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或許就是為了讓我們接受外星人的存在

2020-12-07 騰訊網

輔助:馬振強

去年夏天,怪誕的事情正在美國上演。上百萬名美國網友聚集在網際網路,妄圖直搗51區,救出外星人。

截至7月23日中午,這場活動已經得到了333萬人的響應

51區是什麼,相信大家早有耳聞。表面上看,這是個位於內華達州的空軍基地。但流行文化和陰謀論卻告訴大家,這裡不僅收容著飛碟殘片和外星人屍體,還關押著活體外星人,隨便拎出一個都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名叫Bushman的工程師聲稱,51區有18名外星人正在和美國當局合作,甚至拿出了照片佐證。

但是,美國政府對此卻遮遮掩掩,先是不承認51區的存在,又解釋51區只是個隱蔽的研究場所,這愈發引人懷疑。

而到了直搗51區活動當日,人們原以為世紀之謎即將揭曉。但這場聲勢浩大的活動卻以一場土味蹦迪草草收場。

活動當天只有150名網友來到了51區門口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網友直搗51區前,美國海軍卻爆出一則驚人消息:

此前,網際網路上瘋傳3個不明飛行物視頻,美國海軍一反常態,告訴大家這些視頻為真實拍攝,並備註聲明稱這些視頻「不應公開」。

簡短的信息看似隱晦,但所含信息量極大。

那麼,51區為什麼會和外星人聯繫在一起?這就不得不提UFO學說中的重大事件——羅斯威爾事件。

羅斯威爾這個詞彙,現在看總會帶著一股地下室黴味兒。在蠻荒的網際網路初期,你點開任何一個粗製濫造的獵奇網頁輸入外星人,幾乎所有板塊都在討論關於「羅斯威爾」的真相。告訴這一事件中,不明飛行物墜毀殘骸和地外生物屍體就藏在51區。

在當時,花5毛錢買份晚報,報紙上邊角也會向你娓娓道來羅斯維爾外星人屍體之謎

簡而言之,羅斯維爾事件發生於1947年。當時,羅斯維爾下了一場大雷雨。一名農場主聽到一聲巨響,次日便在農場周圍發現了許多金屬碎片。軍方開始介入調查。

幾日後,一位土木工程師又宣稱,自己發現一架直徑約9米的金屬碟形殘骸,周圍還有幾個身型矮小的屍體分散在周圍。隨後,美國政府立即封鎖了現場。

2006年,羅斯維爾博物館還原的當時場景。但根據土木工程師的說法,屍體身上應該還穿著緊身灰色制服

很快,美國政府就下令撤銷了所有有關飛碟、外星人字眼的新聞,對外宣稱這是一起氣象觀測氣球墜毀事件。到了1997年,美軍又補充了解釋,稱所謂的外星人屍體只是實驗中使用的塑膠假人。

美國政府解釋一變再變,親歷者不斷爆料,民間質疑的聲音不斷,三方各執一詞,這使得整個事件成為了一場羅生門。直到2013年,依然有21%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政府掩蓋了羅斯威爾事件的真相。

那麼,關於羅斯威爾事件,美國政府到底隱瞞了什麼?

2013年,一本名為《羅斯威爾真相》的奇書便帶給了大家完整的解釋。這本書的作者名叫萊恩·卡斯滕,是美國UFO調查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一位個性強烈的自由撰稿人。

自2005年,一名自稱「事件親歷者」的神秘人,不斷向萊恩發送匿名郵件。郵件信息量極大,涉及到羅斯威爾事件之後,美國軍方與外星人秘密合作的種種細節。萊恩將這些內容整理成冊,終於把事情連成了一個完整的脈絡。

書中解釋,美國政府之所以竭力封鎖有關於羅斯威爾事件的一切消息,就是因為有關的傳言就是真相。1947年確實有一艘外星飛碟墜落在美國境內,而這艘飛碟所來自的星球文明也因此與美軍取得了聯繫。

彼時二戰剛結束,美蘇爭霸伊始,為了能夠徹底超越老對頭蘇聯,美國抓住這次機遇,關起門來與外星人深入溝通,藉此獲取高科技。

美蘇爭霸期間,不管是太空競賽還是心靈實驗競賽都是劍拔弩張的態勢

1964年,一艘飛碟抵達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美軍軍事基地,駕駛這艘飛碟的外星人種自稱「艾本人」(ebens)他們來自距離地球38.42光年的賽泊星。

