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與屍體接觸的職業,人們多少都會覺得晦氣,比如趕屍人、殯儀館工作人員以及撈屍人等。現在交通便利,趕屍人這個職業已經不多見了;而殯儀館也形成了一個規範的制度,但是撈屍人這個職業,至今既沒有被替代,也沒有規範化。長江撈屍人:撈屍價3.6萬,曾一月撈出上百人,身上屍臭7天才能消。
撈屍人,顧名思義,就是替人從水中打撈屍體。撈屍人是一群遊走在生死邊緣的人,但是關於撈屍人的評價,多數都帶著負面性。2009年,長江荊州寶塔灣江段發生了一起溺亡事件,9月24日,有兩名兒童在江邊遊玩時不慎落水,當時長江大學的學生陳及時、何東旭和方招等正好在附近野炊,他們三人聽到呼救後立馬下水救人。
但不幸的是,救援失敗,三條年輕的生命葬送在江中,家長們別無他法,只得向撈屍人尋求幫助,至少要將孩子們的屍體打撈上來。可是撈屍人將屍體撈上來之後,卻開出了3.6萬的撈屍價,否則就不歸還屍體,這一做法瞬間引發眾人熱議,紛紛斥責撈屍人趁火打劫、挾屍要價。
三位少年英雄因為見義勇為失去生命,但撈屍人卻趁機開出撈屍高價,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遭到謾罵也是理所應當的事,從那以後,撈屍人就被打上了冷漠、冷血的標籤。但撈屍人卻覺得很委屈,因為他們做這一行,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其一,很多人認為撈屍人這個行業很賺錢,但卻不知這個行業的風險性極高,所以他們無法購買保險,所有的意外都只能自己承擔。而且撈屍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活計,撈屍人需要有良好的水性,水中的情況變化莫測,要是在水中發生意外,生還的可能性極小。
而且有些屍體比較難打撈,會花費很多的物力和人力成本,有一個叫做崔傑的60歲撈屍人在接受採訪時說,自己曾經在化糞池裡面撈過屍體,雖然穿了防護服,但最後還是被感染了,至今都還留有後遺症,所以他們只能把這些成本和風險分攤到每一次的撈屍過程中。
其二,撈屍人常年跟屍體打交道,很多人會覺得他們晦氣,不願意跟他們過多接觸,所以從這方面來說,他們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再加上這個行業並不是天天「有收穫」,有時候好不容易談好價格做生意,卻有人在事後違反口頭約定,不願意給那麼多錢,而他們申訴無門,導致生活並沒有保障。
在重慶江北區,有一個叫做陳松的撈屍隊隊員,整個撈屍隊就只有他一個人,他在採訪時說,願意幹這行的人越來越少,而為了能及時的撈上屍體,他幾乎每天都在船上度過,只要天開始亮,他就望著江面,看一看有沒有發脹浮在水面的屍體,要是發現了,就得撐船過去將屍體打撈起來放到岸上。
在放屍體時,撈屍人會將屍體面部朝下,因為有些屍體經水浸泡後會特別嚇人。就連多年從事撈屍行業的他,有時候都會噁心嘔吐。而夏天溺亡的人比較多,屍體又容易腐爛,往往打撈起的屍體會有屍臭,染在身上很難聞。曾有撈屍人一月撈出上百人,身上的屍臭過了很久才淡去。
撈屍行業困難重重,雖然他們的工作現在依舊無可替代,但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國家正在計劃將撈屍行業規範化,只有行業有序發展,公共打撈的資源不再稀缺時,對撈屍人這個職業的爭議才能慢慢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