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哪天起,我們關掉了手機鈴聲,將其設為「靜音」,從此接聽電話靠運氣。而即便靠運氣,看到來電提示的一剎那也可能「受到驚嚇」。
如果在一個靜悄悄的早晨或夜晚,你身心疲憊,手機鈴聲突然響了,會不會比鬧鈴讓你更煩躁不安?鬧鐘有預期,來電鈴聲則防不勝防。
那些年,我們糾結於選哪首歌作為鈴聲,來電話了,音樂響起,可能還要聽完一句歌詞再按下接聽按鈕,如今那已成為個人歷史、群體記憶。我們迷上了靜音。
敲(ti dao)黑(de)板(shu)
黑板1
視頻位置 00:50-02:05
《電話的社會影響》是一本論文集,成書於半個世紀前,那是一個遙遠的、社會思潮也風起雲湧的年代。在當年,一群傳播學者和新聞工作者認為電話面世以來受到的關注度並不夠,要為其辯護。
他們回看歷史,同樣是技術,蒸汽機、鐵路和紡織機被賦予了改變人類歷史的至高意義,即便只是傳播技術,報紙、廣播也比電話受到更多的關注。這些技術誕生在時間上雖有先後,但電話在一次又一次「技術與社會」的評估浪潮中都不太受重視。
電話在市場交易、職場交往、政治選舉等領域的影響不是沒有得到研究。他們的言下之意是關注度與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不匹配,所以收錄文章探討電話使用在不同地方、不同機構和不同時間之下的差異。不過,電話的社會影響究竟因為什麼而被忽略?他們論述不多。
有個原因可能非常簡單。即便電話改變了人與世界的聯繫,但它絕大多數時候始終是在聯結個人與個人,屬於私域交流,不可記錄,也不可考察。而就像我們在視頻裡提到的,電話產生的「社區」實際上就是超越私域的見證者。電話在更大範圍內影響人的交往。
而從這個角度看,在過去幾年,移動網際網路讓手機不只是技術新寵,還隨著社交app的興起變成一個議題生產機。這是因為,「社區」的形成越來越快速,也越來越多。在此期間,很少有一個技術能像它這樣受關注。
黑板2
視頻位置 04:10-04:40
「在急速的文化變遷時代發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這是《文化反哺》作者、社會學家周曉虹使用「文化反哺」一詞要概括的內容。換句話說,那是一個長輩受晚輩影響並向後者學習知識、技能和觀念的過程。
乍一聽,這個反向學習的過程好像沒什麼特殊。原因很明顯,代際影響自工業革命以來就在加速轉向,大機器的生產都在崇尚年輕,新技術的使用往往也最先被年輕人群接納、掌握。
古老的長輩知識權威在人類歷史上存續數千年後漸漸消退。只要一個社會是工業化的、信息化的,反哺就不可避免會發生。
那麼,用「文化反哺」來描述中國社會有何特殊之處?中國社會在1978年後從封閉走向開放。這一進程除了宏大敘事,也有家庭、職場和個人敘事。即便在家庭內部,文化也出現了「斷層」。 相對於長輩的信息匱乏,成長於改革開放時代的80後和90後對技術無所不曉,也更快接受到外界的觀念和知識。長輩在短時間內高密度地接受「反哺」,比其他社會更快更密。
按照周曉虹的理解,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顯著的代際關係特徵,由此才有他的「只此一地」(中國社會)和「只此一次」(改革開放)之說。
到更晚的00後,反哺的進程照樣在繼續,甚至可以說,80後90後偶爾也會成為被「反哺」的對象。只是速度和密度都不比此前了。
當下被「反哺」的最大群體仍然是「長輩」。但是,知識可以了解,技術可以學習,而使用習慣和行事方式的改變就緩慢許多。比如,物質緊缺的生活經歷使他們崇尚高儲蓄、極致節約,信息的暴增也使他們熱衷於轉發分享在晚輩看來不可信的養生勵志文章。生活時代、個人性格或習慣的影響之深刻、之持久,其程度往往超過想像。
歡迎在B站、微博上關注@羅東時間,我們每周更新文化評論視頻(周二)和?「撈魚日」贈書視頻(周五),在那裡,本周三將更新?Vlog帶你進入「2019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榜」決選評審現場。
作者:羅東
視頻編導與製作:黃立欽 許蓓
視頻繪畫:張抒唱
視頻字幕校對:翟永軍
編輯:徐悅東
封面題圖來自電影《遠方的聲音》(1988)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