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的太陽系還有一顆行星,但卻在100年間消失了

2020-12-22 特修斯號

你可知道,曾經我們的太陽系出現過一顆行星」祝融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今天給大家科普下天文知識,篇幅比較長,耐心看完,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牢不可破的世界秩序

這事還得從1684年說起,那一年英國的天文學家埃德蒙·哈雷(被更多知曉的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哈雷彗星「),找到了牛頓,問了他一個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假設行星指向太陽的引力與它到太陽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那麼行星的軌道曲線會是什麼形狀?

」橢圓。「牛頓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哈雷驚呆了,其實牛頓已經早就計算過這個問題了。後來牛頓將滿滿9頁的數學推導寄給了哈雷,標題是《論物體在軌道上的運動》,這篇論文證明了人們後來熟知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中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牛頓謊稱計算稿丟了,讓哈雷回去等。其實他當時發現設想還有一些錯誤並重新進行了計算。

牛頓

不過,一個定律要想得到認可,你就必須能夠通過這個定律預測未來的事物。

到了1968年這一年,德國天文學家基爾希完成了人類首次用望遠鏡發現彗星的壯舉,而這顆彗星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人們發現它正好可以用來驗證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結果完美地符合所有觀測連成的軌跡:一條拋物線。這一結果不光是牛頓本人的勝利,也是理解物質世界新方法的勝利。

這一個成果也讓牛頓萬有引力達到了第一個巔峰,漂亮地證明了相同的定律可以普遍應用於——蘋果落地、弓箭飛行、月亮不變的軌跡—宇宙的一切,萬物盡在基本定律的限制之下。

1781年,一位名叫赫歇爾的音樂家,靠音樂養家餬口,不過他的愛好卻是頭頂的星空。他在一次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星空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顆比較古怪的星星,他覺得有可能只是一顆恆星或是彗星,不過他還是把將這一發現報告給皇家學會。

到了同年5月份,兩位數學家對這個古怪的星星進行了軌道計算,結果是令人驚喜的,它有著近乎圓形的軌道。改變的時刻到了,這個星星闖入了行星的行列,它就是」天王星「。

天王星給人們創造了獨特機會:它是能夠獨立檢驗牛頓理論的第一個重大發現。

這時一位年僅24歲的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闖入了人們的視野,如果說那時候有粉絲的話,那拉普拉斯絕對算得上是萬有引力的頭號鐵粉。拉普拉斯通過萬有引力成功繪製了天王星軌道。

拉普拉斯

拉普拉斯接下來的研究工作就是攻克人們對萬有引力的質疑,那個時候科學界一直有一個未解之謎:在17世紀末木星的運動速度比早些時候的記錄加快了,而土星卻似乎慢了下來。拉普拉斯為此花了整整3年時間投入到破解謎團中,並於1788年宣布成功破解。他也由此證明了土星、木星的運動遵循萬有引力的理論,成功捍衛了萬有引力的地位。

這顆星星沒有在星圖

在拉普拉斯逝世後,他的學生布瓦爾試圖驗證天王星與其他同輩的行星一樣也遵守萬有引力。但他失敗了,萬有引力計算的結果無法解釋天王星1781年之前的位置。

那會不會還有一顆我們未曾發現的行星在牽引著天王星,導致它的計算結果出現了偏差呢?

提出這個問題的不是別人。而是布瓦爾的侄子,」有另一顆行星在擾動著天王星」。

到了1846年8月31日,法國天文學家勒威耶對這個猜想進行了計算並得出了結論:如果有人有時間可以操作一臺性能優良的望遠鏡,他們應該能在天王星的軌道之外找到一顆行星,它距離太陽36個天文單位,位於摩羯座一顆挺亮的恆星(摩羯座δ星)東側約5度的地方。勒威耶聲稱,它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6倍。如果從望遠鏡裡觀測,它不是一個點(像恆星那樣),而是清晰可見的圓面,直徑為3.3角秒

