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顯著縮小,但這並不一定是好事……

2020-12-06 騰訊網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在9月到10月之間,臭氧層洞縮小到約1000萬平方公裡,這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小水平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縮小至1982年開始監測以來最小的水平,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原因可能是南極上空大氣層的異常天氣模式。

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的大小每年都有波動,通常在南半球最冷的9月底到10月初期間範圍最大。

來自太空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如今這個空洞的面積已經不足1010萬平方公裡,創下歷史新低,遠遠低於六周前(9月8日)的峰值(1630萬平方公裡)。每年的這個時候,這個空洞的面積通常在2070萬平方公裡左右。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觀測發現,9月8日,南極臭氧層空洞的面積達到了今年的峰值——1630萬平方公裡

空洞的縮小對南半球的臭氧層來說是個好消息。但我們今年看到的情況是由於平流層溫度的升高,並不代表大氣臭氧層一下子就能快速恢復。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極地平流層雲在臭氧層空洞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這是冬季出現在兩極地區平流層高空的一種雲,通常高度在15至25公裡之間。

到10月初,臭氧層空洞已經縮小到約1000萬平方公裡。左側的多布森單位色標柱指示的是臭氧的柱狀密度

由於平流層內的大氣非常乾燥,很難形成雲,但在氣溫低於-78℃的情況下,平流層內仍然能夠形成雲只有兩極的平流層中才能達到這樣的低溫,因此平流層雲只在兩極,特別是南極的冬季出現。

這些雲提供了一個可以發生化學反應的表面,能釋放出被稱為「自由基」的副產物,這些自由基會繼續破壞其周圍的臭氧分子。

然而,在較暖的天氣中,極地平流層中形成的雲較少,其持續的時間也較短。

今年的全球變暖加上不尋常的天氣模式,可能限制了極地平流層雲的發展,也使它們破壞臭氧層的時間變得更少,最終導致今年的臭氧層空洞比以往觀測到的小得多。

臭氧層空洞在2006年9月達到最大,當時它覆蓋了約275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

表面看來,臭氧層的增加似乎能帶來一定好處,因為可以更好地保護地球免受有害的紫外線輻射。

然而,臭氧層空洞縮小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為這一過程顯然是全球氣溫上升的結果。在氣候更典型的年份,這個空洞通常在9月底或10月初達到最大,面積約為2070萬平方公裡,然後再次縮小。

高活性的臭氧分子由三個氧原子組成,是一種淡藍色的氣體,具有刺鼻的氣味。通常情況下,這些分子位於地球表面以上約40公裡的平流層,它們能吸收高能量的紫外線,分解成一個氧氣分子和一個氧原子。臭氧層就像一塊遮陽板,在有害紫外線到達地球表面之前就將其吸收。

人類活動釋放出的氣體正在侵蝕環繞地球的臭氧層。臭氧層空洞的擴張意味著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直接到達地球表面,導致陸地和海洋變暖

臭氧的產生也主要來源於紫外線輻射,當高能紫外線照射到普通氧氣分子時,會將其分解成兩個氧原子,釋放的氧原子繼續與普通氧分子結合形成臭氧,這種反應有助於保護地球免受潛在的有害紫外線輻射,紫外線輻射不僅會導致皮膚癌、白內障並抑制免疫系統,還會損害植物。

嚴格來說,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並不是一個空洞,而是一個臭氧損耗區域。在南半球的冬末,極地完全處於黑暗中,溫度達到-80℃以下,導致極地平流層雲表面的顆粒(包括氯和溴的化學活性形式,通常為人造化合物)開始分解臭氧,從而破壞臭氧層。

臭氧層空洞監測

隨著氣溫升高,極地平流層雲的形成減少,這就限制了臭氧在其表面的消耗。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一直在監測臭氧層空洞,所用的設備包括Aura衛星、索米國家極地軌道合作夥伴衛星和聯合極地衛星系統的NOAA-20衛星。

