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布勞恩與科羅廖夫:兩位頂級天才的太空之爭

2020-09-16 國際守望者

回顧人類的登月曆程不得不提到「阿波羅」計劃,以及其領導人馮·布勞恩。提到馮·布勞恩又不得不提到他的對頭科羅廖夫。

冷戰期間最敏感的莫過於軍事上的競爭,而軍事上最驚天動地的就數核武器和太空競賽了。馮·布勞恩和科羅廖夫是美蘇兩國太空競爭的領導人物。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蘇聯的火箭和衛星事業世人皆知,但作為主要負責人的謝·科羅廖夫卻鮮為人知。

科羅廖夫為蘇聯贏得了一系列世界第一"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個金星探測器和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第一次太空行走等偉大成就。他被譽為載人航天的開創者。

1961年4月12日,尤裡·加加林乘「東方1」號飛船首先進入太空,1963年第一個女航天員捷什科娃進入太空。接著他又為載人空間站作準備,包括載人長期太空飛行、載多人飛行、多艘飛船的軌道會合和編隊飛行、太空行走和太空飛行器的軌道對接技術等。可惜他未能看到「聯盟」 飛船與「禮炮」號空間站對接,就與世長辭了。他的學術造詣和組織天才對蘇聯火箭研製工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馮·布勞恩是德國工程師,在火箭技術和太空探測等方面都有光輝的成就。他先後為著名的V-1、V-2火箭的誕生、美國第一顆衛星的發射成功,以及第一艘載人飛船「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作出突出貢獻,而美國太空梭的研製也是自他手中發端。

這個第三帝國的大科學家到達美國後,以他的卓越才智和工作熱情,繼續為人類的航天事業做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布勞恩主持研製的「土星5號」 火箭是準備將美國人送上月球的運載工具。它不僅成功地將載著阿姆斯特朗的「阿波羅11號」送上月球,而且以後還被用於阿波羅6號、7號、9號至17號的飛行,每次運載性能都幾乎毫無瑕疵。這簡直可以說是奇蹟。

兩位天才的科學家命運各異,政治立場也分道揚鑣,但他們卻做著完成人類夢想的偉大事業。美蘇兩國的航天競賽在這兩個人領導的團隊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爭霸的開始階段,蘇聯一直遙遙領先,第一個發射飛彈,第一個發射衛星,第一個將人送入太空等等。這讓美國人十分沒面子。他們決定避開與蘇聯的正面競爭,而進行跨越式發展,登陸月球,從而根本性的超越了蘇聯。

這項計劃的領導者正是布勞恩。期間,美國發射了多顆衛星,為「阿波羅」做準備。此時,蘇聯繼續發射衛星,以顯示蘇聯的強大國力和技術。而美國方面的「水星計劃」卻為美國掌握了大量的太空技術,「水星計劃」的雙子衛星在太空中進行的眼花繚亂的空中變軌,相距最近時只有幾十米,這便是日後空間對接技術的基礎。蘇聯人在沾沾自喜的時候卻不知道他們已經開始落後美國了。「水星計劃」美國人開始大踏步前進了,直至「阿波羅計劃」的成功。最後,美蘇的太空競賽便以美國的徹底勝利告終。

然而,兩位科學家都是偉大的。

另外,美國之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崛起,除了一些國際形式因素,還有的就是美國的人才戰略,我們現在討論人才強國,重視人才,如何人才強國,我們不妨有個借鑑!

