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河東,30年河西,沒準過兩年哥也是熱門了!
高考志願填報現場,考生欲報新聞專業,被一幹記者真誠勸阻,轉而想報教師專業,又被一旁的老師教誨「再想想」……這一被大家當做「段子」的實例,含有一些戲說成分,但其背後反映出的專業選擇時存在的問題,讓人無法一笑而過。
「千萬別報……」走紅前輩吐槽「學一行恨一行」
經過近半年的考慮,李雲鄭重地在一家復讀學校辦理了報名手續。在此之前,李雲已經在海南大學讀了一年的管理類專業,本來該升大二的,現在卻辦理了退學手續。
「這個專業我不太喜歡,跟我之前想得不一樣,而且就業前景也不好。」李雲說,很多人都勸他慎重,能考上重點大學已經不錯了。但經過反覆考慮,他最終決定復讀,想重新考取理想的專業。
有李雲這種魄力的大學生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學生最終讀完了自己的專業,雖然自己未必喜歡它。對於所學專業究竟「好不好」,剛畢業不久的「職場新人」最有發言權。
「千萬別報新聞,因為沒白沒黑沒盡頭;千萬別報考古,因為逗比的世界沒人懂;千萬別報學前教育,因為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千萬別報English,因為漢字(子)難找;千萬別報環境工程,因為實習基地在垃圾處理場……」不同的年輕網友坐在不同的辦公室背景下,手持一張大白紙,上面是用彩色記號筆統一格式手寫的「血淚史」:「千萬別報XX專業,因為……」
「前輩們」紛紛現身說法,幾乎所有的專業都被納入「坑爹大集合」,理由也是五花八門。當然也有惡搞的成分在,比如「攝影專業每天拍美女好累」、「學校澡堂人擠人全是大腿」等等,理由堪稱奇葩。但也有許多網友是真心誠意表示自己對專業的看法。網友們的吐槽無一不反映一個問題:在選擇專業的時候,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就算是選擇了熱門專業,日後也有可能後悔。
招聘不要對口的
就業情況與當初想像相差甚遠
小張目前供職於一家新聞媒體。當年,尚是高中生的他成績優秀,腦中整日灌輸的是老師「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的諄諄教誨,其時,生物專業也的確大熱。填報志願時,他選擇了中國海洋大學生物技術專業。
進入大學,隨著對所學專業的認識逐步加深,他了解到當初填報志願時根本無法知曉的「內情」——像其他很多學科一樣,生物技術是個一級學科,其細分為植物、動物等很多門類,學生具體的學習方向,由其所在學校開設專業的傾向性決定,這一現象在各大高校廣泛存在。
畢業之際,小張發現,與自己所學專業相同或相近的職位在招聘時,要求學歷基本都是博士,使他處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最終,結合自己愛好,他選擇了目前供職的這家媒體。
他自己也始料未及的是,他在這個與其所學專業「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倒幹得風生水起,絲毫不遜於「科班出身」者。甚至於,單位在招聘時,更傾向於選擇非新聞類專業畢業生。後來,他漸漸摸清了這個在各媒體通用的「潛規則」。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媒體人越來越細分行業和分眾領域採集、捕獲新聞內容並製作,試想當一家媒體機構需要一個財經記者、一個體育記者、一個跑政法口的記者……他們會要一個學財經、體育、法律並業餘愛好寫作的學生,還要一個新聞專業學生?「這一情況對想從事新聞行業而選擇新聞專業的學生而言,又是一個難以預料的打擊。」學得非常痛苦 感覺浪費4年
看名字選專業者後悔不迭
「我本科學的是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但一點都不喜歡。學得非常痛苦,感覺就是浪費了4年。」剛剛本科畢業的李波感受很深。當初之所以選擇這一專業,李波稱「被專業名稱給忽悠了」。填志願的時候,本來想選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結果進大學之後,才知道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竟然是門物理學。
每年高考報考時,大多數考生和家長對專業的選擇不是靠翔實的調研和精準的分析,而是看專業名字,靠猜測專業的內容來報考。有調查顯示,有67.9%的人承認自己在高考報考專業時是「盲目的」,71.2%受訪者表示如可能想重新選擇專業。
有些專業並非「你想的那樣」
專業名稱
信息與計算科學
教育技術學
信息管理
與信息系統能源與環境工程
及自動化
生物醫學工程環境工程農學專業
「考生想像中的樣子」
計算機相關專業教授「教育」的「技術」融匯了「信息」、「管理」、「系統」
三個熱門詞彙研究能源和環境保護
生物專業或醫學專業與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有關就是學習怎麼種地
實際內容
