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馬振強
去年夏天,怪誕的事情正在美國上演。上百萬名美國網友聚集在網際網路,妄圖直搗51區,救出外星人。
△截至7月23日中午,這場活動已經得到了333萬人的響應
51區是什麼,相信大家早有耳聞。表面上看,這是個位於內華達州的空軍基地。但流行文化和陰謀論卻告訴大家,這裡不僅收容著飛碟殘片和外星人屍體,還關押著活體外星人,隨便拎出一個都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名叫Bushman的工程師聲稱,51區有18名外星人正在和美國當局合作,甚至拿出了照片佐證。
但是,美國政府對此卻遮遮掩掩,先是不承認51區的存在,又解釋51區只是個隱蔽的研究場所,這愈發引人懷疑。
而到了直搗51區活動當日,人們原以為世紀之謎即將揭曉。但這場聲勢浩大的活動卻以一場土味蹦迪草草收場。
△活動當天只有150名網友來到了51區門口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網友直搗51區前,美國海軍卻爆出一則驚人消息:
此前,網際網路上瘋傳3個不明飛行物視頻,美國海軍一反常態,告訴大家這些視頻為真實拍攝,並備註聲明稱這些視頻「不應公開」。
簡短的信息看似隱晦,但所含信息量極大。
那麼,51區為什麼會和外星人聯繫在一起?這就不得不提UFO學說中的重大事件——羅斯威爾事件。
羅斯威爾這個詞彙,現在看總會帶著一股地下室黴味兒。在蠻荒的網際網路初期,你點開任何一個粗製濫造的獵奇網頁輸入外星人,幾乎所有板塊都在討論關於「羅斯威爾」的真相。告訴這一事件中,不明飛行物墜毀殘骸和地外生物屍體就藏在51區。
△在當時,花5毛錢買份晚報,報紙上邊角也會向你娓娓道來羅斯維爾外星人屍體之謎
簡而言之,羅斯維爾事件發生於1947年。當時,羅斯維爾下了一場大雷雨。一名農場主聽到一聲巨響,次日便在農場周圍發現了許多金屬碎片。軍方開始介入調查。
幾日後,一位土木工程師又宣稱,自己發現一架直徑約9米的金屬碟形殘骸,周圍還有幾個身型矮小的屍體分散在周圍。隨後,美國政府立即封鎖了現場。
△2006年,羅斯維爾博物館還原的當時場景。但根據土木工程師的說法,屍體身上應該還穿著緊身灰色制服
很快,美國政府就下令撤銷了所有有關飛碟、外星人字眼的新聞,對外宣稱這是一起氣象觀測氣球墜毀事件。到了1997年,美軍又補充了解釋,稱所謂的外星人屍體只是實驗中使用的塑膠假人。
美國政府解釋一變再變,親歷者不斷爆料,民間質疑的聲音不斷,三方各執一詞,這使得整個事件成為了一場羅生門。直到2013年,依然有21%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政府掩蓋了羅斯威爾事件的真相。
那麼,關於羅斯威爾事件,美國政府到底隱瞞了什麼?
