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土葬和火葬相對更常見,所以並沒有多少人知道,水葬的方式除了撒灰式和漂屍式,還有一種叫做投河式。會首先將死者的遺體進行肢解,然後再將用布匹包裹好之後的屍塊連同大石頭一起拋入大河中。這種水葬方式完全不同於將火化之後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那樣灑脫,也不同於將死者的遺體放置在死亡之船上任其漂流,而水葬的盛行主要是古代中國和如今西藏地區。
不可否認,對於地球上的所有已知生物來說,水都是生命之源,而我國的第二長河黃河,即便水資源遠沒有長江豐富,但其多達7524443平方公裡的流域面積,依然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所以,我們也稱其為母親河。而黃河會流經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帶,所以黃河水中每年都會攜帶的十六億左右的泥沙體量,則也讓更有利於種植的衝積平原在形成之後進一步擴大。
正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可以滋養萬千生命,也能在極短的時間裡吞噬一切。不同於死者正常死亡之後選擇水葬這樣的離世方式,在黃河的所有浮屍中,主要是對生活絕望的自殺者、無意間失足落水的無辜生命,以及被他人殺害之後拋棄到河中的屍體。據不完全統計,僅僅是從上個世紀60年代之後開始,位於蘭州段的大約80公裡黃河水域,其浮屍數量累計到現在也早就超過了1萬具,而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增加兩三百具的規模上漲。
我們都知道,如果屍體在水中漂浮的時間太久,由於腐爛程度較大,再加上無人前來認領,所以勢必會導致一些浮屍至今也不知道其真實身份,而這個比例大約佔據了黃河浮屍中的三層左右。而剩下的黃河浮屍中,大約有85%的死者原因都是自殺,而意外涉水身亡的人數則達到了10%,至於剩下的5%則是受害者被他殺留下的遺體。而更很讓人心痛的事實是:佔據最大數量的自殺者中有八成左右都是中青年,他們正是16到45歲的中青年,而且基本都存在經濟困難,隨著現在治安條件越來越好,他殺造成的死者遺體已經越來越少。
正是因為黃河浮屍中的絕大部分都不是水葬的結果,再加上水葬本身也會對水域環境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撈屍人這個職業。這麼多年來,除了當地環保部門和公安等工作人員以外,就是專門的撈屍人在黃河水面進行屍體打撈,其中有親屬認領或專業部門負責火化的屍體,都會在打撈起來之後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而偶爾引起輿論的挾屍要價和無人認領屍體被隨意丟棄問題,儘管知道近年來依然充滿紛爭,目前已得到改善。
事實上,屍體腐爛之後給水質造成的汙染,甚至超過了生活垃圾,但黃河浮屍的處理卻涉及到很多複雜問題,而沒人認領的屍體在擇地埋葬的時候也涉及到不少費用。不知道有多少人對行走在生死邊緣的撈屍人有所了解,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被人叫做陰陽跨界人,比如有「黃河鬼俠」之稱的魏職前便是其中的一員。的確,隨著大家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打撈黃河浮屍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但撈屍人收取的報酬也會根據認領者的經濟能力來決定,或多或少,最高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上萬元,當然有的也只有數百元。
但是,坐地起價和挾屍要價其實也並不是撈屍人這個群體的全貌,並不是屍體打撈者這個群體都冷血,而是其中的個別人道德淪喪。而且,很多人只看到了撈屍人收取了不錯的金錢回報,卻忽視了他們也會面臨不小的精神重要,比如良知和金錢之間的權衡,以及他們在打撈時可能遭遇的生命風險,甚至會在遭遇變故之後得不到合理的保障權益。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周圍有人選擇跳河自盡的方式結束生命,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被施救者看到,那些落水後失蹤了的人其實就隨著水流飄向遠方。這個社會對撈屍人的需求,並不局限於黃河流域的某個地方,其實很多地方都有專門負責打撈屍體的公司,只不過是不再是更傳統古老的個人罷了。毋庸置疑,我們需要這樣的專業打撈人員,但如何來規範這個行業則是之後需要進一步去完善的問題,希望所有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畢竟這個世界終究還有那麼多美好值得我們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