這次會面是美軍與艾本人的第一次交流,兩個文明起草了一項協議:

艾本人可以帶走他們墜亡於地球的飛行員屍體。因為艾本人並沒有發展核能技術,他們也可以獲得來自美國政府包括核能在內的科研成果。

而美國政府,不僅獲得了優先於其他所有國家,直接接觸艾本文明的特權,也會得到包括粒子束技術在內的眾多艾本科學技術支援。

美軍接待外星訪客,圖片源自電影《第三類接觸》

當然,美軍與艾本人的交流遠不止於此。匿名者的來信還揭露了美國政府塵封67年的秘密。為了進一步獲取外星科技,美國政府曾派遣一支由12人組成的遠徵軍,與艾本人同乘宇宙穿梭機,前往母星進行深入文明交流以及考察,這就是「水晶騎士計劃」

在1978年,這場為期13年,近乎殘酷的星際遠徵,以僅有7人回到地球告於段落。他們帶回了長達3000多頁的任務報告書,並用了3年完成了最終報告。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對這個「水晶騎士」計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這正是1977年,史匹柏導演的科幻電影《第三類接觸》片尾的經典場景——外星人到訪了美軍在沙漠修建的臨時軍事禁區,並接納了一個由12個美軍士兵組成的地球科考團隊,把他們帶回自己的母星。

《第三類接觸》中的遠徵軍成員

關於這個細節,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指出。這和一種十分流行的陰謀論非常契合:為什麼好萊塢會投拍大量關於外星人的電影?

原因就是美國政府有意為之。目的就是為了用大量的電影,將外星人變成流行文化,以此馴服民眾,讓人們接受並慢慢習慣外星人存在的事實

真正讓美軍下定決心執行「水晶騎士計劃」,派遣遠徵軍前往賽泊星調查的原因,是在1964年,美軍與艾本人的那場會面中,艾本人給出了一份讓人無法拒絕的禮物:一本蘊藏著宇宙真相的「宇宙天書」——即黃皮書(the yellow book)。

「黃皮書」是一個8×11英寸,約2.5英寸厚的屏幕顯示器,由半透明的重材料構成。這本書的曲線是淺黃色,因此被稱為「黃皮書」。據說,當閱讀者開始觀看時,文字和圖片會突然出現,隨著人的瀏覽逐漸變換展現出的內容。

這本書中永無止境地記敘著有關宇宙裡的事件和照片,有關艾本文明和他們昔日的家園,以及宇宙的歷史。它同樣也包含了關於地球的歷史和遙遠的過去所發生的眾多歷史事件。

「黃皮書」中還記載,艾本人也曾參與地球人類文明演變的經過。人類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歷史,也多與艾本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地球,艾本星之外的種種歷史、科學記錄,更是多得數不勝數,一個人耗盡畢生的時間精力也不可能讀完。

傳說耶穌也與艾本人有過交流和合作

在這本《羅斯威爾真相》中,自「黃皮書」開始,故事就極具科幻色彩。有人懷疑,這是 一本徹頭徹尾的科幻小說,但卻難以證偽。因為就連作者本人也在書中表示,他只是收到了所謂「相關親歷者」的匿名郵件,更多的細節無從考證。

如果這本書純屬虛構,那麼其中對於「黃皮書」的描寫,無疑是迎合了人們的幻想。根據書中的描述,黃皮書的出現是在1964年。那是個計算機體型還十分碩大且笨重的年代,這本外星黑科技屏幕,便是突破了人類對於外星科技想像的極限。

IBM System/360

與之對應的是,《羅斯威爾真相》的出版時間是在2013年。如果你對這一年還有印象的話,很容易想到,這是智慧型手機蓬勃發展的一年。智能而便捷的屏幕受到人們的追捧。

所以,如果我們僅僅把這本關於外星人的書,理解成一本帶著陰謀論色彩的科幻小說,那麼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作者潛意識的臺詞:黃皮書這塊屏幕,讓外星文明與地球文明連接。因為在現實世界裡,屏幕,就是兩個世界之間的信息橋梁。

在羅斯威爾真相講述的60年代,屏幕還不是人人都能用得起的信息獲取渠道。但今天你可能已經離不開屏幕,每天工作、娛樂獲取信息幾乎都要舉著手機。

但遺憾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多數手機廠商在屏幕上並沒有投入太多關注,僅僅只是點到為止。就像,儘管人眼識別的幀率是沒有上限的,但是手機廠商的幀率卻始終停留在60Hz。這也就是說,手機的屏幕刷新率為每秒顯示60張不同的畫面。

