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船上人」:年均六旬 日撈數噸垃圾還撈過屍

2020-11-29 大眾網

  6月30日,河道清潔工婁元文在前後引河上清理河道垃圾。 記者劉玉樂 攝

  6月30日,西濼河,河道清潔工魏衍勇正在清理垃圾。 記者劉玉樂 攝

  一槳,一舟,泛波河面,清風漸起,漣漪陣陣。同是河中泛舟,沒有唯美的畫面,魏衍勇和老夥伴的世界是另外一個樣子:頭頂上烈日刺得人睜不開眼,空氣中刺鼻的臭味瀰漫,河道上各種垃圾漂蕩……柳雲社區的魏衍勇是一名河道清潔工,他和老夥伴負責西濼河近兩公裡河段的保潔,從天亮工作到天黑,最多時日撈垃圾近10噸。65歲的他早已到了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家人也勸他不要這麼辛苦。只是,自小在河邊長大的他閒不住也看不慣。

  期盼西濼河從臭水河變回「魚蝦遊樂場」,65歲河道清潔工說「趁著還能動,能幹就幹點」

  【環境艱苦】高溫下臭水裡天亮到天黑連幹1個月

  6月27日11:30,氣溫32℃,無風,西濼河。

  河底沼氣衝破淤泥在水面冒著泡,不時帶出些許黑泥,泛綠的水面上漂浮各種垃圾,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臭氣。一艘兩米長的鐵皮船不快不慢地在西濼河下遊來回划動。身著長衣長褲的魏衍勇站在船頭,手中拿著一米多長的抄網,不斷打撈著水面上漂浮的垃圾,接著用手從網中掏出來,將垃圾扔在船中間。船尾,另一同伴則不斷劃著木槳控制船頭朝向。烈日暴曬下,兩人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早在4個多小時前,魏衍勇和老夥伴就已「泛舟西濼河」,清完這最後一段河道,上午的工作將告一段落。一上午他們撈起了約一車垃圾,「水裡撈上來的垃圾很沉,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撈四五車,近10噸重」。

  「別看鐵皮船在水裡,天氣熱的時候,水面溫度特別高,曬得鐵皮都燙手。」魏衍勇邊打撈垃圾邊說。垃圾撈上來後直接放到船上,船中間不足一平方米的地方很快堆滿垃圾,本就不寬敞的小船更顯侷促。他們的衣服也沾上了臭水和垃圾,魏只能靠在船邊,徒手將垃圾一點點抱到岸邊晾曬。

  魏衍勇說,他們一般早晨7點左右開始工作,晚上7點左右下班,中午休息一個小時。這樣的工作早已習以為常,最近一個多月他沒有休息一天。

  【工作繁重】橡膠手套10來天就磨出窟窿 有時要下水徒手撈

  中午12:00,上午的工作馬上結束。魏衍勇摘下已經磨出窟窿的膠皮手套,雙手已被泡得發白,手紋裡藏著黑色的汙跡。「只要出來幹活就得戴上膠皮手套,太薄的還不行,不然容易被垃圾玻璃鐵絲什麼的劃破。」魏衍勇說,因為損耗快,平均10來天就得換一副新手套;舊手套他也捨不得扔掉,磨出洞也會多戴幾天。

  「打撈水面上的垃圾比掃馬路上的垃圾難太多了。」魏衍勇說,塑膠袋和紙殼子是最難打撈的,平時看著輕飄飄的塑膠袋和紙殼子,落到水裡重量會增加好幾倍,有時候紙殼子比網口還大,只能慢慢划船過去用手撈上來。有些垃圾掛到攔截網上撈不上來,他們要下到兩米多深的水裡用手撈到船上。

  魏衍勇他們負責的是西濼河最下遊的兩公裡河段,每逢下大雨或者上遊河道放水,是他們最緊張的時候。大量垃圾從上遊衝下來,聚集成堆,厚度能達到二三十釐米,清理一次至少兩三天。「餐廚垃圾,剩菜、剩飯、泡沫箱、編織袋……整個河面上什麼都有。」魏衍勇說,天熱時餐廚垃圾會發臭,影響水質,必須要快速撈上岸。也有市民將死狗死貓等扔到河裡。今年已經撈起了五六隻。