2013年,一本名為《羅斯威爾真相》的奇書便帶給了大家完整的解釋。這本書的作者名叫萊恩·卡斯滕,是美國UFO調查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一位個性強烈的自由撰稿人。
自2005年,一名自稱「事件親歷者」的神秘人,不斷向萊恩發送匿名郵件。郵件信息量極大,涉及到羅斯威爾事件之後,美國軍方與外星人秘密合作的種種細節。萊恩將這些內容整理成冊,終於把事情連成了一個完整的脈絡。
書中解釋,美國政府之所以竭力封鎖有關於羅斯威爾事件的一切消息,就是因為有關的傳言就是真相。1947年確實有一艘外星飛碟墜落在美國境內,而這艘飛碟所來自的星球文明也因此與美軍取得了聯繫。
彼時二戰剛結束,美蘇爭霸伊始,為了能夠徹底超越老對頭蘇聯,美國抓住這次機遇,關起門來與外星人深入溝通,藉此獲取高科技。
△美蘇爭霸期間,不管是太空競賽還是心靈實驗競賽都是劍拔弩張的態勢
1964年,一艘飛碟抵達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美軍軍事基地,駕駛這艘飛碟的外星人種自稱「艾本人」(ebens)他們來自距離地球38.42光年的賽泊星。
這次會面是美軍與艾本人的第一次交流,兩個文明起草了一項協議:
艾本人可以帶走他們墜亡於地球的飛行員屍體。因為艾本人並沒有發展核能技術,他們也可以獲得來自美國政府包括核能在內的科研成果。
而美國政府,不僅獲得了優先於其他所有國家,直接接觸艾本文明的特權,也會得到包括粒子束技術在內的眾多艾本科學技術支援。
△美軍接待外星訪客,圖片源自電影《第三類接觸》
當然,美軍與艾本人的交流遠不止於此。匿名者的來信還揭露了美國政府塵封67年的秘密。為了進一步獲取外星科技,美國政府曾派遣一支由12人組成的遠徵軍,與艾本人同乘宇宙穿梭機,前往母星進行深入文明交流以及考察,這就是「水晶騎士計劃」。
在1978年,這場為期13年,近乎殘酷的星際遠徵,以僅有7人回到地球告於段落。他們帶回了長達3000多頁的任務報告書,並用了3年完成了最終報告。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對這個「水晶騎士」計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這正是1977年,史匹柏導演的科幻電影《第三類接觸》片尾的經典場景——外星人到訪了美軍在沙漠修建的臨時軍事禁區,並接納了一個由12個美軍士兵組成的地球科考團隊,把他們帶回自己的母星。
△《第三類接觸》中的遠徵軍成員
關於這個細節,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指出。這和一種十分流行的陰謀論非常契合:為什麼好萊塢會投拍大量關於外星人的電影?
原因就是美國政府有意為之。目的就是為了用大量的電影,將外星人變成流行文化,以此馴服民眾,讓人們接受並慢慢習慣外星人存在的事實。
真正讓美軍下定決心執行「水晶騎士計劃」,派遣遠徵軍前往賽泊星調查的原因,是在1964年,美軍與艾本人的那場會面中,艾本人給出了一份讓人無法拒絕的禮物:一本蘊藏著宇宙真相的「宇宙天書」——即黃皮書(the yellow book)。
「黃皮書」是一個8×11英寸,約2.5英寸厚的屏幕顯示器,由半透明的重材料構成。這本書的曲線是淺黃色,因此被稱為「黃皮書」。據說,當閱讀者開始觀看時,文字和圖片會突然出現,隨著人的瀏覽逐漸變換展現出的內容。
這本書中永無止境地記敘著有關宇宙裡的事件和照片,有關艾本文明和他們昔日的家園,以及宇宙的歷史。它同樣也包含了關於地球的歷史和遙遠的過去所發生的眾多歷史事件。
「黃皮書」中還記載,艾本人也曾參與地球人類文明演變的經過。人類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歷史,也多與艾本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地球,艾本星之外的種種歷史、科學記錄,更是多得數不勝數,一個人耗盡畢生的時間精力也不可能讀完。
△傳說耶穌也與艾本人有過交流和合作
在這本《羅斯威爾真相》中,自「黃皮書」開始,故事就極具科幻色彩。有人懷疑,這是 一本徹頭徹尾的科幻小說,但卻難以證偽。因為就連作者本人也在書中表示,他只是收到了所謂「相關親歷者」的匿名郵件,更多的細節無從考證。
