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臭氧層空洞顯著縮小:有記錄以來最小水平

2020-12-05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在9月到10月之間,臭氧層洞縮小到約1000萬平方公裡,這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小水平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稱,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縮小至1982年開始監測以來最小的水平。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原因可能是南極上空大氣層的異常天氣模式。

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的大小每年都有波動,通常在南半球最冷的9月底到10月初期間範圍最大。來自太空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如今這個空洞的面積已經不足1010萬平方公裡,創下歷史新低,遠遠低於六周前(9月8日)的峰值(1630萬平方公裡)。研究人員指出,每年的這個時候,這個空洞的面積通常在2070萬平方公裡左右。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觀測發現,9月8日,南極臭氧層空洞的面積達到了今年的峰值——1630萬平方公裡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保羅·紐曼(Paul Newman)表示,空洞的縮小對南半球的臭氧層來說是個好消息。但他同時也警告說:「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我們今年看到的情況是由於平流層溫度的升高,並不代表大氣臭氧層一下子就能快速恢復。」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極地平流層雲在臭氧層空洞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這是冬季出現在兩極地區平流層高空的一種雲,通常高度在15至25公裡之間。

到10月初,臭氧層空洞已經縮小到約1000萬平方公裡。左側的多布森單位色標柱指示的是臭氧的柱狀密度

由於平流層內的大氣非常乾燥,很難形成雲,但在氣溫低於-78℃的情況下,平流層內仍然能夠形成雲。只有兩極的平流層中才能達到這樣的低溫,因此平流層雲只在兩極,特別是南極的冬季出現。這些雲提供了一個可以發生化學反應的表面,能釋放出被稱為「自由基」的副產物,這些自由基會繼續破壞其周圍的臭氧分子。

然而,在較暖的天氣中,極地平流層中形成的雲較少,其持續的時間也較短。今年的全球變暖加上不尋常的天氣模式,可能限制了極地平流層雲的發展,也使它們破壞臭氧層的時間變得更少,最終導致今年的臭氧層空洞比以往觀測到的小得多。

臭氧層空洞在2006年9月達到最大,當時它覆蓋了約275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

表面看來,臭氧層的增加似乎能帶來一定好處,因為可以更好地保護地球免受有害的紫外線輻射。然而,臭氧層空洞縮小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為這一過程顯然是全球氣溫上升的結果。在氣候更典型的年份,這個空洞通常在9月底或10月初達到最大,面積約為2070萬平方公裡,然後再次縮小。

高活性的臭氧分子由三個氧原子組成,是一種淡藍色的氣體,具有刺鼻的氣味。通常情況下,這些分子位於地球表面以上約40公裡的平流層,它們能吸收高能量的紫外線,分解成一個氧氣分子和一個氧原子。臭氧層就像一塊遮陽板,在有害紫外線到達地球表面之前就將其吸收。

人類活動釋放出的氣體正在侵蝕環繞地球的臭氧層。臭氧層空洞的擴張意味著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直接到達地球表面,導致陸地和海洋變暖

臭氧的產生也主要來源於紫外線輻射,當高能紫外線照射到普通氧氣分子時,會將其分解成兩個氧原子,釋放的氧原子繼續與普通氧分子結合形成臭氧。這種反應有助於保護地球免受潛在的有害紫外線輻射。紫外線輻射不僅會導致皮膚癌、白內障並抑制免疫系統,還會損害植物。

嚴格來說,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並不是一個空洞,而是一個臭氧損耗區域。在南半球的冬末,極地完全處於黑暗中,溫度達到-80℃以下,導致極地平流層雲表面的顆粒(包括氯和溴的化學活性形式,通常為人造化合物)開始分解臭氧,從而破壞臭氧層。

臭氧層空洞監測

隨著氣溫升高,極地平流層雲的形成減少,這就限制了臭氧在其表面的消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一直在監測臭氧層空洞,所用的設備包括Aura衛星、索米國家極地軌道合作夥伴衛星(Suomi NPP)和聯合極地衛星系統(JPSS)的NOAA-20衛星。