  將船裡的垃圾一點點清理到岸上後,魏衍勇收拾起工具,準備結束上午的工作。此時,一個裝著垃圾的紅色塑膠袋從旁邊高架橋上飄了下來,落在水面上。魏衍勇和夥伴只得再次將船劃到河中心,將塑膠袋打撈上來。「這種情況經常能看見,有時候還會有人往下扔裝著半瓶水的礦泉水瓶子,十多米的高度掉下來砸到身上也挺疼的。」魏衍勇說,辛苦點多撈一次倒沒什麼,但希望大家都能有點環保意識,不要再往河裡丟垃圾了。

  【身兼數職】清淤、防汛都得幹 還幫警方撈過屍

  下午2:00,掛在晾衣繩上被汗水溼透的外套早已曬乾,魏衍勇穿上後,再次來到西濼河邊,跳上鐵皮船,一點點撈起漂在河裡的垃圾。其實,魏衍勇的工作遠不止撈垃圾,每年清淤、防汛他也都是主力成員。「我們對這條河最熟悉,所有跟這段河有關的事我們都參與。」魏衍勇說,每年夏季是最忙的時候,由於是河流下遊,防汛壓力巨大,「下雨前最緊張了,要下河把攔垃圾的網撤掉,就怕垃圾太多阻礙行洪。下雨的時候還要到河邊巡邏,防止出現意外」。

  常年在西濼河工作,魏衍勇對河道情況非常熟悉,為此還曾幫警方打撈過屍體。「當時水面上有個大編織袋漂過來,聞著特別臭。後來警方到現場才知道是一具屍體。當時打撈的時候心裡特別害怕,當天晚上都沒睡著覺」。

  辛苦的工作之餘,最讓魏衍勇欣慰的是在社區和他們的努力下,近幾年西濼河裡的垃圾越來越少了,河水也乾淨了不少。柳雲社區負責人介紹,為管理好河段,他們組建了4人的河道清潔隊伍,專門購置了垃圾船、清運車、打撈工具等。「對河道保潔,我們每年都有固定投入,汛期還會增加機動人員巡查。」該負責人說,河道也是社區的臉面,河道治理乾淨,臉上也有光。

  【樸素初衷】看著家門口髒怪難受 趁著能動就幹點

  時間回到4年前,2013年,柳雲社區承接了西濼河河道保潔工作,水性很好的魏衍勇和其他3名老夥伴應聘成為「河道美容師」。回想起當時的初衷,魏衍勇說得很樸素,「看著自己家門口這麼髒怪難受,乾淨點了對大家都好」。

  作為土生土長的柳雲人,魏衍勇自小在西濼河邊長大,曾經河水清澈見底,魚蝦歡遊。每到夏天,河裡就成了他們的天然遊樂場,遊泳跳水、撈魚摸蝦,玩得不亦樂乎。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濼河逐漸變成了遍布垃圾的臭水河。

  整日漂在河上與垃圾臭水打交道,工作繁重環境惡劣,這讓魏衍勇的家人很是心疼,無數次勸他放棄工作,有幾次甚至為此紅過臉。只是,回想起當時的初衷,魏衍勇覺得這件事值得做,而且總得有人做,就這樣他一直堅持著。

  「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換衣服,太髒太臭了。」魏衍勇說,從他開始接這個工作起家人就一直反對,有一次為了讓他放棄不讓他進家門。「我知道他們都是為我好,就是閒不住,趁著還能動,能幹就幹點」。

  晚上7:30,天色漸暗,魏衍勇拖著疲憊身軀將船上最後一點垃圾抱上岸,最後將河道內攔垃圾網收起,「如果晚上下大雨,河水猛漲,攔網附近的垃圾有可能堵塞河道。」魏衍勇說,有生之年,他希望能看到西濼河變回小時候的樣子……(記者盧明 丁國彬)