2019年8月臭氧消耗(藍色)的情況。從8月7日(左)到8月27日(右),臭氧消耗在加劇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還在南極發射了氣象氣球,通過其攜帶的臭氧測量「探空儀」直接對大氣中的臭氧水平進行垂直採樣。

在大多數年份裡,至少在平流層的某些層面是完全沒有臭氧的,2019年在南極進行的臭氧探測並沒有發現大氣中存在臭氧完全消失的部分。

在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升起的臭氧探測儀在南極上空劃出一條弧形飛行路線。科學家們通過這些氣球攜帶的傳感器來測量高空大氣中臭氧層的厚度。這是2019年9月9日拍攝的延時照片

儘管這種情況很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先例,過去40年來,這是第三次由於天氣系統氣溫升高而導致臭氧層損耗顯著減少。

南極平流層在1988年9月和2002年9月也出現了類似的天氣模式,當時的臭氧層空洞與往常相比也顯著縮小,這是一個我們仍試圖了解的罕見事件,如果沒有變暖,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更典型的臭氧層空洞。

不過,科學家還沒有發現這些獨特天氣模式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明確的聯繫。

今年環繞南極的極地渦旋(紅色)出現了異常的「搖擺」

影響臭氧層空洞的天氣系統通常在9月份比較溫和,但今年表現得異常強烈。在臭氧層空洞形成的關鍵時刻,南極平流層的溫度突然急劇上升,在距離地表約20公裡的地方,9月份的溫度比往年平均溫度高出16℃,是40年歷史記錄中9月份的最高溫度。

此外,這些天氣系統還削弱了南極的極地渦旋,使其脫離了南極上空的正常中心,導致9月環繞南極的強勁急流從平均時速260公裡降至108公裡。

渦旋的變緩使得空氣能夠下沉到較低的平流層,也就是臭氧損耗的地方,這意味著南極低平流層的溫度升高,從而限制了極地平流層雲的發展,強天氣系統還將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富含臭氧的空氣帶到了臭氧層空洞上方。

在這兩種因素的影響下,相比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經常出現的臭氧層空洞,如今南極洲上空的臭氧水平要高得多。

截至10月16日,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仍然很小,但相對穩定,預計將在未來幾周逐漸消失。

什麼是臭氧層?

臭氧是一種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分子,少量自然存在於離地球表面約11至40公裡的平流層。臭氧層就像防曬霜一樣,保護地球免受潛在的有害紫外線輻射。

