瘊子是尋常疣的俗名,民間被稱之為千日瘡。患者一般無自覺症狀,偶有壓痛,皮損為針尖至豌豆大,半圓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顯,觸之略硬,呈灰黃、汙褐或正常膚色,乳頭樣增殖,表面多呈花蕊、刺狀、米粒狀凸起,好發於手指、手背、甲緣及足部。目前常用雷射治療、冰凍等物理治療,但是治療時患者非常疼痛,易復發,易留疤。對此,推薦用鼠婦外敷治療效果顯著,現介紹如下。
推薦驗方:鮮活鼠婦,用時直接將蟲體和液體汁塗抹患處,用量根據疣大小、數目而定,一般每個患處每次用l-5枚鼠婦。
小的時候有這樣一種小動物非常有意思,今天給大家講解一種小動物,這種小動物非常有意思,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哪裡潮溼哪裡就有它的影子,這是在北方哦,南方的話我還真不知道有沒有,但我知道南方有很多小強,我說的這種小蟲子在我們那邊叫潮蟲,小小的,只要一用力就能弄死,而且還會脫皮,剛剛脫過皮的潮蟲是透明發白的顏色,老點的則是顏色發黑。
對於這中昆蟲在我們腦海裡一直是以一種小蟲子,很討厭的小蟲子的身份出現在我們腦海中,但事實上這種蟲子也是以中藥的身份出現在我國古代的名醫藥典中,這種小蟲子在書上有一個很有趣的名字,叫鼠婦,聽名字也是醉了;
不要小看這麼一種小蟲子,名字那也是非常多的,而且都有記載:伊威(《詩經》),蟠、鼠負(《爾雅》),負蟠、蛜蜮(《本經》),委黍(《說文》),負蠜(《廣雅》),蜲黍(《別錄》),鼠姑(陶弘景),鼠粘(《蜀本草》),鼠賴蟲、溼生蟲(《聖惠方》),地雞(《壽域神方》),地蝨(《綱目》),肥蛀蚋(《本草求原》),西瓜蟲、蒲鞋頭蟲(《蘇州本產藥材》),潮溼蟲(《中藥志》),地蝨婆(《四川中藥志》),豌豆蟲、瓢蟲、潮蟲子(《藥材學》),土孵(《泉州本草》),暗板蟲(《全展選編·外科》),鞋板蟲(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這個小小的潮蟲作為中藥的身份出現,功效也是非常多的,對於產婦泌尿、撮口臍風、風牙疼痛、利咽止痛,破瘀利水。用於慢性氣管炎,術後疼痛,牙痛,口腔炎,鵝口瘡,咽喉腫痛,小便不利,閉經等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在這裡也收集了一些這種小蟲子的藥方,希望對大家有用:
治瘧病:鼠婦、豆豉二七枚,合搗,令相和,未發時服二丸,欲發時服一丸。()
治經閉:鼠婦一錢,赤芍四錢,桃仁三錢,紅花三錢,丹參五錢。水煎服。()
治小兒撮口及發噤:鼠賴蟲,絞取汁,與兒少許服之。()
治產後小便不利:鼠婦七枚。熬為屑,作一服,酒調下。()
治小便不利:鼠婦一錢五分,車前子四錢,澤瀉三錢,燈心一錢。水煎服。()
治血淋:鼠婦九個。焙乾研細末,一次服下,日二次。()
治子宮功能性出血:鼠婦焙黃研末,每服二錢,童便送下。(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治牙齒被蟲蝕,有蛀孔疼痛:溼生蟲一枚。綿裹於蛀疼處咬之。()
治風牙疼痛:溼生蟲、巴豆仁、胡椒各一枚。研勻,飯丸綠豆大,綿裹一丸咬之,良久涎出吐去。()
止痛鎮靜,治手術後疼痛:鼠婦蟲洗淨,溫水殺死,乾燥,研細,過篩,加入澱粉和糖,使成10%散劑,分裝膠囊,每粒含鼠婦0.1克。每次服二至四粒。()
治鵝口白瘡:地雞研水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