  清理河道垃圾時,需要兩個人默契配合。記者劉玉樂 攝

  河道保潔是一項危險性高、又髒又累的工作,人均月收入千餘元的待遇與之並不匹配。正因如此,工作在河道保潔崗位上的多是60歲左右的老人。以天橋區為例,轄區河流水域超60萬平方米,佔濟南53%,轄區近200名河道保潔員平均年齡超60歲。這份「性價比」不高的工作,正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

  一個下河保潔員,要清理5000平方米水域

  濟南地勢南高北低,多數河流流經天橋區匯入小清河。據天橋區排水管理中心統計,流經轄區大大小小的河流有23條,水域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佔整個濟南市53%的河流水域。這些河流多數流經城鄉結合部,一入夏天,河中垃圾增多,甚至部分河流水質也變得臭氣燻天。

  截至目前,天橋區負責清理23條河流水面垃圾的清潔工僅有200名左右,有一部分還只是負責河道兩岸保潔。「算下來,下河保潔員平均每個人負責水域面積5000平方米左右。這相當於一條寬5米長1000米的河道。」天橋區排水管理中心一相關負責人說。

  清理面積大、範圍廣、工作量大,是河道保潔員普遍面臨的問題。尤其遇到雨季或者上遊閘門放水,大量垃圾就會湧入河道下遊,增加了河道清潔工的工作壓力。「清理河道垃圾遠比清理路面垃圾困難得多,在船上需要掌握平衡,而且垃圾沾了水會更沉,是個重體力活。」上述負責人表示,每到汛期都會面臨人手不足的困境。不得已只能分成兩組,其中一組需要晚上戴著頭燈下河清理。清理垃圾最多的時候,整個天橋轄區一天就要四五百立方米,這意味著需要至少一輛斯太爾大貨車清運20趟。

  平均年齡超60歲,有體力還得水性好

  據統計,天橋區200名河道保潔員的平均年齡超過60歲,最大的65歲,年紀輕的也已五十四五歲。

  工作時間長、重體力勞作、危險性高,在排水管理中心負責人看來,河道清潔工「不是一般人能幹的」,要求非常高。

  第一要求身體好,撈垃圾是個重體力活,河道保潔員每天要工作近10個小時,夏天經常

  會在高溫下作業,冬天穿著棉衣下河,沒有好的身體根本堅持不下去;第二技術要好,河道打撈垃圾需要會划船,水上作業時還要保持住身體平衡,還要水性好,落水了能自救;第三要能吃苦,現在河道裡的環境並不好,不少地方散發臭氣,有時候需要下到河裡徒手撈垃圾,不能吃苦的人也堅持不下去。

  「他們真是不容易,我們對這些『大爺們』充滿敬意」。上述負責人表示,河道保潔員每人每年都能清出五六百噸垃圾。轄區內23條河道,要是缺少了這些「大爺」,環境質量就得大打折扣。

  有人幹了3天就離職,新成員都是「熟人的熟人」

  65歲的趙延新是遙牆人,今年是他從事河道保潔工作的第20個年頭。剛開始,他的工資是每月400元,和其他打工者拿得差不多。如今他的工資也不過1500元左右,比打工少多了。據介紹,河道保潔工人均月收入僅千餘元,較低的收入、繁重的勞動、艱苦的環境,讓河道保潔工作陷入招人難

  的困境,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有時候在勞動市場遇到有人詢問工作,一聽下河撈垃圾,直搖頭。」排水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加入這個團

  隊的成員大多是由河道保潔工人介紹過來的。「平均一年就會有20多人離開這個崗位,最短的一名河道清潔工只幹了3天就離職回家了」。「只要堅持做,河道會有變清的那一天。」趙延新對這份工作很執著,只是,以他們的年紀不久就要離開崗位,後來者又越來越少,這份執著上不免又增添了些許迷茫。

