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今天向大家分享一下後天獲得性近視相關內容。
後天性近視是指在高強度用眼前,屈光狀態和裸眼視力都在正常值範圍,之後出現了近視。而這種近視會在一定時間內不斷發展。有關近視發病機制,目前尚無確切定論,其研究仍停留在多種學說的爭鳴和探索中。以下就是多年來在後天性近視機制研究方面多種學說
視近工作的視覺信號經視神經傳入,通過視中樞,由副交感神經傳出,引起睫狀肌收縮和調節反應,因此視近工作時可能由於調節反應引起近視眼。但調節滯後到底是近視眼發生進展的原因或者是近視眼發生後的一種結果目前尚有爭論。也有學說認為,長時間的視近工作造成持續的調節緊張,通過睫狀肌脈絡膜-鞏膜的機械傳導作用,導致眼軸增長,近視發生及發展。
適度的遠視性離焦的視網膜圖像信號導致鞏膜代償性生長而加速眼軸的延長,形成近視眼,而聚焦的視網膜圖像則減慢眼球的生長。這個觀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視覺依賴,對焦生長」的機制來解釋正視化過程和鏡片誘導的代償生長過程,但這個觀點也無法解釋所有的遠視性離焦的結果。
視網膜物像對比度的下降是形覺剝奪性近視發生的主要原因,形成近視的程度與散射鏡片產生的視網膜像的對比度下降的程度直接相關。但在人類,由形覺剝奪引起的近視眼僅見於先天性上瞼下垂或屈光間質渾濁,如角膜瘢痕和白內障等引起的繼發性近視眼,因此不是人類青少年後天獲得性近視眼的主要發病機制。
Greene用工程學的方法研究了眼外肌收縮及調節時對鞏膜的影響,提出眼外肌會對鞏膜產生機械性的拉力,而調節則可能影響較小。也有研究者認為近距離用眼時持續的調節會引起眼壓的升高,因而導致眼球的增長和近視的發生,但是在一些研究中發現在近距離工作時,通過角膜測量的眼壓卻表現出隨調節而降低的現象。該學說不是目前近視眼發病機制的主流觀點,尚未得到廣泛認同。
Norton等用形覺剝奪的方法,發現樹鼠遮蓋眼與對照眼鞏膜的DNA水平一致,表明形覺剝奪性近視眼的鞏膜並沒有細胞的過度增生。控制眼軸增長主要在於調控鞏膜的抗力而非調控鞏膜的生長。
研究表明視網膜上的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多巴胺、血管活性腸肽、乙醯膽鹼、胰高血糖素及一些生長因子等,在眼球生長、眼軸延長、近視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近幾年來,Pax6和Egr-l基因被認為與眼球生長、發育過程密切相關的調控基因,可能與近視眼的發生有關。
通過小編的科普,
你是不是還有許多問號
小編說幾句大白話緩解一下謎團狀態:雖然近視的發展機制尚無確切定論,但根據各種論點對於防控近視我們的建議是:
1. 提早發現先天性眼病;
2. 增加戶外活動,利用外部環境防控近視;
3. 注意用眼衛生,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改善調節功能異常現象;
4. 在眼部健康允許的情況下合理使用角膜塑形鏡、周邊離焦近視防控鏡片或抗疲勞鏡片來防控近視。
微信公眾號:視覺健康顧問:Eyehealthdoctor
關愛視覺健康,呵護心靈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