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大學的都知道,績點4.0,相當於門門功課平均分90以上,堪稱「滿分」。復旦大學中文系大四學生曹禹傑,績點4.0。2019-2020學年,他獲評國家獎學金及復旦大學優秀學生標兵。至今,他在位育中學讀書時的作文還長被老師讀來教育學弟學妹。
作為參加過2017年上海春考的過來人,2021年的春考作文,這位學霸會怎麼寫?9日下午,解放日報·上觀記者連線小曹。
我會聚焦「青年成長」話題
去年起,大四學生小曹已經在南模中學進行兩個學期的教學實習。帶教高一、高二年級,看到作文題的角度,既有「學生」的,也有「老師」的,二者合一。
「有人說,你怎麼做,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有人覺得不盡如此,你怎麼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這是2021年的上海春考作文題。
「我會聚焦『青年成長』,」小曹說。首先春考作文題題幹延續「有人說」這個給出材料要求觀點的傳統。接著逐步審題:「怎麼做」,包含著過去接收到的知識文化、完成的行為等,包含著自己的過去以及存在的價值體系;「成為什麼樣的人」,分兩方面看,其一是對自身行為結果的初步預期,其二是行為實際產生的結果,兩者之間出現偏差,是正常的。他會將其作為自己行文「破題」的角度,辯證地證明題幹中後一種立場,也就是成長過程中,「怎麼做」和「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間,是可能存在差距的。而具有這樣的認知,本身非常重要。
他舉例,卡爾維諾的一本書《樹上的男爵》,還有一部電影《海上鋼琴師》,前者男爵一輩子在樹上,後者鋼琴師一輩子沒有踏上陸地,在他讀過的吳曉東教授的一篇論文中,將兩者聯繫起來談的是「觸及性邊界」的問題。
「如果我來寫這篇作文,我會從青年成長的立場去探討,內心和外界互動的過程,一定會發現有不盡如人意處,而行為與結果之間出現的鴻溝,會引起反思,去看到邊界,」小曹說,「哪些是可以嘗試去掌控的,去完善的,朝好的方向推進的;哪些是無法觸及的,但是可以有模糊認識的。在這個『邊界』的思辨認知後,才能更好地動態調整,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高考作文,無外乎四個話題
在2017年那年參加過春考和秋考的曹禹傑,到現在對春考的作文題記憶猶新,隨口就背了起來,「有人說:『我走過許多地方,有寒冷的,有溫暖的,有崎嶇的,有平坦的……但沒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關注。』請寫一篇文章,談談這段話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
「因為很喜歡,很讓人想寫些什麼,」事實上,這位作文從小牛到大的中文系高材生,對上海的高考作文命題,有自己的歸納和總結。
首先,是都有個「你」。這就要求寫作的立場,是把自己的心胸向更廣闊的世界開放的狀態。在他看來,高考考生正處在塑造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的青年階段,思想並非一成不變。基於此,作文中應該立足較高的視角,登高望遠。
其次,集納抽象多年來的上海作文題,可以發現,無外乎四個話題:自我,人性,社會(當下現實)和世界(過去未來)。這四者之間是共融互生的關係,結成了一張網。每一次上海高考作文命題,其實都是從某一個點出發,讓學生理解、思考、辨析這張網。不僅僅是希望學生漂亮地完成這篇文章,更希望藉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探索自我,面對人生,嘗試對這個世界進行初步思考。
「這樣的歸納並非應試技巧,了解題目深處的期待,才能真正從中獲益,」曹禹傑說,「這也是我很喜歡上海高考作文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