  ●記者手記 為了「乾淨了對大家都好」

  一隻手扶著船舷,一手持抄網撈起水面垃圾,再將垃圾扣在船中間,看起來很簡單。65歲的老大爺能做得了,20多歲的大小夥兒有啥做不了的。下河,上船……

  現實給了記者一個又一個打擊,剛下至水面,一股濃重的臭氣撲面而來,強忍著,內心說服自己「一會兒會習慣的」。站在河邊,拿起約6米長的撈網嘗試打撈不遠處一塊不大的硬紙殼,雙手緊握,折騰了好幾分鐘,才把它撈上來。

  船上用的是一米多長的小撈網,會不會輕鬆些?記者隨老魏上了船,剛剛站定,船體突然偏向一側,水面距離船舷僅有幾釐米,記者險些掉落河中。待站穩後,按照老魏指示慢慢向船頭移動,這才坐定。左一抄,右一網,回身一甩,伴隨著垃圾入倉,衣服上也被瀝了半身臭水。半個小時後,記者開始明顯感覺有些吃不消,烈日炙烤下額頭的汗水不住往下流,雙臂也開始發酸……

  不真正走進他們的世界,很難理解一群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為何還會堅持在這樣的崗位上。

  一來自外地農村的保潔員直白地說,「為了生活唄,得掙點錢,一家人得吃喝孫子孫女得上學,光靠兒子兒媳婦打工不夠啊,多掙一點是一點」。年逾六旬,還得靠此養家餬口或貼補家用,這是他們中一部分人最真實的生活。

  不同於來自外地農村的保潔員,另一部分人跟老魏一樣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就家庭條件而言,完全不需要他們這麼辛苦地工作。為此,多數人的回答是:「年輕時幹活幹習慣了」「閒不住,能幹就幹點吧」……面對來自外界的讚揚聲,他們也不會說「漂亮話」,只有最樸素的一句:「看著家門口這麼髒怪難受,乾淨了對大家都好」。