2019年8月臭氧消耗(藍色)的情況。從8月7日(左)到8月27日(右),臭氧消耗在加劇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工作人員還在南極發射了氣象氣球,通過其攜帶的臭氧測量「探空儀」直接對大氣中的臭氧水平進行垂直採樣。

在大多數年份裡,至少在平流層的某些層面是完全沒有臭氧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布萊恩·詹森(Bryan Johnson)表示,2019年在南極進行的臭氧探測並沒有發現大氣中存在臭氧完全消失的部分。

在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升起的臭氧探測儀在南極上空劃出一條弧形飛行路線。科學家們通過這些氣球攜帶的傳感器來測量高空大氣中臭氧層的厚度。這是2019年9月9日拍攝的延時照片

儘管這種情況很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先例。美國大學空間研究協會的大氣科學家蘇珊·斯特拉漢(Susan Strahan)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中心工作,她表示,過去40年來,這是第三次由於天氣系統氣溫升高而導致臭氧層損耗顯著減少。

蘇珊·斯特拉漢還指出,南極平流層在1988年9月和2002年9月也出現了類似的天氣模式,當時的臭氧層空洞與往常相比也顯著縮小。她說:「這是一個我們仍試圖了解的罕見事件。如果沒有變暖,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更典型的臭氧層空洞。」

不過,科學家還沒有發現這些獨特天氣模式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明確的聯繫。

今年環繞南極的極地渦旋(紅色)出現了異常的「搖擺」

影響臭氧層空洞的天氣系統通常在9月份比較溫和,但今年表現得異常強烈。在臭氧層空洞形成的關鍵時刻,南極平流層的溫度突然急劇上升。在距離地表約20公裡的地方,9月份的溫度比往年平均溫度高出16℃,是40年歷史記錄中9月份的最高溫度。

此外,這些天氣系統還削弱了南極的極地渦旋,使其脫離了南極上空的正常中心,導致9月環繞南極的強勁急流從平均時速260公裡降至108公裡。渦旋的變緩使得空氣能夠下沉到較低的平流層,也就是臭氧損耗的地方。這意味著南極低平流層的溫度升高,從而限制了極地平流層雲的發展。

強天氣系統還將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富含臭氧的空氣帶到了臭氧層空洞上方。在這兩種因素的影響下,相比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經常出現的臭氧層空洞,如今南極洲上空的臭氧水平要高得多。截至10月16日,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仍然很小,但相對穩定,預計將在未來幾周逐漸消失。

什麼是臭氧層?

臭氧是一種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分子,少量自然存在於離地球表面約11至40公裡的平流層。臭氧層就像防曬霜一樣,保護地球免受潛在的有害紫外線輻射。

臭氧的產生多在熱帶地區,分布在全球各地上空的大氣層中。在離地面更近的地方,陽光與汽車尾氣等汙染源會發生光化學反應,也會產生臭氧,形成有害的煙霧。20世紀70年代,人們認識到被用於製冷氯氟烴,以及氣溶膠等化學物質,正在破壞平流層中的臭氧。

1987年,聯合國通過了《蒙特婁議定書》,世界各國開始逐步淘汰氟利昂製冷劑。最近,科學家又發現南極上空臭氧層恢復的跡象。在低緯度地區,上平流層也顯示出明顯的臭氧層恢復跡象,這表明《蒙特婁議定書》正在發揮良好的作用。(任天)