直到2019年5月,一加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載了90Hz 2K+流體屏的手機。一經問世,便引發了全行業和用戶對高幀屏的關注。很多人在使用了90Hz手機屏幕後表示,90Hz與60Hz的對比,就像藍光和720P一樣強烈。

15、30、60、120Hz對比

然而,一加對「最佳屏幕體驗」的不懈追求卻遠不止於此。最近,一加已經完成了120Hz刷新率屏幕的研發。擁有著每秒120次刷新的超快速度,這塊「比更快還要快」的手機屏幕,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好馬配好鞍,有了這麼快的屏幕硬體,手機的軟體調教自然也不能拖後腿。為此,一加研發了高刷新率的獨家調教算法,並將其命名為「Smooth Chain」。

簡單講,就是打通了屏幕顯示的每個環節,並逐一進行深度優化。從對觸控的感知,到顯示內容的驅動,再到最終的畫面呈現,每一步都做了針對性優化。提升屏幕響應速度,讓畫面穩定不掉幀,幫助這塊120Hz的屏幕體驗真正流暢起來。

這還沒完,這款屏幕還自帶神助攻。一加為這塊屏幕上定製了MEMC晶片,實現了高端電視才有的運動補償技術(MEMC)。藉助這種技術,它可以把原本低幀的內容提升成為高幀內容。也就是說,即使原畫並不順暢,這塊屏幕還能「搭把手」,把畫面變得更為流暢。

速度快固然很好,但是止步於此可不行。老闆讓你寫個報告,你三下五除二寫給寫好了上交。但是如果這報告數據不準,漏洞百出,速度再快,也不能戴罪立功。

同理,在一加這塊120Hz屏幕上,2K+的超清解析度不僅被繼續沿用,它還將會是全球色準標準最高的手機屏幕,JNCD

再搭配上能夠顯示10.7億種顏色的色彩表現,這款屏幕能讓畫面呈現出貼近肉眼可見的真實、自然。你在這塊屏幕上看口紅色號,讓它顯示雅詩蘭黛最美楓葉色,它絕對不會給你呈現蘭蔻橘調胡蘿蔔色 。

圖片來源:小紅書

流暢和準確固然重要,但是一塊屏幕最重要的使命,是被人觀看。因此,自然舒適的屏幕顯示,也是每一塊屏幕誕生的初心。

這塊一加的120Hz屏幕亦是如此。通過細膩程度達到之前4倍的自動亮度調節功能,不論在哪種手機使用場景,這塊屏幕都會通過優秀的亮度和色溫調節,給用戶帶來最極致的屏幕體驗。讓你看了還想看,用完更想用。

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家裡裝上了第一臺電腦。那臺電腦有著厚重的顯示屏,以及不那麼理想的音效。但是瑕不掩瑜,我知道那臺電腦能給我帶來千裡之外的知識和信息,不論外邊颳風下雨,他都能回答的我十萬個為什麼。不到十歲的我那時就隱隱意識到,透過這塊屏幕,我能看到未來的模樣。

上高中那會兒,未來,又有了新的面貌。通過第一款全觸屏手機,我不需要藉助網線,也不需要滑鼠,僅僅通過指尖的撥動,就能把新聞、郵件和簡訊放到到我眼前。

而這一次,未來又有了更清晰的面貌,更快的速度,以及更豐富且溫暖的色彩。而且,未來與我們指尖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

