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與蜥蜴是近親,但為什麼蜥蜴有四肢,蛇卻沒有腿?一個有9000萬年歷史的已滅絕原始蛇類的頭骨標本,也許幫科研人員揭開了蛇「失足」的演化秘密。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易鴻宇博士後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部主任馬克?諾雷爾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說,從這塊出土於阿根廷的原始蛇類頭骨化石的內耳特徵可以判斷,蛇在演化中「丟失」了四肢,這是它們的祖先為適應穴居生活而發生的形態變化。
蛇為什麼會失去四肢,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當前主流理論認為,蛇的祖先是穴居動物,沒有腿是為了適應洞穴環境,便於在狹長的洞穴內移動和搜捕獵物,這一特徵與蚯蚓有些類似。但也有科研人員堅持海生起源說,認為蛇在適應遊泳的過程中,其四肢高度退化。而蛇的進化「同路人」蜥蜴更樂於在地表或水陸兩棲生活,因而一直擁有四肢。
易鴻宇和諾雷爾以蛇類的內耳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這是因為蛇類的內耳有一個橢圓形的前庭,而穴居蛇類的這一前庭特別發達,膨大成球狀。海蛇的前庭則明顯縮小,沒有出現圓球形的膨大。
這兩名研究者用X光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分析了40多種現在的蛇和蜥蜴的內耳形態,並與從阿根廷出土的一種原始蛇類――恐蛇的頭骨標本進行比較。
分析顯示這種原始蛇類的內耳也有一個明顯的球形膨大,這說明這個化石物種適應穴居生活。由於這種原始蛇類是現生蛇類的近親,在蛇的演化史中與現生蛇類親緣關係最近,這說明現生的蛇類是從穴居祖先演化而來。
據介紹,這種恐蛇生活在恐龍時代的白堊紀,完全失去四肢,比它更原始的蛇類中有的還有完整的四肢或是一對後腿。此外,這種蛇長達2米,而現生的穴居蛇最多能長到1.6米長,因此這種恐蛇實際上是現在已知體型最大的穴居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