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河北巨鹿縣人,原名張遂。他從小博覽經史,長通天文歷算之學。二十一歲出家為僧,曾協助善無畏三藏的譯經事業,有《大日經疏》等八種佛學著述,是我國密宗教理的組織者。
一行四十四歲那年,被唐玄宗請到京都長安做顧問。他在長安生活了十年,主要從事天文、曆法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長安時,他奉命制定《大衍曆》。這是一部先進的曆法,分成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氣,七十二候,太陽和月球每天的位置和運動,每天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
一行對數學也有貢獻。隋朝天文學家劉焯制定《皇極曆》時,首創等間距二次內插公式一種求函數值的方法),用來計算H月的運行。一行更進一步首創了不等間距的二次內插公式。
測量子午線的長短,是一行在天文學上另一項成就。開元十一年(公元725年),他倡議測量河南的平地,測出子午線每一度長35127唐裡(1唐裡合45436米)。這是世界上測量子午線的開始,比阿拉伯人在美素不達米亞(今伊拉克)的測量早九十年。這項工作是由太史監南宮悅領導進行的,但其中也有一行的功績。
一行觀測天象,發現了恆星的移動,比1712年英國人哈雷的發現,幾乎早了一千年。
行和技工梁令瓚等製造了黃道遊儀和水運渾儀等天文儀器。水運渾儀不僅是天文儀器,還是世界上第一隻用機械轉動的鐘。水運儀上面有星宿赤道和周天度數,用水力推動輪子轉動。一日一夜,天體旋轉一周。而另兩個輪子,綴有日月,也能轉動。二十九轉有餘而日月交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周天。他用木櫃做地平,使儀器一半在地下。地平上有兩個木人,面前放著鐘鼓,每刻擊鼓,每個時辰(兩個小吋)撞鐘,都由櫃中的輪鈾操縱。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叫做刻漏,是讓水以均衡的速度滴出,看水量的多少,就可以知道時間的早晚。這種計時器不靠機械轉動,不是真正的鐘。
一行和梁令瓚製造的水運渾儀才是一種驚人的天文鐘。它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計時。它的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