勒威耶

然而,當時並沒有人願意相信勒威耶的結論,就算勒威耶告訴同事們,那將成為他們職業生涯的輝煌時刻,也沒有人願意將望遠鏡指向那片夜空。直到他寫信給了一位年輕的天文學家伽勒。

1846年9月23日,這天是個星期六,伽勒和義務助理達赫斯特像往常一樣通過望遠鏡凝視著夜空並記錄數據。直到達赫斯特掃了一眼星圖,然後喊道:「這顆星沒在星圖上!」。伽勒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觀測到這顆之前未被發現的行星的人,這顆行星就是「海王星」,而且就出現在了勒威耶讓他觀測的地方。

海王星的發現是牛頓學說的又一次勝利,達到了第二個巔峰。

尋找「祝融星」

海王星的故事告一段落,而勒威耶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他其實早在1839年就開始質疑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的運動軌跡,因為至今都都找不到一個完全確定這些行星是否可以永遠保持在各自的軌道上的解決辦法。這無疑把自己置於經典天體力學的對立面。為此,勒威耶把目光瞄準了嫌疑最大的水星,他先是通過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得出了水星的最佳凌日時間,就是我們從地球上看水星經過太陽的時間。

到了1845年5月8日,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天文學家們已經就位,他們等候著勒威耶預言凌日發生的那一刻。位於望遠鏡目鏡處的天文學家瞄準了太陽,這一次水星遲到了16秒。

這次科學家們似乎都意料到是怎麼一回事了,水星之所以會遲到,肯定是和天王星一樣有另一顆我們還未曾發現的行星在牽引著它。

結果真的是這樣嗎?

既然確定了水星周圍還有一顆行星,不如就給它起個名字吧,「祝融星」就此誕生了。

名字確定下來後,下一步只需要找到它就可以為牛頓萬有引力正名了。這次,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沒有人想再錯過這次揚名立萬的機會了,他們都把望遠鏡搖向了頭頂的星空,想要找到那顆「祝融星」。

有人看見了

一位名為萊斯卡爾博的鄉村醫生,他也是「追星族」的一員,甚至在家裡建造了一個精巧的業餘愛好者天文臺。在1859年3月26日這一天,萊斯卡爾博沉浸在午後溫暖的陽光中。來診所的患者不多,於是躲進了天文臺並將望遠鏡指向太陽。忽然,一個目標躍入視場:微小,呈圓形,恰好在太陽邊緣之內。他估計這個天體的尺寸,大約是水星視直徑的四分之一。於是萊斯卡爾博給勒威耶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我相信它到太陽的距離比水星小,並且是一顆行星,或者是多顆行星之一。「

萊斯卡爾博

儘管還需要對這顆神秘天體做更多的觀測,但是人們已經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甚至登上了大眾媒體——倫敦《泰晤士報》、美國《大眾天文學》和英國《旁觀者》,而對現存的所有不確定性視而不見。

後來有更多的目擊者寫信給勒威耶說自己看到了」祝融星「,儘管當時有不少人提出質疑,因為按照當時的計算,這麼大的天體要看到它應該很容易才對。然而,正如《紐約時報》所說的那樣,「隻言片語的正面證據壓倒了大量的反面證據」。到19世紀60年代中期,《天文學登記》似在其上刊發的《行星描述》中,把「祝融星」列為太陽系最內側的行星。

不絕於耳的質疑聲

在反對者當中,就包括了一位名叫古爾德的美國天文學家,他和他的助手在日食期間拍攝了42張日食照片,他還觀察了全食帶上的其他人拍攝的400張照片,但是一無所獲。於是把結論報告給了當時的巴黎科學院,」我已經看過了,祝融星不在那裡「。然而並沒有多少人願意相信一個美國人說的話,這事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重視。

在後來又有一位英國天文學家丹寧召集了一個25人的團隊,對「祝融星」這一目標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系統性搜索,前前後後花了10年時間,然而結果是令人失望的。

觀測隊伍

難道是勒威耶錯了嗎?根本沒有什麼祝融星?

