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皮魚化石年代已有4億年 3D列印揭秘史前古魚

2020-12-04 環球網

研究人員展示盾皮魚化石

盾皮魚化石年代已有4億年 自發現時起30多年一直沒人敢動

中國學者3D列印揭秘「史前古魚」

「想不到3D列印還能這麼玩。」近日,以兩名中國研究者領銜的中澳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用3D列印技術對一件來自澳大利亞4億年前的盾皮魚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負責此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原有的化石非常脆弱,最薄的位置不到0.1毫米,通過3D列印技術,研究者可以直觀地了解這類原始魚類的骨骼形態、神經血管走向、關節運動能力等信息。她介紹,盾皮魚極可能是人類在生物演化進程中的「始祖」,破解盾皮魚的更多細節可以幫我們揭開人類和人類身體構造的起源之謎。

4億年前化石「薄如紙」

30年來無人敢問津

過去一年時間裡,盧靜一直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在一塊只有桌球大小的化石。作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副研究員,盧靜長期從事早期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工作,也和無數的化石打過交道,但眼前的這塊距今已有約4億年歷史的化石仍然顯得無比特殊。

「這是一塊盾皮魚頭部化石,它很小,整條魚也就是我們涮火鍋時常吃的黃辣丁的大小,但與一般化石相比,這塊化石保存非常完好,在專業術語上叫做特異埋藏。4億年過去了,魚頭各塊骨骼還基本保持在活著時候的位置上。仔細觀察,我們甚至還能看到這條魚腦袋裡的血管和神經通過的管子,這些細微結構是對稱分布的,沒有變形。」盧靜說。

一天天的研究,讓盧靜對早期魚類化石的結構如數家珍,但她坦言,至今她連摸都沒摸過這塊化石一下。「這塊化石30年前發現於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附近,如今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所有,只有該大學的加文·楊博士有觸碰這塊化石標本的『資格』。」盧靜介紹,之所以這樣並非因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小氣」,而是因為這塊化石太寶貴,又太脆弱了,「這塊化石最薄的位置只有不到0.1毫米,還沒有一張紙厚,儘管發現30多年了,卻一直沒人敢『動』這件標本。」

但從去年開始,他們使用了3D列印技術,讓這塊化石「活了」過來,變得可以時時刻刻觸摸、擺弄、研究。

盧靜說,她和另一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生胡雨致一道,利用顯微CT技術對這塊化石做了詳盡的掃描。「雖然只是魚的頭部骨骼化石,但其實裡面又可以細分成十幾個部分,每部分都可能包括一塊到幾塊不同的結構,經過高精度CT掃描後會虛擬生成連續的數千張切片。」

此後,盧靜對著這些切片,開始一步步「炮製」3D模型。

盾皮魚或為「人類始祖」

3D列印可分析血管結構

盧靜說,過去研究魚化石要整天坐在顯微鏡前,現在不僅要使用顯微鏡,還要坐在電腦前,每天至少花10個小時以上一張張「修理」掃描的切片,對化石結構進行重建。這個過程並不輕鬆,因為一件標本掃描後往往有上千張切片,而化石內部結構之間的界限往往並不清楚,更是需要反覆觀察不同方向的切片來確定界限。這是一個富有挑戰性又無比繁瑣的工作。「有時候,化石內的兩塊骨頭像兩塊毯子一樣,有一些部分重疊在了一起,幾億年的時間讓這兩部分之間的縫隙變得微乎其微,必須要反覆不斷對照切片,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有一次,我花了一天的時間,就為了弄清腦腔裡的一條血管是怎麼走的。」

最終,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盧靜和同事完成了這條4億年前的盾皮魚的初步頭部3D模型。「當時3D列印技術也是很火熱的,我們就嘗試利用3D列印將我們的模型放大6倍列印出來,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盧靜稱,這是世界首次公開發表的用3D列印技術來進行的古代魚類研究。

利用3D列印出來的化石模型,盧靜可以像拼積木一樣,將這條4億年前的魚頭骨的各個部分進行分解、拼裝,甚至對這條魚進行虛擬的「解剖」,從而弄清楚骨骼之間的結構乃至血管、神經的排列模式。「比如通常我們只能猜測魚的上下頜能夠張開多大角度,現在有了這個化石的3D列印模型,我們可以直接驗證關節的活動範圍,模擬這條魚的上下頜動作,也就能更加直觀地獲取這條4億年前的魚的更多信息。」

更重要的是,這些信息有可能揭示人類自己,還有人類的身體構造是怎麼演變來的。生命科學已經證明,人類來自古代的猿,古猿又由更古老的祖先演化而來,人類的「家系」可以一步步上溯到古代水中的魚類。盧靜介紹,從鯊魚、鯉魚、青蛙、麻雀、貓、狗到人類,我們熟悉的大多數動物都長著脊椎和下巴,在演化上同屬一類。近年來的一系列研究表明,這個大類,學術名稱叫「有頜脊椎動物」,都是在4億多年前由盾皮魚類中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所以,人類某個階段的祖先模樣曾經就和這塊3D列印出來的化石盾皮魚差不多,而人類的嘴巴也是由盾皮魚類的上下頜演化而來。「解剖」這條魚,其實是我們人類遙遠祖先的考古現場,而研究它的上下頜結構,也就是在解答人類為什麼會長出用來吃飯、呼吸、講話的嘴巴。