相關焦點

  • 長江撈屍人,撈屍價3.6萬一個人曾一天撈13人,身上要屍臭幾天才能消
    在2009年,我國湖北省曾經發生過一樁落水事件,一名孩童由於不善遊泳在河中溺水,三名大學生前赴後繼下水救護,卻因為不識水性,三個人全數溺死在水裡。 沒想到「撈屍人」對此提出了3.6萬元的高價,如付不起錢,屍體就打撈不上來。 這件事被作為一件新聞報了出去,讀者紛紛表示,「撈屍人」坐地起價,打撈屍體這樣的活動本身已經屬於警方要求,索要錢財已經是不應該還索要如此高價,是不是想要趁機牟取暴利?如果每一個「撈屍人」都這樣,以後遇到貧苦人家的孩子死了,出不起錢,屍體就永遠打撈不出來了嗎?
  • 長江撈屍人:撈屍價3.6萬,曾一月撈出上百人,身上屍臭7天才能消
    長江撈屍人:撈屍價3.6萬,曾一月撈出上百人,身上屍臭7天才能消。,從那以後,撈屍人就被打上了冷漠、冷血的標籤。,雖然穿了防護服,但最後還是被感染了,至今都還留有後遺症,所以他們只能把這些成本和風險分攤到每一次的撈屍過程中。
  • 長江撈屍人:撈1人3.6萬,曾1天撈出10多人,身上屍臭7天才能消除
    因為撈屍人行走在陰陽之間,賺取的又是死人的錢,他們一直都沒有得到正面評價,而有關他們的爭議在2009年還達到了高潮。 2009年9月24日,有兩名兒童在長江邊嬉戲,玩得正開心的兩人根本沒有注意到江水的泛濫,可誰知他們一腳踩空,墜入洶湧的江水之中。而當時長江大學有三個大學生在附近燒烤,聽到呼叫聲直奔而來,立刻下水救人。
  • 幹了40年撈屍人,他一共打撈上3000多具屍體
    一來是為了保障公司利益;二,要是等屍體撈上來後,家屬萬分悲痛,那時候再要錢,更容易被激動的家屬罵說「都這時候你還急著要錢」,被揍。試想一下,如果家屬一早不同意撈屍的價格,那打撈公司早就走了。這恰巧也是「協屍要價」的無奈之處——很多家屬貧困,是拿不出這筆錢的,但在那樣的情況下他們怎忍心看到死者在水裡多呆一秒?
  • 揭秘漯河撈屍人:自製「神器」做生命探測儀
    他是「撈屍體的」。「撈屍」,一件聽起來令人生畏、「特晦氣的事」。但是,這一二十年來,它成了丁存喜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丁存喜們」是如何進行打撈的?他們害怕不害怕?他們心裡想的是什麼?他們又有什麼委屈?「這是個技術活」3月29日上午,記者見到了丁存喜。提起3月16日晚上在市區107國道澧河河段的那次打撈,他直言有點後怕。
  • 真實存在的恐怖職業:黃河撈屍人
    黃河撈屍人也被人稱作「黃河水鬼」,前往採訪他們時,眾人並不願意接受採訪,只有一位樂意接受採訪,他向我們透露了一些「黃河水鬼」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行業的各種規矩。黃河撈屍人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很少有人願意做這工作。他們也被稱為陰陽越界者,是處於生死邊緣的人。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安全,他們打撈屍體是有原則的。
  • 揭秘沅江撈屍人:第一次打撈屍體拿到1500元
    撈屍近20年,每一次接活,都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他有過害怕,有過恐懼,甚至萌生過退意,卻至今都無法抽身。採訪中,他一直重複著同一句話:我都67歲了,馬上就搞不動了,不曉得哪個來接手?一個妹子剛剛在常德過完23歲生日坐船回安鄉老家,當時拉了一船卵石。結果,船行至鼎城牛鼻灘時翻了。一家人都在船上,就她一個人沒有跑出來。  隔了兩三天,她家裡人通過公安找到我,要我幫他們去打撈沉船,到了之後才知道是讓我幫忙撈屍體。當時我不想搞,她家裡人就一直求我,沒有辦法,只好卯起膽子下水。  船倒扣在水面。
  • 1 個月撈出 40 噸塑料垃圾,「鬼網」害死多少海洋生物
    最近在太平洋的一次打撈表明,可能有一種方法能夠相對快速地清理這種垃圾。6月18日,來自非營利環保組織海洋航行研究所(Ocean Voyages Institute)的加州貨船「Kwai」在夏威夷檀香山港靠岸,船上裝載著從「大太平洋垃圾帶」撈出的40噸塑料垃圾。這艘船於5月23日起航,利用GPS追蹤垃圾,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垃圾填埋場搜尋「鬼網」和消費塑料。
  • 黃河撈屍人,湘西趕屍人,西藏天葬師
    黃河撈屍人,是獨屬於遍布黃河流域的一門特殊職業手藝人,他們的工作就是在黃河裡撈屍體。中國古代一直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說法,而黃河撈屍人就屬於後者。因為黃河水域面積龐大,所以每天都會有人在黃河遭遇各種危險。當然,除了船毀人亡、失足墜河之外,還有很多想不開的人,在黃河尋短見。中國人講究的是「入土為安」,怎麼會忍心家人朋友葬身魚腹?這時便產生了撈屍人這一特殊的職業。
  • 撈屍人:黃河裡的屍體都是從哪來的?黃河為什麼多死屍?
    而更很讓人心痛的事實是:佔據最大數量的自殺者中有八成左右都是中青年,他們正是16到45歲的中青年,而且基本都存在經濟困難,隨著現在治安條件越來越好,他殺造成的死者遺體已經越來越少。正是因為黃河浮屍中的絕大部分都不是水葬的結果,再加上水葬本身也會對水域環境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撈屍人這個職業。
  • 長江的「守護者」撈屍人:不信鬼神,只是敬畏生命
