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信息或想法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裡得到加強。社交網絡中的回音室不僅僅局限於政治領域,最近一篇刊載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論文:Cognitive reflection correlates with behavior on Twitter,通過分析1951名受試者在Twiter的使用情況,發現分析性思維得分高低與社交網絡的使用頻率負相關。該研究對分析性思維在日常判斷和決策不重要的直觀觀念提出了挑戰。
郭瑞東 | 作者
趙雨亭 | 審校
鄧一雪 | 編輯
論文題目:
Cognitive reflection correlates with behavior on Twitter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043-0
「如果你在賽跑中超過了第二名,你在哪個位置?」對許多人來說,直覺上的答案是「第一位」;其實,「第二」才是正確的答案。這道題目展現了超越直覺反應的反思能力的重要性。然而,根據《思考快與慢》中提出的「雙系統理論」,分析性思維屬於系統二,不會在日常生活的決策中發揮影響。
之前的普遍觀念是將人類看成一隻「長著理性尾巴的情緒化的狗」——我們反思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以至於它的主要功能僅僅是為我們的直覺判斷提供證據。如果能夠通過實驗,觀測到分析性思維實際上對我們的信念和行為產生了有意義的影響,那就會與傳統的、對反思的觀念的推論——即「無論在實驗室環境中個體在推理任務上出現什麼樣的差異,都不太可能預測日常行為」——相矛盾。
有越來越多的文獻證明了分析性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的積極作用。例如認知風格與一系列廣泛的社會現象存在正相關——如宗教迷信、超自然迷信、拒絕陰謀論者的主張、接受科學程度的提高、拒絕偽深奧的無意義論。分析性思維更高的人不太可能相信「假新聞」,同時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類內容的可能性也更低。
該研究在前有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分析性思維得分高的用戶,關注的推特帳戶更少——這意味著他們更有鑑別力。如下圖所示,根據粉絲反思能力得分高低,可以將被關注推特帳戶分為兩簇。圖中左側的帳戶大多被分析性思維得分高的用戶關注,右邊的關注者大多在分析性思維上得分較低,由於這些帳戶並不僅僅涉及政治內容,這意味著回音室效應並非僅僅發生在政治語境下。
該研究其它的發現包括:1)推特中的用詞風格,也與分析性思維有關;2)分析性思維與關於賺錢詐騙和快速致富計劃的關注和推特增加負相關。這些結果支持了這樣一個結論:傾向於直覺思維的人可能確實更容易受騙。3)分析性思維與政治參與度的增加有關,更善於思考的人實際上在社交媒體上更多地參與政治,他們同時會轉發更多高質量來源的新聞。
終上所述,該文使用認知科學的視角闡明了社交媒體行為與分析性思維之間的關係,論證了人的分析思維程度可以預測其各種各樣的社會媒體行為。這些結果擴展了先前的調查研究,證明分析性思維在實驗室之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意味著應該培養和改進而非忽視人的顯性邏輯思維能力。未來的研究還應該使用實時實驗來研究社交媒體上的連結形成和相互作用,以檢驗共同認知風格對跟隨行為的因果效應。
集智斑圖頂刊論文速遞欄目上線以來,持續收錄來自Nature、Science等頂刊的最新論文,追蹤複雜系統、網絡科學、計算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前沿進展。現在正式推出訂閱功能,每周通過微信服務號「集智斑圖」推送論文信息。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一鍵訂閱:
點擊「閱讀原文」,追蹤複雜科學頂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