設計/視覺:文特森

相關焦點

  • 科幻電影中的外星人形象,是從哪裡來的靈感?
    說到科幻電影,自然少不了好萊塢的一些特效至上的科幻片。而關於外星人的電影,向來是拍攝科幻片的主要題材和靈感來源,那麼大家知道拍攝科幻片中外星人的形象是從哪裡找來的靈感嗎?首先要說的是西方科幻片中的外星人形象。
  • 那些科幻電影教給我們的事
    科幻電影從不乏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展示,雖然有些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人類非常美妙的未來,但大部分都是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和警告。  儘管如此,科幻電影還是如暗夜中的燈塔一樣,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訓,設法避開或擺脫科幻電影中展示的人類未來的暗面。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梳理了我們能從科幻電影中汲取的8個關於人類未來的教訓。
  • 關於未來,科幻電影給我們的8個警示?
    好萊塢鴻篇巨製《星際穿越》讓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科幻電影的追捧和熱愛。科幻電影從不乏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展示,雖然有些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人類非常美妙的未來,但大部分都是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和警告。 儘管如此,科幻電影還是如暗夜中的燈塔一樣,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訓,設法避開或擺脫科幻電影中展示的人類未來的暗面。
  • 外星人是否存在?電影或許能給答案!卡神定製科幻片單之外星生命
    科幻的魅力在於其恢弘的想像力,在與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有趣點子所具有的迷人魅力,更在於這些幻想背後所蘊含的宏大主題,以及對物質世界和生命意識的深入思考,例如:宇宙中有什麼?世界將會如何終結?科技的發展是會使我們更好還是成為我們的夢魘?……在科幻故事中,這些問題和思考都一一呈現出來,這些精彩的故事不僅能啟發我們的思維,更能使我們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 科學家:外星人根本就不是人形,不要被科幻電影給騙了
    人類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從古至今,人類都對外太空抱有無限遐想,幻想著太空中的環境,幻想著太空中有沒有其他文明,人類自從脫離地球的束縛,進入到了太空之中,對於探索宇宙外星人的道路上不斷的前進,很多科學家依舊相信在偌大的宇宙當中,絕對不可能只有人類這一個生命存在,肯定還會有其他文明生命,只是受現在科學技術的局限,人類若想找到其他外星生命,那麼就如同大海撈針,那麼這些外星生命到底存在哪呢?
  • 好萊塢科幻電影裡的隱喻:外星人入侵與冷戰恐懼、原子能焦慮
    和非大公司出品的《地球上的最後一個女人》《狠心女人》等電影的成功,以及它們的飽和式排片策略,或許把科幻電影重新引回到了以聳人聽聞的故事和簡單特效制勝的狀態,但畢竟是因為他們對於新觀眾的重視和發行策略的創新,才避免了科幻電影類型在50 年代末期徹底從銀幕上消失。
  • 未來人類發現外星人的存在,該怎麼與它抗衡?我們勝算有多大?
    我們在觀看國外科幻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感覺他們大部分的故事情節是一樣的,就是外星人入侵地球,人類為了阻擋外星人的入侵,不斷研究生化武器和外星人進行抗衡,不斷和外星人大戰,最後外星人打不過地球人,隨之乘坐UFO飛走了。但如果我們真的發現了外星人,是否可以像電影當中那樣與它抗衡呢?
  • 高分科幻電影《穿越》,一部講述外星人和人類關係的電影
    高分科幻電影《穿越》,一部講述外星人和人類關係的電影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2018最新的科幻電影穿越,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不遠的未來,人類為了解決地球資源的危機,準備尋找下一顆適宜的星球,而有一天一個太空人突然在太空艙發現了一團高亮的物質
  • 《外星人:盟約》驚心動魄的科幻恐怖電影
    對我來說,普羅米修斯不是外星人,不是外星人,但它肯定不是幻影威脅或複製人的攻擊。我們現在知道普羅米修斯是至少四個特許經營前傳中的第一個,導致最初的異形時間線,2017年是外星人:盟約的轉折。由於這部電影看起來比其前任更接近,我渴望再次訪問雷德利斯科特充滿怪物的宇宙。
  • 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這麼多年我們的探索發現了什麼?