相關焦點

  • 2019 年臭氧層空洞顯著縮小:有記錄以來最小水平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稱,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縮小至1982年開始監測以來最小的水平。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原因可能是南極上空大氣層的異常天氣模式。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的大小每年都有波動,通常在南半球最冷的9月底到10月初期間範圍最大。
  • 2019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顯著縮小,但這並不一定是好事……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在9月到10月之間,臭氧層洞縮小到約1000萬平方公裡,這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小水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縮小至1982年開始監測以來最小的水平,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原因可能是南極上空大氣層的異常天氣模式。
  • 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縮小到有記錄以來最小尺寸!
    科學家們現在發現,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太陽有害的紫外線(UV)在那裡穿透了原本遮陽的平流層,現在已經縮小到1982年以來有記錄以來的最小規模。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信息顯示:通常在一年中的這個時候,臭氧空洞(由含有三個氧原子分子組成的一層)增長到大約800萬平方英裡(2000萬平方公裡),比俄羅斯還大。
  • 南極臭氧空洞縮小至30年最小,人類的努力起效了?專家:並非如此
    根據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報告,在2019年10月中旬,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範圍達到了1986年以來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小範圍。2019年臭氧空洞在9月8日達到了164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然後在9月和10月的剩餘時間內,這一面積縮小到了不足1000萬平方公裡,在往常年份裡,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積通常在9月和10月的剩餘時間內增長到2000萬平方公裡以上。
  • 南極臭氧層空洞突然接近消失,原因找到了!對人類卻不一定是好事
    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和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近日給出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2019年的南極臭氧層空洞是自1982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小範圍。自從人類在80年代初期開始正式觀測南極上空的大氣情況時,臭氧層空洞就存在了,科學家們也注意到,南極洲一年中的臭氧層空洞大約會在9-10月前後達到最大值。但2019的情況有些不太對——9月8日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達到了164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但隨後在9月和10月的剩餘時間內迅速縮小到不足1000萬平方公裡。
  • 南極臭氧層空洞迎37年來最小!NASA科學家:別高興太早!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周一正式宣布,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創下自1982年開始追蹤以來的年度最低記錄。相關機構警告說,雖然世界各國在減少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使用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今年相對較小的臭氧空洞主要與大氣層異常變暖有關,南極臭氧層空洞問題遠未得到徹底解決。
  • 北極出現罕見臭氧層空洞,面積達格林蘭島三倍
    (圖源:歐洲航天局)科學家檢測到這是北極上空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層空洞。歐洲航天局(ESA)的科學家在一次聲明中表示,此次空洞的面積幾乎是格陵蘭島的三倍,而如果面積繼續擴大,北緯高處地區的居民將受到高強度的紫外線照射。萬幸的是,科學家表示,空洞很可能在未來數周內自行縮小。
  • 南極洲上空臭氧層空洞縮小 地球走上治癒之路?
    美國和英國研究人員6月30日宣布,他們首次找到「清晰證據」,表明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正在縮小。這一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2015年9月時,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比2000年時縮小五分之一、即4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整個印度的國土面積。
  • 北極上空出現巨大臭氧層空洞,真是罕見
    北極地區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這可能是該地區有史以來出現的最大的空洞,與每年在南極形成的臭氧層空洞面積相當。 據《自然》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的臭氧水平創下了歷史新低,這個有可能在未來幾周內破裂的臭氧層空洞不會威脅人類健康,但作為一種非凡的大氣現象,它將被載入史冊。
