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目前全球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物,各類殿閣房間超過九千間,不過偌大的故宮在過去,出於多方面考慮並沒建廁所,以前的故宮中人要如廁,還是比較麻煩的。
那麼,故宮之前在修建的時候為何沒有修建廁所呢?首先,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在《左傳》之中就記載過這麼個故事:「晉侯將食,張,如廁,陷而卒」,也就是當年晉國的晉景公吃完新麥之後去如廁,結果掉進茅坑薨了。古人覺得在茅坑如廁還是具有一定危險的,畢竟就算是現在還有人因為喝醉了掉坑裡的事件發生。
明永樂時建設皇宮時,就為防宮外刺客挖地道,在地下鋪設了層層青磚,也因如此,乾脆就不修建廁所了。故宮之中不修建廁所而考慮的安全問題,倒不是怕有人掉進去,而是因為古人怕有刺客通過排洩汙穢的通道進入宮頸行刺,或者有心懷不軌者藏匿在廁中。
其次,古人的下水排汙技術不發達。在技術條件有限的年代,要建設大型完善的地下道排汙系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宮雖然規模很大,但其中居住的人也非常多,要滿足這麼多人如廁比較困難。如果排汙不及時,那麼宮裡短時間內就會聚集大量的汙穢,這是非常不利於衛生的。
宮裡的主僕眾人,各類人加起來最多的時候能夠達到上萬人,少的時候也有上千人,這麼多人上廁所,冬天還好,要是夏天的話就非常麻煩。如果穢物堆積不能及時清理,那麼就會滋生大量細菌,醫療衛生條件不好的年代,極其容易引起傳染疾病。
最後,出於皇家威嚴的面子。在古代王朝時期,皇宮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巍峨高聳的城牆代表著的就是至高無上與尊貴,是絕對不容任何不名譽和玷汙的,至少在表面看來必須如此。廁所這樣的地方乃是「五穀輪迴之所」,充滿汙穢與不潔,在皇宮這樣的地方出現廁所實在是非常不雅煞風景的。
更何況,古人一顰一笑言行舉止就要求優雅,在條件有限的時代,廁所沒有持續的衝水系統之類,那種味道是相當持久的,尤其天熱的時候,越發嚴重。皇宮之中要是蒼蠅亂飛,到處瀰漫著「芬芳」的味道,實在是那些皇室之人無法忍受的。
既然故宮沒有廁所,那住的人不上廁所麼?當然不可能,古人雖然沒有抽水式馬桶,但卻有人工移動式的恭桶,不同的人使用的恭桶也有區別。
皇帝使用的恭桶稱作「官房」,宮中后妃與皇子公主們,也有各自各宮的恭桶,與皇帝的官房相比,也就式樣不等,都是由專人打理保管。需要如廁的時候,就會傳官房傳恭桶,侍奉的內監就會取來官房,待用完之後,即刻拿走,將穢物全部清理乾淨。
這些恭桶都是非常講究的,而且皇帝與后妃、皇子公主們,他們在如廁的時候,往往都有人在一邊侍奉著。他們使用的恭桶不僅打造精美,而且還有類似於現代馬桶圈的坐墊,可以坐在上面如廁,恭桶內鋪灑了檀香灰、幹紅棗等等,既為防如廁時穢物飛濺,也為去味。
至於內監與侍女們,其實本質上也是一樣的,他們需要上廁所的時候,也是需要使用恭桶來解決的,只不過唯一的區別在於,他們如廁可沒人來伺候。宮人們只能在住處與值班的地方所設的淨房中出恭,而且完事兒之後,需要自己清理乾淨,以便後面的人繼續使用。
整個皇宮之中,每天如廁出恭就會產生大量的穢物,而這些穢物,都會最終集中收集起來,每天按時運送出宮頸,以保證宮頸之中的潔淨。而使用完之後的恭桶,也都要送去專門的地方進行清洗,以便下次使用,確保宮中需要,也是挺麻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