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三體-小遙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在享受各種各樣便利的同時,也在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隨時都有可能受到來自大自然的懲罰。
早在上個世紀中期,人們就已經意識到,由於使用大量含有化學物質的儀器,地球正在不斷被汙染和破壞。尤其是以氯氟烴作為製冷劑的冰箱、空調等電器,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向外排放化學分子,並且將平流層不斷分解,嚴重威脅到了臭氧層的存在。
作為地球的保護膜之一,臭氧層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完全不亞於為生命提供能源支撐的水、陽光和空氣。根據相關研究,臭氧層能夠有效的過濾來自太空的有害輻射,從而降低人類患皮膚癌的概率,距離地面10-30公裡的平流層就是臭氧聚集的主要區域,因此也被稱為臭氧層。
人類意識到大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其實就與1982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在1987年,各國政府籤訂了以保護臭氧層、減少使用氯氟烴為主的《蒙特婁議定書》。
時至今日,33年已經過去,各國在努力履行職責的同時,也在關注著臭氧層的變化。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正在不斷縮小,在未來一段時間有可能完全閉合。
然而,正在人們因為環保事業的成效而堅定信心的同時,科學家們發現臭氧層的新變化其實不容樂觀。通過先進的儀器分析,臭氧層空洞的面積雖然在不斷縮小,但是它的厚度同樣也在不斷減少,這也就意味著臭氧層是在通過其他部分來彌補南極上空出現的空洞。
有觀點認為,這有可能與大氣壓強有一定的關係,而我們不能否定目前存在的問題。因為臭氧層的厚度變化同樣會影響到地球生物的生存狀況,甚至最近在澳大利亞出現的大型山火,也有可能與臭氧層的變化有關。
如果這種狀況沒有得到改變,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會出現因為氣候乾燥而導致山火蔓延的問題,因此科學家們還需要努力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保護地球的環境,其實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