其實是「數學」學科的一種主要研究多媒體技術如何在教學中應用,培養電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很多大學中就是原來的「圖書館與檔案學」專業原名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也就是早期的「鍋爐」專業所學課程都是信號處理、單片機原理等,主要研究X光機、CT機等的製造和研發目前很多大學環境工程的專業方向是汙水處理專門研究作物高產、優質、高效栽培的理論與技術,發展農業、保護現有耕地
熱門專業一夜停招
追熱門選專業讓人無從把握
除上述根據名稱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外,不少家長對記者表示,在「畢業即失業」的大環境下,為孩子選擇專業的標準是將來好就業,因此比較熱衷於選擇「熱門」專業。但市場的就業需求情況變化太快,冷熱門專業的更迭周期變短,有的入學時的熱門專業,4年後畢業時變成了就業的冷門。一位家長形象地比喻稱,「就像農民種植蔬菜,今年生薑價高,都種了生薑,等到收穫時,忽然變得一文不值。」
小相是山東師範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影視藝術方向)的本科畢業生,當年她高考時,這類專業在全國都很熱門,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己還沒有畢業,這一專業已經停招。「熱門」專門一夜之間變為「冷門」,這一情況在全國各大高校幾乎都會出現,「以我的母校為例,前幾年很熱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也是只招了幾屆就停了,還有早些年大熱的文秘專業,後來也消失了。」
與此同時,一批新的專業在各高校中設置。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高考新增本科專業名單,北京大學增設了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清華大學增設了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等專業,復旦大學增設了生態學專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增設了物聯網工程專業……「熱門和冷門的變化太快,根本無從把握。」
最大錄取級差由3分變2分
已有高校調整招生政策
如何使眾多一頭霧水的考生最大限度地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有的高校已經在政策方面進行調整。2014年,山東大學調整了專業錄取級差,由原來的3:1:1:1:1調整為2:1:1:0:0。即最大級差由3分變為2分,若考生的成績未達到第一志願專業錄取分數,總分減去2分後參與第二專業志願排序;第二專業志願不能錄取,再減去1分參與第三志願排序;如果第三專業還錄取不上,則再減1分參與第四志願錄取排隊;從第五專業開始,志願的分數級差為0分。「這樣調整是為了更多的滿足考生對專業匹配的要求。」山東大學招生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報專業應遵循興趣和自己內心
專業只是平臺 沒有好壞之分
引發「全民關注」的「千萬別報××專業」難道僅僅是一種無力的吐槽?山東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柳麗華認為,這些更多的是一種戲說和玩笑,只展示了該職業辛苦的一面,但出現這種集體吐槽的現象,暴露出選擇專業時存在的問題。
專業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該專業感興趣,才會執著地追求、努力,如果將自己的專業選擇標準建立在「熱門」等外界說法上,盲從、隨大流,而並不喜歡這個專業,就會感到很辛苦。
遺憾的是,目前,真正對自己所選專業感興趣的考生仍是少數。不少考生自以為感興趣,但卻對該專業的情況一無所知,其實這仍是一種盲從。而且受分數所限,並非考生感興趣就一定能讀該專業。即便如此,也千萬不要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滿意或不滿意只是當下的感覺,隨著認知水平的變化,未來未必一定不滿意。如果深入下去,培養興趣,也許會發現,你原本以為「報錯了」的專業其實別有洞天。
每個專業都是有錄取級差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級差,在現有分數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滿足自己對專業的要求,是一種技術,其建立在前期對政策的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
專業在本科期間其實是個基本的平臺,學生要做的是在這個平臺上塑造自己的能力和綜合素質,以不變應萬變,去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社會。很可怕的是將自己局限在專業所謂的好與壞上,給自己增加阻力和壓力,落得「學一行恨一行」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