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 12月1日22時57分,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從距離月面15公裡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牛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相對月球縱向速度從約1.7公裡/秒降為零。
期間,探測器進行快速姿態調整,逐漸接近月表;此後進行障礙自動檢測,選定著陸點後,開始避障下降和緩速垂直下降,平穩著陸在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著陸過程中,著陸器配置的降落相機拍攝了著陸區域影像圖。
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進行了太陽翼和定向天線展開等狀態檢查與設置工作,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採集月球樣品。
如何自主著陸?
600公裡外「全自主跳傘」
在距月面1.5公裡時,嫦娥五號利用光學成像敏感器進行粗避障,剔除大型障礙物;距月面僅百米時,嫦娥五號上的備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進行精確避障,精準識別選好落點。
一邊下降一邊避障,待嫦娥五號飛到選定著陸點後,一個側身開始垂直下降,並在距離月面較近時關閉發動機、自由落體……
著陸腿緩衝著陸!至此,嫦娥五號完美落月!
主動減速、快速調整、迅速接近、精準選點、穩步著陸……整個落月過程,一系列複雜精細的動作都由嫦娥五號自主完成,猶如一位在月球凌空漫步的嫋嫋仙子,婀娜多姿。
「可以說,落月的過程就是邊飛行邊找尋落點,在15分鐘內,完成約600公裡外的全程自主跳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說。
為了實現「選址正確,落得準確」,嫦娥五號採用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已經在嫦娥三號和四號上應用的 「粗精接力避障」的方式,即在502所研製的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的指揮下,將「粗避障」與「精避障」相結合,讓嫦娥五號穩穩地降落。
如何避免衝擊?
著陸器「大腿」顯身手
落月的關鍵在於「平穩」二字。嫦娥五號落月時,撞擊月面會形成較大的衝擊,必須設計相應的著陸緩衝系統,吸收著陸的衝擊,保證探測器不翻倒、不陷落,這是落月的技術難題之一。而著陸緩衝機構,通俗地說就是嫦娥五號的「腿」。
這四條緩衝、支撐一體化的「腿」可不一般,它們是嫦娥五號機構分系統團隊精心設計、巧手研製,更擁有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的完美基因。
據介紹,著陸緩衝機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 「偏置收攏、自我壓緊」式方案,保證了收攏簡單、展開可靠,解決了著陸緩衝、著陸穩定性等多方面的問題。
與嫦娥三號的著陸緩衝設計方案相比,由於任務難度增加,嫦娥五號任務的著陸緩衝能力要求提高了30%,但機構重量指標卻減少了5%,這為研製團隊帶來了不小的難題。
面臨減重的難關,研製團隊反覆迭代,每次修改完設計,討論時一旦發現新的減重突破口,又毫不猶豫地再次推翻設計、繼續修改,最終達到了設計指標,確保了嫦娥五號穩定可靠地完成與月球的親密「擁抱」。
怎樣挖取土樣?
從月表2米深度鑽取
「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目標任務是: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開展月球樣品地面分析研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青表示,嫦娥五號任務飛行過程分為發射入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11個階段,總飛行時間約23天。
「嫦娥五號探測器設計了兩種採樣方式,分別是鑽取採樣和表取採樣。 」李青介紹道,鑽取採樣是用一個約2米(長)的鑽杆鑽入月表內部,採集2米深度、約0.5千克的樣品。表取採樣是用機械臂進行多點採樣,採樣區域包括平地,撞擊坑、凸起、小石塊都可以作為採樣樣品。
「這些樣品的分布不同,具有不同地質特點,也有不同演化歷史,可以大幅提高科研價值。鑽取採樣和表取採樣後分別進行封裝,再對樣品容器進行密封,以保證樣本在返回過程中不受到外界環境的汙染。」李青說。
落點如何選擇?
仍屬月球探測「處女地」
此次嫦娥五號的月球著陸區域名叫 「風暴洋」,周圍有1300米高的火山群,環境之險峻名副其實,讓嫦娥五號此行更加充滿探險的意味。隨著嫦娥五號的造訪,月球風暴洋舉世聞名。
科學家們認為,著陸在此是十分明智的選擇。從地球上看起來,這裡更像是廣闊、黑暗的熔巖平原。
過去,這裡還從未有過任何人類探測器到訪過的足跡。
為何選擇在這裡?雖然這裡和嫦娥三號在月球虹灣著陸點的緯度基本相當,但根據目前研究成果,這塊區域形成的地質年代較短,約37億年。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專家表示,此次嫦娥五號有望獲取最年輕的月球返回樣品,在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研究等方面取得原創性的科學成果。
由於涉及採樣後上升器的月面起飛,嫦娥五號落月的過程也是為後續上升器月面起飛選擇「發射場」的過程。專家介紹,相較於嫦娥三號、四號,嫦娥五號需要著陸區域內無太高的凸起、無太深的凹坑,並且坡度要符合任務要求,這對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版文圖據新華社、央視等綜合整理
來源: 青島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