如果這本書純屬虛構,那麼其中對於「黃皮書」的描寫,無疑是迎合了人們的幻想。根據書中的描述,黃皮書的出現是在1964年。那是個計算機體型還十分碩大且笨重的年代,這本外星黑科技屏幕,便是突破了人類對於外星科技想像的極限。
△IBM System/360
與之對應的是,《羅斯威爾真相》的出版時間是在2013年。如果你對這一年還有印象的話,很容易想到,這是智慧型手機蓬勃發展的一年。智能而便捷的屏幕受到人們的追捧。
所以,如果我們僅僅把這本關於外星人的書,理解成一本帶著陰謀論色彩的科幻小說,那麼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作者潛意識的臺詞:黃皮書這塊屏幕,讓外星文明與地球文明連接。因為在現實世界裡,屏幕,就是兩個世界之間的信息橋梁。
在羅斯威爾真相講述的60年代,屏幕還不是人人都能用得起的信息獲取渠道。但今天你可能已經離不開屏幕,每天工作、娛樂獲取信息幾乎都要舉著手機。
但遺憾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多數手機廠商在屏幕上並沒有投入太多關注,僅僅只是點到為止。就像,儘管人眼識別的幀率是沒有上限的,但是手機廠商的幀率卻始終停留在60Hz。這也就是說,手機的屏幕刷新率為每秒顯示60張不同的畫面。
直到2019年5月,一加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載了90Hz 2K+流體屏的手機。一經問世,便引發了全行業和用戶對高幀屏的關注。很多人在使用了90Hz手機屏幕後表示,90Hz與60Hz的對比,就像藍光和720P一樣強烈。
△15、30、60、120Hz對比
然而,一加對「最佳屏幕體驗」的不懈追求卻遠不止於此。最近,一加已經完成了120Hz刷新率屏幕的研發。擁有著每秒120次刷新的超快速度,這塊「比更快還要快」的手機屏幕,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好馬配好鞍,有了這麼快的屏幕硬體,手機的軟體調教自然也不能拖後腿。為此,一加研發了高刷新率的獨家調教算法,並將其命名為「Smooth Chain」。
簡單講,就是打通了屏幕顯示的每個環節,並逐一進行深度優化。從對觸控的感知,到顯示內容的驅動,再到最終的畫面呈現,每一步都做了針對性優化。提升屏幕響應速度,讓畫面穩定不掉幀,幫助這塊120Hz的屏幕體驗真正流暢起來。
這還沒完,這款屏幕還自帶神助攻。一加為這塊屏幕上定製了MEMC晶片,實現了高端電視才有的運動補償技術(MEMC)。藉助這種技術,它可以把原本低幀的內容提升成為高幀內容。也就是說,即使原畫並不順暢,這塊屏幕還能「搭把手」,把畫面變得更為流暢。
速度快固然很好,但是止步於此可不行。老闆讓你寫個報告,你三下五除二寫給寫好了上交。但是如果這報告數據不準,漏洞百出,速度再快,也不能戴罪立功。
同理,在一加這塊120Hz屏幕上,2K+的超清解析度不僅被繼續沿用,它還將會是全球色準標準最高的手機屏幕,JNCD
再搭配上能夠顯示10.7億種顏色的色彩表現,這款屏幕能讓畫面呈現出貼近肉眼可見的真實、自然。你在這塊屏幕上看口紅色號,讓它顯示雅詩蘭黛最美楓葉色,它絕對不會給你呈現蘭蔻橘調胡蘿蔔色 。
△圖片來源:小紅書
流暢和準確固然重要,但是一塊屏幕最重要的使命,是被人觀看。因此,自然舒適的屏幕顯示,也是每一塊屏幕誕生的初心。
這塊一加的120Hz屏幕亦是如此。通過細膩程度達到之前4倍的自動亮度調節功能,不論在哪種手機使用場景,這塊屏幕都會通過優秀的亮度和色溫調節,給用戶帶來最極致的屏幕體驗。讓你看了還想看,用完更想用。
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家裡裝上了第一臺電腦。那臺電腦有著厚重的顯示屏,以及不那麼理想的音效。但是瑕不掩瑜,我知道那臺電腦能給我帶來千裡之外的知識和信息,不論外邊颳風下雨,他都能回答的我十萬個為什麼。不到十歲的我那時就隱隱意識到,透過這塊屏幕,我能看到未來的模樣。
上高中那會兒,未來,又有了新的面貌。通過第一款全觸屏手機,我不需要藉助網線,也不需要滑鼠,僅僅通過指尖的撥動,就能把新聞、郵件和簡訊放到到我眼前。
而這一次,未來又有了更清晰的面貌,更快的速度,以及更豐富且溫暖的色彩。而且,未來與我們指尖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
設計/視覺:文特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