臭氧的產生多在熱帶地區,分布在全球各地上空的大氣層中。在離地面更近的地方,陽光與汽車尾氣等汙染源會發生光化學反應,也會產生臭氧,形成有害的煙霧。

20世紀70年代,人們認識到被用於製冷氯氟烴,以及氣溶膠等化學物質,正在破壞平流層中的臭氧。

1987年,聯合國通過了《蒙特婁議定書》,世界各國開始逐步淘汰氟利昂製冷劑。

最近,科學家又發現南極上空臭氧層恢復的跡象,在低緯度地區,上平流層也顯示出明顯的臭氧層恢復跡象,這表明《蒙特婁議定書》正在發揮良好的作用。

來源:新浪探索

作者:帶你飛的科學探索

相關焦點

  • 2019年臭氧層空洞顯著縮小:有記錄以來最小水平
    來源:新浪科技在9月到10月之間,臭氧層洞縮小到約1000萬平方公裡,這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小水平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稱,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縮小至1982年開始監測以來最小的水平。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原因可能是南極上空大氣層的異常天氣模式。
  • 2019 年臭氧層空洞顯著縮小:有記錄以來最小水平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稱,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縮小至1982年開始監測以來最小的水平。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原因可能是南極上空大氣層的異常天氣模式。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的大小每年都有波動,通常在南半球最冷的9月底到10月初期間範圍最大。
  • 南極臭氧層空洞突然接近消失,原因找到了!對人類卻不一定是好事
    自從人類在80年代初期開始正式觀測南極上空的大氣情況時,臭氧層空洞就存在了,科學家們也注意到,南極洲一年中的臭氧層空洞大約會在9-10月前後達到最大值。但2019的情況有些不太對——9月8日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達到了164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但隨後在9月和10月的剩餘時間內迅速縮小到不足1000萬平方公裡。
  • 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正慢慢「癒合」,這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二、加熱作用臭氧能將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紫外線轉化成熱能加熱大氣,這樣能使地面上空15千米——50千米處能夠存在升溫層,由於臭氧的存在才會有平流層,所以大氣的溫度結構對於大氣的循環具有很重要的影響。所以說,臭氧層的存在非常重要,它是生命能夠得以延續的一個重要條件。據研究表明,科學家發現南極上空大氣層中的臭氧含量明顯比上世紀70年代末減少了很多。1982年10月,南極上空就首次出現了臭氧層含量低於200個臭氧單位,形成了臭氧層空洞。
  • 南極洲上空臭氧層空洞縮小 地球走上治癒之路?
    美國和英國研究人員6月30日宣布,他們首次找到「清晰證據」,表明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正在縮小。這一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2015年9月時,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比2000年時縮小五分之一、即4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整個印度的國土面積。
  • 南極臭氧層空洞突然擴大50%!科學家擔憂:臭氧層災難正在發生
    據報導,根據研究,目前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達到了峰值,空洞面積達到了2480萬平方公裡,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的3倍。而相較於去年,足足增加了840萬平方公裡,這意味著,臭氧層已經面臨災難性的局面。
  • 南極臭氧層空洞突然擴大50%!科學家擔憂:臭氧層災難正在發生
    接下來,在讓我們看看什麼是臭氧層空洞。簡單來說,就是臭氧層「破了一個洞」,臭氧層空洞出現的地方,也是大氣層中臭氧濃度最小的地方,目前,地球上的臭氧層空洞都出現在南極上空,至於為何南極上空會出現臭氧層空洞,研究認為,原因有很多種,並不是因為某種特定的原因造成的。臭氧層空洞為何出現?
  • 臭氧層空洞面積在縮小,科學家卻聲稱,這可能帶來更多災難
    根據相關研究,臭氧層能夠有效的過濾來自太空的有害輻射,從而降低人類患皮膚癌的概率,距離地面10-30公裡的平流層就是臭氧聚集的主要區域,因此也被稱為臭氧層。人類意識到大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其實就與1982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在1987年,各國政府籤訂了以保護臭氧層、減少使用氯氟烴為主的《蒙特婁議定書》。
  • 上世紀70年代出現在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如今怎麼樣了?
    在上世紀70年代,英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後發現,位於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含量,不知從何時起,開始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特別是每年的9-10月份,臭氧層的含量越發的稀少,而到了1985年的時候,科學家們發現在南極的上空已經形成了一個大小如同美國國土面積的臭氧層空洞,就好像地球的天空漏了一個大窟窿一般,看起來非常的令人觸目驚心,當時科學家們將這個現象
  • 南極臭氧層空洞經過三十多年的恢復正在減小,但是未來不容樂觀。
    引子:1985年英國南極考察隊通過觀測發現了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它位於南緯60º。消息一經爆出,立即引起全世界的一片關注。同時,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南極臭氧層空洞呢?成為了焦點。1、氣流運行方式:由於氣流運動方式始終是沿著南極高原作順時針旋轉,因而把南極大陸封閉起來,這樣就影響從赤道來的富含臭氧的氣流進不了南極上空。另外,在旋渦中上升的空氣,因為在運動變化過程比較大,再加上南極高原的特徵本來就海拔高而氣溫低,因而形成極低的低溫環境。