逝世

就在勒威耶地位岌岌可危之際,來自普林斯頓的亞歷山大拯救了勒威耶,他站出來說你們都算錯了,祝融星應該距離太陽約2100萬英裡,圍繞太陽運動的周期是34天16小時。換言之,我們過去可能是在錯誤的地點,或是在錯誤的時間進行了搜索。祝融星只是隱藏起來了,逃脫了我們的觀測,並非不存在。

對於這樣的結果,是很令人興奮的,甚至當時的《紐約時報》寫道:「不能怪罪預知了海王星的這位大師混淆了突如其來的蒼蠅和真正的行星。在他堅信自己不僅發現了祝融星,而且還計算出了軌道參數,並安排了凌日現象的觀測以擊潰天文學家時,這場討論就已經終結了——祝融星是存在的……」

然而,在1877年9月23日,也是距年輕的伽勒在柏林的夜空中發現海王星31年後,勒威耶的生命走到了最後一刻。他無法親眼看到」祝融星「了。

「祝融星」它消失了

就在人們還在為如何發現「祝融星」而焦頭爛額之際,1915年11月18日一位普魯士科學院的科學家向大家展示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異常平靜的說道,「對水星的計算表明,每過一個世紀,其近日點會進動43角秒,而天文學家們實際的觀測值比用牛頓力學計算的理論值多出(45±5)角秒,且天文學家無法用牛頓理論解釋這個結果。而他的新理論卻與觀測結果完全一致」。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愛因斯坦,他的研究理論「廣義相對論」擊敗了牛頓引力定律,太陽因其巨大的質量而使時空產生了凹陷。水星,被我們的恆星的引力場如此緊密地包圍,深埋於太陽的引力凹坑中。

愛因斯坦

「祝融星」消失了,死去了,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宇宙中不再需要一大塊兒物質才能解釋水星的軌道了。沒有未被發現的行星、沒有小行星帶、沒有星際塵埃、沒有扁球形的太陽,什麼都沒有。科學家們數十年來試圖對牛頓學說的拯救也已經走到了終點。

追捕祝融星終於落下了帷幕,雖然結果一無所獲,但留給我們的卻是科學家嚴謹的工作態度,對宇宙未知知識的渴望才讓我們如今能夠充分享受科技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享受。

