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禪師,他出生於1926年的越南,16歲出家後,曾奔走於世界各地,連馬丁路德金等國際名人都對他欽佩不已,提議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他。
然而他最大的成就,還在於將古老東方的佛教智慧帶到了全世界,在世界各地成立了三十多個正念靜修中心,出版了近百本著作,翻譯成各國語言廣泛流通,因此被西方人譽為「正念之父」。
就在最近,連著名的國際媒體美國《時代》周刊都刊登了他的事跡。這一次是因為92歲他放棄了重病的治療,離開了醫療水平先進的歐洲,重返越南,在順化歸原寺靜養,靜待生命的結束。
他就是一行禪師,這位曾經為無數人帶去清涼法音,讓無數人感受到自己本自具足的寧靜與喜悅的大德,正以他一貫的淡泊和寧靜,來面對隨時將到來的最後一口呼吸。用這樣的方式,他將為人們帶去最後的一課。
那麼,在此之前,一行禪師還教導過人們什麼呢?禪風君為大家介紹他的一些開示,讓我們在他「最後一課」下課之前,溫故而知新。
無畏:在生死面前泰然處之
或許你對一行禪師這位外國僧人並不熟悉,但要是說到「正念」這個詞,你想必不會陌生。時下「正念」這個源於佛教的詞彙已經風靡全球,而在將正念帶給全世界的人裡,一行禪師可謂功不可沒。
在西方,一行禪師被譽為「正念之父」,更有「最具影響力精神領袖」之一的美譽。在他那近百部著作中,時常能看到他以智慧的語言,向人們分享正念生活的藝術。
2014 年,一行禪師因嚴重腦出血後送醫後,一直住在法國梅村休養及定期接受治療。據美國《時代》周刊2019年1月24日的報導,92 歲的一行禪師近來已拒絕治療,並回到他 16 歲時出家的地方——越南順化的歸原寺,等待從自身的生死輪迴中解脫。
根據《時代》所指,一行禪師去年 10 月 28 日抵達歸原寺後,雖已需用輪椅代步,仍斷斷續續見了過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後來隨著身體越來越虛弱,一行禪師漸漸沒再露面。
去年 12 月,《時代》記者到訪歸原寺。記者說,禪師無法說話,好像隨時會呼出最後一口氣。禪師的房間非常簡潔,只有基本的家具。
面對生死的問題,很少有人能夠淡定從容。然而一行禪師卻以身作則地為大家展示了他面對生死的態度。在他放棄治療,回故鄉靜待生命結束的選擇中,我們看到的是寧靜與從容。
一行禪師曾經與人們一起探索過,我們為何對於死亡會深懷恐懼。他說:
當我們深入觀照恐懼時,我們會看到自己希望諸法恆常,害怕改變。我們的憤怒、恐懼與絕望,來自於自己錯誤的觀念,來自於我們認知生活與死亡、來到人世與離開人世、生命誕生於隕落的觀念。
如果我們能夠修行深入觀照,我們會發現這些分別的觀念並不會發生在現實中。我們能接觸到自己真實的本質,我們能接觸最終極的面向,這將會讓我們無畏無懼。
對生命的這番洞見,讓一行禪師無懼生死,淡定從容地迎接生命中最後一口氣的到來。
正念:在生活中修行
不過,生死的命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似乎都有些陌生。在一行禪師的教導開示中,還是在生活中修行的命題最令人有親切感。
一行禪師說:「要培養正念,就是繼續做平常的活動,不管是走路、坐著、工作、吃東西或其他事務,全部帶著正念覺察來進行。」
在一行禪師的著作中,有一本書的名字最能概括他的正念思想。這本書的名字:《來自心上的答案:生活是最好的修行》。
在這本書中,一行禪師非常詳細地為人們介紹了如何在生活中禪修,如何把全部的生活化為一場完整的修行。
一些修行人在打坐時內心焦躁不安,無法安住。當他們去請教一行禪師時,一行禪師便教導他們如何從生活中學習放鬆、安住與接納。當心中時常生起這樣的正念時,坐上也能安住。書中說:
點擊播放 GIF 0.0M
當我們進食時,我們享受嘴裡咀嚼的每一口食物。如果我們第一口能夠成功,那麼我們第二口、第三口就能跟著成功。修習吃飯禪有助於我們放鬆,修習行禪也有助於我們放鬆。
如果你很煩躁且心神不寧,不知道該如何應付這種能量,你應該承認這個能量的存在,並稱它為「不安」或「煩躁」。慢慢吸一口氣,這麼說:「我認識你,不安的能量。」利用吸氣與吐氣,你承認它並對它微笑。
對這個修行要有信心。從吃一口飯、吸一口氣、走一步路開始。不論你做什麼事,也許是擦地或是走路,慢慢吸一口氣並重新找回自由,回歸到自我。如此你將不再是這股不安能量的受害者。
是的,一行禪師就是這樣,擅長以平實的語言,教導人們如何在日常小事中修習正念。這些日常小事,包括了飲食、行走、做家務等。人們在這平和的話語中,也將狂躁的內心慢慢止息。
一行禪師自己的生命狀態,便是最好的註腳。梁文道評論一行禪師時說道:「他講的都是常識,但是聽的時候就覺得入心入耳。我想不是因為他說了什麼,是因為他整個人的那種狀態,從容、寧靜、平和。」
不爭:在平和中感受喜悅
在一行禪師將佛法中正念生活的智慧帶給全球人類的同時,他也積極地傳遞不爭、和平的理念。他經常告訴人們如何避免嗔怒的傷害,如何在無爭之心中感受和平的喜悅。
他說:佛陀教導我們,快樂最基本上的條件是「自由」——並非政治上的自由,而是一種避免內心負面心行的自由。
這些負面心行包括憤怒、絕望、嫉妒與妄想,佛陀稱之為「毒」,只要這些 「毒」還存在心中,我們想要追求快樂,便猶如緣木求魚。
從1960年開始,一行禪師便在世界各地積極地開展社會運動,倡導和平理念。例如在越南組織青年,建立醫療中心,並協助安置因為戰爭而無家可歸的人。
他曾得到普林斯頓大學提供的獎學金,到達美國。後來,他又在康乃爾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課程,並且持續推動反戰運動,希望美國軍隊退出越南。
一行禪師最為著名的弘法地點是他在法國南部建立的「梅村」禪修道場。而他的國際弘法之行,正是開始於在美授課並宣傳反戰的過程中。
一行禪師教導正念禪修,一方面是出於他的和平理念,另一方面也頗具深意:人們內心被貪嗔驅使,才會發到戰爭,只有用正念戰勝了貪嗔,才能在根本上杜絕戰爭。
1967年,一行禪師一度被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馬丁·路德·金動情地說:「我不知道還有誰比這位溫良的越南僧人更堪當諾貝爾和平獎。」
是的,這就是一行禪師,一位解行相應的禪師,一位畢生致力於推行正念於和平的大德。在他的教導下,無數的人們獲得了內心的安樂。佛教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進一步加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作者所有
文章由禪風網整理 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