    我們通常看的文章描述都不是真實的,有些人說他目睹了UFO,認為這就是外星人的交通工具飛碟。另外中國古籍中都有記載關於UFO的,比如《漢書》中記載,漢昭帝元年,有流星大如月,眾星皆隨西行。還有晉朝、宋朝都有相關的記載。
  • 5部外星人電影,科幻外星迷福利來襲!
    外星人因它的神秘性,可以帶來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雖然大多科幻電影都愛描繪外星人入侵地球,但其中也不乏有描繪外星人與人類之間美好情感的。今天帶來的5部外星人電影,就是要你好看!1黑衣人(7.9)――科幻喜劇電影黑衣人VS外星人影片故事發生在未來時代,由於宇宙戰亂不斷,大批外星人紛紛到地球避難。黑衣人作為專門對付外星人的特殊警察,致力於阻止邪惡的外星人對地球採取的秘密入侵和破壞的計劃。
  • ...36年前的今天,史匹柏給我們帶來了一部另類的外星人電影
    科技日曆|36年前的今天,史匹柏給我們帶來了一部另類的外星人電影  黃琨 • 2019-06-11 20:08:38 來源:前瞻網 E7222G0
  • 科幻末日:外星人威脅
    許多個世紀以來,我們都一直在尋找、幻想著來自外太空的生命,但它們是否其實早已生活在我們身邊了呢?這些外星人以落難者,觀察者,或者沉睡者的形象出現,諸如美劇《入侵》(Invasion)、電影《於地球誕生》(Earthling),都帶有類似的切入點。從另一方面來說,你幾乎可以用這樣的套路去把神話科幻化:那些遠古的神明也許便是落難的外星人。
  • 外星人入侵地球該怎麼辦?這七部好萊塢科幻電影大片教你怎麼做
    今年歐美新片《降臨》是關於外星人來到地球的故事,海報上那些黑色的漂浮在地面上的東西就是他們的飛船。  其實關於「外星人來地球該如何處理」的問題,只要多看一些科幻電影就可以解決,因為電影中描述的外星人來到地球之後的解決方式可不止一個:1、《第三類接觸》  可以說是「外星人來地球」題材類電影的老祖宗了,裡面展現了史蒂文·史匹柏經典的跳躍性爆炸鏡頭和打鬥鏡頭,還有他更喜歡展現的家庭劇的氛圍。這部電影有點詭異,也很發人深省,在今天看來依然很棒!
  • 外星人或許早已存在於地球?UFO專家:數量已超過500萬!
    外星人或許早已存在於地球?UFO專家:數量已超過500萬!目前為止,在銀河系當中,唯一能夠確認存在生命跡象的星球只有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不過有關於外星人的探索,科學家們始終沒有放棄過,實際上不光是對於外太空,就連地球的內部,我們目前還沒有完全探索明白,早在很多年前科學家們對於太空是否存在外星人,就展開過熱烈的討論。
  • 外星種族就在我們身邊?這可能不是腦洞大開,或許是真實存在!
    外星種族就在我們身邊?這可能不是腦洞大開,或許是真實存在!時至今日我們並未找到任何確切的證據來證明外星人是存在的,可是在全球各地關於發現外星人的聲音卻是層出不窮,在今年美國的五角大樓公布了三段UFO的視頻,大多數UFO的狂熱追尋者,認為為美國承認了有外星人的存在,但是UFO是不明飛行物,這些不明飛行物是無法查詢到他們真實身份的,但是這些不明物體並不等同於是外星人,所以外星人是否存在,這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 2020年,我們終於踏入了科幻電影中的「未來」
    1959年,美國郵政局局長高興地提出:「未來我們用火箭送信。幾個小時內,信件就可以從紐約到達加利福利亞。」 短片《拉卡》甚至描繪,在並不遙遠的2020年,外星人統治了地球。他們不僅奴役地球人,還肆意破壞生態環境。電影《火星任務》所設想的外星人與人類的關係相對友好,外星人通過 DNA 信息確認了人類是他們的傳承,接納了主角一行。
  • 宇宙裡面是否存在著外星人呢?
    只不過通過多年的探究,這個方面的成果卻令人絕望,至少在太陽系傍邊,地球堪稱是孤單的存在,迄今為止沒有發現任何能夠回應人類溝通的星球。  那麼到底在更深處的世界裡面是否存在著外星人呢?這個機率仍是適當大的,雖然太陽系憑仗得天獨厚的優勢孕育出了地球這樣朝氣蓬勃的星球,可是世界之大,誰都不能打包票說其它的當地就不會存在類似的狀況。不過正因為咱們人類從未真實的離開過太陽系,對於外界的信息還處於一個適當的低獲知程度。比較合理的解說就是或許存在著外星文明的星球距離地球實在是太過於遙遠,導致兩邊都無法發現對方的存在。
  •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給了小成本科幻電影一條生路
    說到科幻電影,我們能想到什麼?外太空航行的宇宙飛船?還是來地球作戰的外星人。我們能想到《2001太空漫遊》還是說對於《異形》系列情有獨鍾。遠的不說,就說我們為之自豪的《流浪地球》就屬於這個領域的佼佼者。這部電影讓我們重新對於國產科幻電影有了期待。當然,這種期待並不全面。這也就是所謂的科幻片領域同常會分為軟科幻和硬科幻。
  • 不要再用地球生命的標準找外星人了 外星人或許已是機械形態
    據國外媒體報導,從模樣可愛、喜歡吃糖果的E.T外星人,到科幻電影《異形》中殘忍致命的外星生物,科幻電影和小說中描述了各種類型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