  • 人類透支地球:北極上空出現巨大臭氧層空洞
    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的大氣科學家Markus Rex說,去年冬季北極上空的冷空氣比1979年以來的任何一個冬季都要多。在寒冷的氣溫下,高空雲層形成,觸發了臭氧消耗反應。 研究人員測量臭氧水平的方式是在北極的觀測站(包括凍在北極海冰以開展一年科考的「極星號」破冰船)釋放氣象氣球。
  • 北極最大臭氧層空洞「癒合」
    【新華社微特稿】歐洲研究人員報告,北極上空一個有記錄以來最大的臭氧層空洞已經閉合。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7日報導,歐盟資助的氣象研究機構「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研究人員上周報告這個好消息。他們在社交媒體推特發布消息,說「2020年北半球臭氧層前所未有的空洞消失了」,但這與新型冠狀病毒「封城」措施無關。研究人員解釋,臭氧層空洞形成與低溫和極地渦旋等氣候條件相關,與空氣品質無關。今年3月,受低溫天氣和強烈極地渦旋影響,北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空洞,面積之大相當於3個格陵蘭島,是有記錄以來北極出現的最大臭氧層空洞。
  • 北極最大臭氧層空洞神奇「癒合」!原因是……
    我們最熟悉的——天氣!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AMS)表示,這次北極臭氧層空洞「癒合」和當前的疫情與封鎖政策造成的汙染下降沒多大關聯。臭氧層空洞一般在南極比較常見,不過在北半球,要想形成如此巨大的臭氧層空洞,所需要的條件一般並不存在!
  • 臭氧層空洞面積在縮小,科學家卻聲稱,這可能帶來更多災難
    根據相關研究,臭氧層能夠有效的過濾來自太空的有害輻射,從而降低人類患皮膚癌的概率,距離地面10-30公裡的平流層就是臭氧聚集的主要區域,因此也被稱為臭氧層。人類意識到大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其實就與1982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在1987年,各國政府籤訂了以保護臭氧層、減少使用氯氟烴為主的《蒙特婁議定書》。
  • 北極臭氧層空洞關閉,恆河水可以飲用,地球環境遠比我們想像要好
    成片的森林倒下,水土流失,水資源汙染,大量的垃圾流入海洋,全球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這裡平均深度在海平面一萬米以下,這裡仍然可以發現塑料顆粒甚至是大片的塑料殘渣。最近幾年,地球極端氣候頻發,夏日高溫突破歷史記錄,就連南極和北極兩處極地的溫度也在升高甚至也突破了幾十年來的記錄,讓科學家擔心深埋在永久凍土層中的遠古病毒會再次出現,給全球造成極大的危機。可是工業化的腳步不可能停止,習慣了汽車出行的便利後,也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低碳出行,夏日時沒有空調又如何消除酷暑?
  • 北極上空驚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面積是格陵蘭島的3倍
    北極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可能是北極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洞——大小與更加為人熟知的每年都會形成的南極臭氧層空洞相當。 目前處於歷史低位的臭氧水平延伸到了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面積相當於格陵蘭島的三倍(見「北極空洞」)。
  • 臭氧層空洞面積在擴大,已達2400萬平方公裡
    當人們因為2019年,南極臭氧層空洞逐漸縮小而開心的時候,卻沒想到在2020年,8月份以來,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突然開始增大,短短數月時間,竟然達到了2400萬平方公裡,成為了近10年來最大的臭氧層空洞。
  • 臭氧層空洞真的是工業用氟利昂導致的嗎,或許另有原因!
    北極臭氧層2019年與2020年的對比臭氧層中臭氧的形成及動態循環臭氧在大氣層所有高度上都存在,但是在近地表面臭氧含量非常少。臭氧在大氣層中的分布臭氧層空洞的形成理論自人類發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對其形成原因一直沒有形成定論,現在主流的形成原因是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的氟利昂類物質對臭氧層的破壞。該理論認為氟利昂的大量排放是臭氧層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
  • 北極地區出現了臭氧層空洞,面積已經很大了
    近幾十年來,南極臭氧層出現空洞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好在近幾年來南極臭氧層空洞逐步變小,這個問題也漸漸被人們淡忘了,然而最近科學家們發現北極地區卻出現了臭氧層空洞,而且面積已經很大,讓人們始料未及。這可能是該地區有史以來出現的最大的空洞,與每年在南極形成的臭氧層空洞面積相當。
  • 2020年,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變得更深更廣了
    圖為2020年10月19日南極上空臭氧總量的假彩色圖像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近年來已擴大到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規模2019年,科學家們透露,南極臭氧洞達到了自1982年開始追蹤以來的最小年峰值。但是2020年,關於這一大氣異常的最新情況——和今年的其他情況一樣——帶來了一個令人清醒的視角。
  • 北極突然出現臭氧層空洞
    2020年真是個多事之秋,我們正欣喜於南極的臭氧層空洞的不斷減小,聯合國報告說,我們甚至能在有生之年內看到這個空洞的消失,但突然間,我們在北極發現了一個新的臭氧層空洞。北極臭氧空洞最近這些年,人類為了臭氧層空洞的修復做了很多的工作,南極那邊的氣候也使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同時也是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