    對於撈屍人陳陽喜來說,他的任務便是將長江裡死去的人撈起來,送他們回家。不信鬼神,有的只是敬畏生命自古以來,人們對鬼神之說總有自己那一套,對於和屍體相關的事情總是會感到害怕、晦氣。而撈屍人這個職業如大眾所想到的那樣,整天跟屍體打交道,不過撈屍人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玄乎,他們很普通,唯一不一樣的,大概是他們比誰都敬畏生命。
  • 黃河巨龜事件和水晶棺材,撈屍人都是怎麼回事?科學能解釋嗎?
    說起與黃河有關的奇異事件,自然少不了老人傳下來的1965年黃河巨龜事件,80年代在黃河清除淤泥時發現的不明來歷水晶棺,以及至今依然存在的黃河撈屍人。接下來,我就一件一件的給你分析看這些所謂的奇異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撈屍人為什麼不願意打撈一些特殊的死者遺體。
  • 【盤點】818今年日規模2000噸及以上的垃圾焚燒項目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主要集中在600-1200噸/日的常規規模,1200噸/日以上規模的相對較少。上半年的垃圾焚燒市場表現也恰恰印證了薛濤院長曾在2019年固廢論壇上預測的「2019年是焚燒項目釋放(市場化)最多的一年,2020年可能是焚燒項目投運最多的一年。」「生活垃圾增量市場一線城市基本瓜分完畢,生活垃圾焚燒市場逐漸向三四五線城市下沉」。
  • 這個城市每天產生生活垃圾3500多噸 垃圾處理的「出路」在哪裡?
    北極星固廢網訊: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會產生垃圾。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持續增長。在南昌,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有3500多噸,垃圾處理的「出路」在哪裡?為普及生活垃圾處理知識,近日,經開區蛟橋鎮舉辦「垃圾處置科普知識講座」,邀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劉晶昊,介紹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發展趨勢。
  • 城市垃圾去哪了?
    國民的「垃圾包袱」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約為21500.5萬噸,2017年城市垃圾清運量大約在23597萬噸左右。我國國民的「垃圾包袱」可謂相當沉重。拾荒者的孩子處境尷尬的垃圾中轉站垃圾中轉站的存在可以說是與居民的一場相愛相殺,城市中建設垃圾中轉站,意在滿足居民生活片區的生活垃圾處置需要,可以說是誰都需要的一項措施,可又因其太過於「親民」,每天數百噸的生活垃圾從居民「家門口」進進出出,誰都沒有辦法忽略它的存在。
  • 軍婚文:「夫人腐屍從黃浦江撈出,軍醫鑑定一屍三命」他一夜白頭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推薦三本軍婚文《抱得軍醫歸》「夫人腐屍從黃浦江撈出,軍醫鑑定一屍三命」他一夜白頭,如果喜歡小編給你們推薦的這三本小說那就多多支持小編一下哦,喜歡這三本小說的想閱讀其他小說可以評論在下方評論區域,小編會看到的。
  •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   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塑膠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目前的3%以內,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
  • 撈屍人32年撈起400餘具遺體 夢中被蒼蠅圍著轉
    新京報記者 朱柳迪 攝  ■ 人物介紹  陳陽喜  湖北武漢陽邏鎮人,62歲,長江撈屍人。  ■ 對話動機  武漢陽邏長江段,陳陽喜是這裡最有名的撈屍人,也幾乎是唯一專職的一位。32年裡,他在此撈起了400餘具遺體,告慰生者,也讓死者安息。
  • 京杭運河杭州部分段因缺氧現大面積死魚 已清撈3.3噸
    圖為杭州港航局在打撈京杭運河死魚。 樓建昌 攝  中新網杭州5月19日電(見習記者 施佳秀 通訊員 楊志林)近日,京杭運河浙江杭州武林門至拱宸橋段出現了大面積死魚現象,15日當天清撈死魚達3噸,至18日下午,共計清撈死魚近3.3噸。目前,這批死魚已運至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置。  記者從杭州市港航局處了解到,由於雨季等季節原因,造成水缺氧,京杭運河杭州武林門至拱宸橋段出現了大面積死魚現象。
  • 餐廚垃圾處理「神器」 小蟲子「大胃王」日吃垃圾10噸
    &nbsp&nbsp&nbsp&nbsp如果要數近來全國最為熱門的社會話題,「垃圾分類」一詞絕對能佔一席之地。因為從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就意味著,上海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進入垃圾分類的「強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