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隨著教育資源的極大豐富化,關於學歷、成績的比拼也越來越激烈,在30年前,能夠考上大學或者說能夠考上一所中專,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話,那麼在當下的很多人眼中,考上一所本科院校就實在是不太行。
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只能堪堪完成義務9年教育,除了家庭、物質條件等客觀因素影響外,相當大的比例學生是因為無法考進公立高中,所以只能選擇中專或者是技校。中考本質就是一場小高考,需要的不僅是學生的天賦,同樣需要學生百分之百的努力與汗水。
邵俊海在小學的時候成績倒數,在初中的時候成績排在中遊,而且因為所在初中是一所教學質量相當一般的中學,所以當時的邵俊海差點沒能考上公立高中,而幸虧最後擦邊過了公立錄取分數線後,在高中三年級,他的成績終於擠進了班裡的前三名,最終考上了一所雙一流的985大學。
邵俊海作為高中三年成績進步最明顯的學生之一,在高考結束後,回到母校作為學生代表發言,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他提到自己一直保持10點準時睡覺的習慣,比起熬夜刷題,自己更側重2個方面。
1、知識點與習題結合學習法
邵俊海直言,比起單純的背誦基礎知識點,或者是單純的為了刷題而刷題,自己其實更側重於把兩者結合起來的學習方法。每當學習一個新知識點,邵俊海就會針對這個知識點去做一套卷子,然後把其他自己不熟練或者不會的題型單獨剔出來,專門找幾個這類型的題目加以鞏固訓練。
邵俊海直言,做題固然是熟練知識點的必要方法,但是卻不能顧此失彼,尤其對於數學、物理這類的理科題目,有的學生只會做題,卻不會知識點,就是因為只靠著大量做題的慣性「以題做題」,而不是掌握根本,用「知識點去做題」。
兩者的區別是決定在一些難度頗大或者是靈活性較大的考試中,分數高低的重要因素。只有真正的學會了基礎知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儘可能的在每一次考試都拿到分數。
2、知識點必須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在學習一門新課程或者學習一個新章節的時候,邵俊海總是習慣自己給自己「講課」。在給自己講課的時候,其實就是把上課聽到的知識點,用自己的語言來複述一遍,在給自己講課的過程中,其實能夠更好的發現自己沒能理解的部分,也能更清晰的辨別出,哪部分是真的聽懂了,哪部分只是了解了表面意思。
邵俊海強調,有些知識點到底是真懂還是假懂,不妨用這個方法來測試一下,避免因為過度相信自己而出現一些知識掌握不牢固的問題。得益於這個習慣,邵俊海發現自己尤其在學習數理化這類理科的時候效率更高,而這樣從根本上改善的學習方法,也是他的成績能夠穩步提升的重要所在。
更多學習方法課:
小學生、初中生不學語法(特別是句法),上英語輔導班是白花錢
家長接孩子路上最應該和孩子聊什麼?讓孩子說這些最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