種行星消失的影響
一顆行星消失的影響會歸結到真正消失的那顆行星!
讓我們來看下每顆行星消失可能帶來的影響。
水星:水星是太陽系中第一個也是最小的行星(再次強調,除非你還把冥王星算在內)。它離太陽最近,它的引力受太陽的影響很大。水星的消失會對太陽系造成微不足道的影響。這顆行星的體積很小,又靠近太陽,所以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個小點。
金星:金星是太陽系的第二顆行星,通常被稱為地球的孿生行星。它也是夜空中僅次於月亮的第二亮的天體。金星的消失不會帶來太多的宇宙效應,但它肯定會損害夜空,就像我們會失去晨星一樣。
地球:我們最熟悉的天體。畢竟,地球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家!地球是我們發現的4050多個行星中唯一一個有生命的。如果地球突然消失會發生什麼?首先,將沒有人能讀到這篇文章。
火星:火星也被稱為紅色行星,是太陽系的第四顆行星。這顆紅色星球已經引起了人類濃厚的興趣,我們56次的火星探索任務就是證明。如果火星消失了,近地小行星的威脅就會大大降低。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實際上對地球構成了最大的威脅。
小行星被木星的引力牢牢地控制著,但有時,由於一種叫做引力共振的效應,它們會被推離軌道。太陽對這種異常現象施加巨大的引力,將小行星拉向它。這裡,火星引力起了作用。
火星就像一把彈弓,把小行星甩向地球。儘管這些小行星可能會在離地球還有幾百萬英裡的情況下飛過,但火星的存在確實增加了小行星飛向地球的可能性。
木星:木星是太陽系中第五大行星。木星的浩瀚使它能夠對其附近的物體產生強大的引力。
它也被認為是地球的老大哥,保護地球免受太空欺凌。的確,在過去的幾十億年裡,木星保護了地球免受無數小行星的撞擊。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有一個巨大而強大的引力場,它可以使那些飛向地球的小行星偏離軌道,並將它們驅逐出太陽系。長程彗星經常撞擊龐然大物木星,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痕跡。木星巨大的引力也使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受到控制。就太陽系的秩序而言,木星的消失不會有任何明顯的變化。有些影響會在以後看到,但那將需要數千年。
土星:土星是太陽系的第六顆行星和第二大成員。大多數人是通過美麗的光環認識了土星的,那些光環使它看起來非常莊嚴。土星還有62顆衛星,其中一顆是土衛六,體積比水星還要大!由於其巨大的體積和質量,土星的消失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木星和天王星的軌道。然而,考慮到它與內環行星的距離,土星幾乎不會對較小的內環行星產生類似的影響。
天王星:天王星是太陽系的第三大行星,它太遠了,無法影響內環行星,但它肯定會影響太陽系的外環,包括柯伊伯帶。
海王星:海王星是我們太陽系的最後一顆行星。海王星之外是柯伊伯帶,一個小行星帶,以及許多矮行星,包括冥王星。海王星的引力控制著柯伊伯帶中物體的軌道和運動,因為太陽的引力在太陽系的這些極端地區要小得多。海王星對冥王星的軌道也有巨大的影響。它的消失可能會在柯伊伯帶引起混亂和碰撞,也會影響冥王星,但它與內環的距離使其對地球造成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結語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除木星和土星外,行星的消失並不會像想像的那樣徹底改變我們周圍的世界。它們的離開所帶來的變化在當下是微不足道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變化可能會逐漸增加。一百萬年後,很難說這些變化將如何相互影響和進化。
要預測這些變化,我們需要一個的複雜數學模型。所以,保持冷靜和放鬆。不管一顆行星的消失聽起來多麼奇怪,它都不會對我們當下的生活產生多大影響。
作者: Paarth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