相關焦點

  • 一顆太陽系行星的消失會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嗎?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整個太陽系。每顆行星的重量都超過10^23千克,但它們之間的距離也非常巨大。因此,行星對彼此的引力影響,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太陽系中,引力的真正掌握者是太陽,它控制著行星的軌道。太陽的消失會導致整個太陽系的混亂。
  • 假如太陽系消失一顆行星,整個太陽系會崩潰嗎?
    八大行星是一個聯動的整體嗎?有盆友認為八大行星的引力相互制約,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如果一顆行星消失,整個太陽就崩潰了,那麼事實上會是這樣嗎?哪顆行星消失大家的反應比較猛?木星是太陽系的定心錨,擋住了很多前往內行星軌道的小行星和彗星早期木星軌道移動曾經會為地球帶來的水資源,當然月球和水星的諸多撞擊坑也有它的功能這是木星存在和軌道移動的結果,前者的梗是使得木星有了一個太陽系清道夫的諢名,而後者則是太陽系早期木星軌道移動給內行星帶來了大量的彗星,據說地球上水的成因中就有這個因素,當然這是好事,但在地球上已經遍布文明之後木星還來這一出的話,事情就嚴重了!
  • 當一顆行星突然從太陽系中消失後,人類會受到什麼影響?
    ,經過漫長的演化,終於形成了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太陽系。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從近到遠的排序,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些行星每一顆都在太陽的引力下,在自己的軌道中運行著。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發生意外導致其中一顆行星從太陽系中消失,太陽系內會發生什麼變化?地球是否會受到影響?人類是否還能繼續生存?
  • 太陽系曾經有第五顆氣態行星
    視頻:如果太陽系其他行星在月球的位置,時長2分47秒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曾經存在一顆巨型氣態行星,由於這顆行星與海王星發生了碰撞,最終消失了,而海王星也因此改變了軌道。如今的太陽系已經沒有了這顆行星的蹤跡,科學家認為第五顆氣態行星在很早時就已經消失,來自科羅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第五顆氣態行星和海王星發生碰撞,並將小行星群向外推移。長期以來柯伊伯上的小行星群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它們的出現也是個迷,最新的研究使用了計算機模擬技術,模擬了40億年前太陽系的事件。
  • 太陽系黑歷史 曾經擁有第五顆氣態行星
  • 它曾經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沒了它,太陽系才是八大行星
    它曾經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後來被降格為矮行星。所以,現在我們說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了。矮行星:或稱「侏儒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恆星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近於圓球)形狀,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不是衛星。
  • NASA發現一顆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忽然從屏幕上如煙霧般擴散消失了
    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觀測到了一顆行星消失的全過程,短短10年間,一顆圍繞著恆星運轉的行星,逐漸化為了一團薄霧,消失不見了。北落師門,這個充滿故事感的名字,屬於南魚座的主星α星。距離我們大約25.1光年,其亮度很高,在地球的亮星排行榜中位列第18位,屬一等星。科學家們通過望遠鏡觀測發現,北落師門的周圍圍繞著一圈濃密的塵埃雲,呈圓盤狀。
  • 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多少?天文學家:太陽系消失時間或早於預期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一般情況下,這些黃矮星的壽命大約為100億年,而現在的太陽已經有氣態行星的溫度會上升,甚至達到宜居的條件,不過在這些氣態行星上我們沒立足之地。或許,我們可能考慮移民到這些氣態行星的衛星上,如泰坦星等。如果移民到這些衛星,我們的時間會更長。不過現在有天文學家發現,我們人類未來離開太陽系,或許才是唯一的出路,這是什麼情況?
  • 太陽系曾經可能是雙行星系統,為何現在只有一顆恆星,另一個呢?
    太陽系曾經可能是雙行星系統,為何現在只有一顆恆星,另一個呢?說到太陽,每個人都心存敬畏之心,因為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繼續活下去的保障。在整個太陽系當中,太陽就是它的中心,所有的星體和物質都圍繞著太陽進行旋轉,卻有一些科學家表示,在整個太陽系當中很有可能會存在兩顆太陽這樣的恆星,太陽系其實是一個雙恆星系統,這也就意味著在太陽消亡之後很有可能我們會找到它的替代品,那麼另外一顆太陽到底在哪裡呢?
  • 在40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除了地球還有一顆藍色星球。