相關焦點

  • 天才對國家有多重要?看看土星5火箭發動機邊上的馮布勞恩就知道
    馮布勞恩生於1912年,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他的名字前面有一個「馮」字,代表他的祖先是貴族。 土星5號火箭高86.8米,與阿波羅宇宙飛船連接以後,高度超過100米。土星5號火箭是一個三級火箭,重量超過3000噸,第1級火箭裝有2000多噸的液氧和煤油,可以在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內全部燃燒完畢。
  • 布勞恩找迪士尼公司宣傳太空?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有這樣故事
    昨天我們講到,蘇聯決定研製人造衛星飛入太空,而此時遠在美國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也和蘇聯的火箭專家科羅廖夫一樣,追逐著自己的太空夢。但當時的美國政府,也正熱衷於同蘇聯進行軍備競賽,對探索太空根本提不起興趣。布勞恩的同事都抱怨說:白宮根本不重視他們的意見,唯一對太空感興趣的,只有迪士尼的那批人。
  • 【6.13】從致命武器,到飛向太空
    說話的是馮·布勞恩的兄弟、火箭專家馬格努斯。 美軍大喜過望,立刻通知調查團的科學家前來審問。馬格努斯對錢學森說:「我的大哥發明了V2飛彈,我們願意向你們投降。」在他的幫助下,美軍很快找到了隱藏在山間的馮·布勞恩,見到了這位傳奇天才。
  • 傳奇隕落,科羅廖夫去世:蘇聯航天痛失擎天柱,登月追趕美國無望
    休斯頓的控制人員已經開始歡呼了,第一次有兩艘飛船相距如此之近。只能是和稀泥,最後還是決定支持科羅廖夫和切洛梅分頭行動,還是回到最早以前的方案,切洛梅搞繞月,科羅廖夫搞登月。唯一的改變就是科羅廖夫堅持,繞月飛船也要用他主導的聯盟號飛船。這樣可以保持繞月火箭的飛船系統和登月火箭保持一致,這樣不就省了一份工作嘛,結果就把切洛梅氣得夠嗆。就在 1965 底,科羅廖夫病了。
  • 一個人的離世,導致蘇聯登月計劃全線崩潰,天才對國家有多重要?
    憑藉一己之力,把戰後一片廢墟的蘇聯,硬生生的拉到航天強國的行列,讓當時的美國都望塵莫及。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個極大的損失,會遺憾終身,但是在科羅廖夫看來,他需要的是時間,以及他手頭上的工作。但是結果不論如何,他在世的時候,在航天領域上力壓美國,保持蘇聯在航天領域的強勢地位,步步領先,讓他的同行也是老對的手馮·布勞恩,不得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直到他離世後,蘇聯才公開他的身份,至此,他的競爭對手們才知道,那個一直在前面領跑的人到底是誰,長什麼樣。
  • 血淚與驕傲:美蘇太空爭霸的兩種道路,苦追的我們如何選擇?
    ——劉慈欣01 可憐的美國山藥蛋1957年10月4日深夜,一道烈焰划過鹹海,奔向蒼茫的太空。數小時後,「美國航天之父」馮布勞恩得到了一個讓他如墜冰窟的消息:蘇聯成功發射世界首顆人造衛星。此後,馮布勞恩因納粹身份遭到雪藏。似乎美國人只想確保他不會落入蘇聯之手。另一邊,痛失馮布勞恩的蘇聯想起自家也有一位火箭狂人,於是將科羅廖夫從西伯利亞勞改營中撈了出來。
  • 航天歷史丨向太空進發
    布勞恩及其同行者也一同被俘至美國。斯普特尼克1號的1:1等比例模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P-7飛彈的總設計師為蘇聯航天的靈魂人物——科羅廖夫。科羅廖夫,1966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美國緊隨其後>美國陸軍在馮·布勞恩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箭,1949年開始研究&34;彈道飛彈,1954年制定人造衛星計劃,1958年1月31日&34;C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34;,晚於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將近四個月。
  • 加加林成為人類首次太空之旅太空人,源於這樣一個細節?
    赫魯雪夫和甘迺迪在蘇聯太空犬實驗取得成功的三個月後,美國也完成了自己的太空艙試驗,當時已經成為美國太空計劃總工程師的布勞恩決定,進行一次不載人發射試驗,如果這次實驗取得成功,那麼進行載人航天也就指日可待了。
  • 1957年發射第一顆衛星,為什麼1946年獲得太空的第一張地球照片?
    太空衛星監視在現實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且產生了巨大的價值。不管從農業還是軍事方面,衛星都為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這在世界範圍內廣為人知。首席設計師是謝爾蓋· 科羅廖夫(Sergei Korolev)。但是,從太空獲得的第一批圖像卻是在1946年,這是怎麼回事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研究員維爾納·馮·布勞恩(Werner von Braun)開發了世界上第一枚制飛彈道飛彈-V-2。
  • 馮·布勞恩的《火星計劃》高瞻遠矚,卻被美國總統尼克森武斷否決
    馮·布勞恩和他的《火星計劃》被譽為&34;的馮布勞恩在1952年就寫出了《火星計劃》一書,這本只有91頁的簡明手冊至今依然是最具影響力的星際旅行指南,它似乎從未過時,其中的很多內容還發揮著對人類火星登陸計劃的指引作用。
  • NASA 誕生,太空爭霸背後瘋狂的氪金對決
    所以範·艾倫的兩個研究生在他的房門上留下一句話,太空是放射性的。太空當然不可能是放射性的, 這只是範·艾倫的研究生開玩笑罷了。不過反常之處必有妖,科學家最喜歡這種反常現象。範·艾倫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的一次會議上宣布了這個發現。
  • 蘇聯率先發射載人火箭,美國緊追不捨送黑猩猩上太空
    這時候地面的通訊中斷了,科羅廖夫那兒也聯繫不上,這就是所謂的黑障。,科羅廖夫這才收到了飛船上的無線電信號,加加林還活著呢。這個球形的太空艙把地面砸出了一個大坑,自己被彈起來以後,再次落下,又砸了一個坑。最後老老實實的蹲在坑裡不動了。距離加加林落地的地方沒多遠。當然周圍村子裡的人都看見了,一個個還往前湊,小朋友們圍著這個大球來迴轉圈。赫魯雪夫就等著科羅廖夫的電話呢。接到科羅廖夫的電話,披頭第一句就問:「他活著嗎?」,當赫魯雪夫得知加加林安全的回來了,特別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