  • 北極出現罕見臭氧層空洞,面積達格林蘭島三倍
    馬丁·達米裡斯是德國航空太空中心的一位氣象科學家,他告訴《自然》雜誌社:「我認為,可以說這是北極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臭氧層空洞。」在嚴寒天氣與人為汙染的共同作用下,南極洲每年都會出現臭氧層空洞。南極洲初冬之時,氣溫驟降,雲層在南極上空形成。包括氯和溴在內的工業化學汙染物會在這些雲層中引發化學反應,併吞噬周圍的臭氧氣體。
  • 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縮小到有記錄以來最小尺寸!
    科學家們現在發現,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太陽有害的紫外線(UV)在那裡穿透了原本遮陽的平流層,現在已經縮小到1982年以來有記錄以來的最小規模。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信息顯示:通常在一年中的這個時候,臭氧空洞(由含有三個氧原子分子組成的一層)增長到大約800萬平方英裡(2000萬平方公裡),比俄羅斯還大。
  • 南極大陸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對地球的影響,至今仍然十分嚴重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南極大陸是世界上人類發現最晚的大陸,至今為止也沒有人居住。因為這個地方常年溫度在零下60℃以下,這片大陸上還時長有高達12級的暴風雪出現,因為它位於地球的最南端,特殊的地理原因和氣候原因造成了這個大陸並不適合人類居住。
  • 為什麼臭氧層空洞會出現在人跡罕至的南極上空?
    1、為什麼臭氧層空洞會出現在人跡罕至的南極上空?在距離地表大約20-50千米的大氣層中,聚集了大量無色且活躍的氣體臭氧,我們將這部分大氣層稱為臭氧層。臭氧層就像地球的一層保護膜,能夠有效阻擋近98%的紫外線,只讓那些對生物有益的光線照射到地球上。
  • 西媒:2020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為近年來最大最深
    西媒稱,世界氣象組織10月6日稱,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為近年來最大最深的空洞之一。據埃菲社日內瓦10月6日報導,臭氧層保護地球生物不受太陽紫外線損傷。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克萊爾·努利斯說:「紫外線可能導致人患皮膚癌和白內障。很多國家的氣象部門都發出了紫外線警告。」
  • 當年南極上方巨大的臭氧層空洞,如今變得怎麼樣了?
    因此,老師經常提及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臭氧層空洞等等,這些環境問題都在危及人類的生命安全。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雖然取得了成效,但是多年以前被提起的,臭氧層空洞卻很久沒有被提起了。
  • 南極臭氧層空洞迎37年來最小!NASA科學家:別高興太早!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周一正式宣布,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創下自1982年開始追蹤以來的年度最低記錄。相關機構警告說,雖然世界各國在減少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使用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今年相對較小的臭氧空洞主要與大氣層異常變暖有關,南極臭氧層空洞問題遠未得到徹底解決。
  • 北極上空出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是工業汙染物導致的嗎?
    科學家目前在北極上空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一般來講,只要臭氧層中的臭氧O3含量低於50%,那麼就可以稱之為臭氧層空洞。這次北極上空出現的臭氧層空洞極其巨大,約有3個格陵蘭島那麼大,一時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一些網友猜測這是不是預示著地球氣候將出現變化呢?
  • 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在加大,人類所面臨哪些危害?
    據報導,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達到今年以來的最大值,該空洞現在面積為2300萬平方公裡,高於過去十年平均水平,並遍及南極大陸大部分地區。那麼什麼是臭氧層?它對我們有什麼保護作用呢?臭氧層,就是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它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千米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球,以保護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由於臭氧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地球表面的紫外線輻射隨著高空臭氧總量的減少而增加。
  • 南極臭氧空洞縮小至30年最小,人類的努力起效了?專家:並非如此
    根據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報告,在2019年10月中旬,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範圍達到了1986年以來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小範圍。2019年臭氧空洞在9月8日達到了164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然後在9月和10月的剩餘時間內,這一面積縮小到了不足1000萬平方公裡,在往常年份裡,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積通常在9月和10月的剩餘時間內增長到2000萬平方公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