    大約在50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剛剛誕生,圍繞在太陽周圍的年輕行星也逐漸形成,在它們中間有一顆藍色星球,不是地球,而是與地球相連的火星。在一開始的10億年間,火星不是我們看到的紅色沙漠,那時的火星有持續的隕石雨,以及遍地的火山活動。隕石給火星帶來了大量的水源,從火山口逃逸出的氣體形成了火星濃厚的大氣。
  • 太陽系中最恐懼的行星是哪一顆?
    所以,土星可以說是太陽系中最令人恐懼的一顆行星了。金星也許是太陽系中最恐怖的行星。(木星,圖源:NASA/JPL-Caltech)在太陽系的所有星體中,金星在體積、周長、質量、直徑上與地球最為相似。很難相信在那些恐怖的行星之中,最恐怖的一顆居然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金星與地球大小對比圖,圖源:地球圖像:NASA/Apollo 17 crew,金星圖像: NASA)金星是距地球距離最近的一顆行星,同時,科學家們認為,金星具有著最惡劣的生存環境。它比地球上厚一百倍的大氣層,會讓人類在瞬間便體無完膚。
  • 如果你能從太陽系移除一顆行星,你會移除哪顆行星?
    如果有一顆行星被投票驅逐出太陽系,你會選擇哪顆?如果你能從太陽系移除一顆行星,你會移除哪顆行星?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我必須移除一顆行星,那可能是水星。因為它的體積很小,甚至比一些衛星還小,它的消失對其他七顆行星的軌道影響很小。此外,它的陸地地質與其他天文機構非常相似,作為一個潛在的研究地點,它的損失也將是最小的。
  • 天文學家:太陽系消失時間或早於預期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1月30日發表題為《太陽系將比預想的更早消失》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我們知道,所有恆星終將熄滅,包括太陽。太陽「死亡」時,將把大部分物質噴射進太空,只留下一個緻密的核,形成一顆白矮星。隨著時間推移,這顆白矮星將逐漸冷卻,最終成為冰冷、漆黑的巖石。沒有人能親眼目睹這件事發生,因為彼時地球已不存在了。
  • 如果八大行星,有一顆突然消失不見,會對地球產生什麼影響?
    太陽系是地球所在的恆星系統,除了地球這顆生命星球之外,還有其它七大行星。太陽加上八大行星組成了太陽系的主體空間結構,而太陽系這個恆星系統也是非常穩定的一個星系,正是有了這樣的穩定空間結構,才能夠孕育出地球這樣的智慧文明星球。
  • 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多少?天文學家:太陽系消失時間或早於預期
    由於很多意外我們都沒法預測,所以我們也不知道留給我們人類的時間到底還有多少。太陽是一顆黃矮星,一般情況下,這些黃矮星的壽命大約為100億年,而現在的太陽已經有45.7億歲了,也就是說太陽剩餘的壽命可能還有50多億年。這個時間其實還是非常漫長的,地球誕生至今也才40多億年而已。
  • 忒伊亞,太陽系過去的一顆行星(月球來源)撞擊形成現今的月球
    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名叫萬戶的官員將自己綁在椅子上,點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這位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有記錄的航天事業實踐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後,月球上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我們知道太陽系有著八大行星,可是以前還存在過一顆行星,不是冥王星,而是一個叫做忒伊亞的行星,據說月球的來源也與其有著很大的關係
  • 太陽曾經或存在一顆姊妹恆星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知道我們銀河系中的大多數系統是由雙星而不是單個恆星組成的,這導致科學家一直努力在我們的星系中尋找G型恆星(黃矮星),這可能是太陽早已消失的「姊妹恆星」。,太陽可能曾經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姊妹恆星,但它早已被趕出了我們的太陽系。
  • 神秘的金星——「太陽系中第一顆可居住的行星?」
    金星是太陽系中第一顆適合居住的行星——「在那裡,生命就像在地球上一樣有可能出現。」正因為如此,從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到歐洲航天局(ESA),再到俄羅斯太空總署(Roscosmos),世界各地的太空機構都在計劃重返前海洋世界的任務。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將於2023年發射一顆人造衛星前往金星,屆時它將成為第一個升空的國家。
  • 太陽系曾經的第九大行星,有可能重新升級為行星嗎?
    如果冥王星是一顆行星,那麼這些天體以及其他約100多個天體也將同樣如此。|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users Eurocommuter, Chesnok and LasunnctyIAU在2006年給出的行星定義有三點:1.
  • 科學家指出造成金星環境改變的2個猜測,曾經也是一顆宜居行星
    ,雖然上世紀美蘇兩國發射了大量的探測器到達了金星和火星,但傳回的信息卻並沒有找到任何生命的痕跡,而且金星的環境是整個太陽系中最惡劣極端的行星,NASA發射的多枚探測器在進入金星大氣層後很快就因高壓環境墜毀,不過在失聯前探測器還是傳回了金星部分的數據,其中就包括檢測到類似磷化氫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