相關技術已與國內分享

盼未來進入博物館

盧靜表示,目前她還在繼續對這塊化石做進一步的研究,「軟骨一般很難成為化石,而這塊化石內部的軟骨結構也非常完美地保存了下來,這為我們提供了更多關於盾皮魚的演化信息。我們還將進一步對它們的腦腔進行深入研究,在計算機中重建腦顱及相關神經、血管模型,並製作出更加準確的化石模型來深入『解剖』。」

同時,對其他盾皮魚化石的3D列印計劃已經啟動,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模型可供科學家進行直觀的研究。盧靜說,此前有一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搞開放日活動,邀請了很多當地的小學生來學校參觀最新的科研成果,當孩子們看到這個3D列印出來的可以拆卸拼裝的盾皮魚化石模型時都非常驚訝。他們驚喜的眼光給了盧靜很深的觸動。

她表示,目前她已經就如何將3D列印技術應用在古生物研究上和國內的專業人士做了分享。未來,她還希望能夠將這個技術帶到中國的博物館中,讓公眾都能夠直觀感覺到古生物真實的樣子,「想一想,孩子們也都可以親自去觸摸、拼裝、翻來覆去擺弄這些以前放在玻璃櫃裡、只能遠觀的化石,這會帶來全新的認知感受,更好激發大家對遠古生命和古生物學科的興趣。」

文/本報記者 屈暢 線索提供/朱女士

相關焦點

  • 盾皮魚化石年代已有4億年 3D列印揭秘「史前古魚」
    盾皮魚化石年代已有4億年 自發現時起30多年一直沒人敢動   中國學者3D列印揭秘「史前古魚」   「想不到3D列印還能這麼玩。」近日,以兩名中國研究者領銜的中澳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用3D列印技術對一件來自澳大利亞4億年前的盾皮魚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負責此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原有的化石非常脆弱,最薄的位置不到0.1毫米,通過3D列印技術,研究者可以直觀地了解這類原始魚類的骨骼形態、神經血管走向、關節運動能力等信息。
  • 3D列印揭秘史前古魚
    盧靜是研究化石魚類腦顱結構的專家,她研究的化石標本大多都很小且非常脆弱,研究時即便經過了加固,操作也得極為小心。可很多重要的結構深藏在化石內部,需要認真研究、觀察。保護標本還是深入研究標本,一度困擾著盧靜。  正因有此顧慮,盧靜等人最近研究的一件來自澳大利亞的罕見的精美魚類化石曾經足足塵封了30年。這就是發現於澳大利亞早泥盆世的盾皮魚類巴坎魚科新化石材料。
  • 人類的祖先是遠古盾皮魚嗎?探索從魚到人的演化取得重大進展!
    中澳科學家通過對一種生活在4億年前叫做「盾皮魚」的魚類化石研究發現,這種遠古魚類有著和人類一樣的頜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家通力合作,用全新的研究方法,在探索從魚到人的演化問題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 原始有頜魚:盾皮魚
    多數為中小型,少數種類體長可達4公尺(13呎)。其起源尚不清楚。最早的盾皮魚化石見於淡水沉積物內。盾皮魚多為海棲,少數生活於淡水。營底棲生活,不善遊泳,在進化過程中,許多種類變得高度適應水底生活。曾從反弓目的化石中看到肺和鰓並存,這大概是對當時缺氧淡水生活的適應。可能以水底雜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從化石中發現Brachythoraci亞目的胃內有魚。證明它是捕食性的。
  • 雲南發現4.23億年前古魚 長相怪異為人類遠祖
    本報訊 (記者許琦敏)一條4.23億年前的古魚,讓人臉上最重要的骨骼———頜骨,第一次擁有了完整的演化路線圖。今天凌晨,美國 《科學》雜誌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的這一發現,並配發評論稱,這一關鍵突破「掃除了我們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10月21日,他們在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一種4.23億年前的志留紀盾皮魚——  多少年來,古生物學家試圖弄清楚這些類群之間的演化關係,進而理清人類遠祖的譜系。我們是如何從那些早已作古的、奇形怪狀的魚形祖先演化來的呢?以往的早期魚類化石多發現於泥盆紀地層中,那時各大類群早已分化,缺少處於中間狀態的過渡化石;而向魚類時代之前,更遙遠的志留紀追溯,脊椎動物的演化歷史已經湮滅不清。
  • 盾皮魚,頭戴盔甲的一種特殊的魚!
    盾皮魚是一種已完全絕滅魚類,是魚類中內容比較龐雜的一大類群。生活在距今3.8億年前的晚志留紀至泥盆紀,生活了大概有7000萬年之久,在泥盆紀的時候數量之大,可能是我等想像不到的。而且這種魚最為出眾的地方就在於它頭部的骨甲,堅硬如同盔甲,成為它的一種特色之處。
  • 揭秘史前最危險的十大巨獸 霸王龍竟然才第五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揭秘史前最危險的十大巨獸 霸王龍竟然才第五 說到巨獸,大家或許以為現當代不存在,就很多都是虛幻的,都是為了製作博眼球,但經過科學家,考古學家的探索發現,很多的巨獸都是確實存在過的,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帶來的就是史前十大巨獸的排行,可不只是你們聽說   原標題
  • 中國科學家發現4.23億年前長吻麒麟魚:揭秘人類頜骨起源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了一種4.23億年前的魚類化石——長吻麒麟魚,將人類的頜骨起源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原頜盾皮魚類中。相關論文刊登在2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翼、鰭與面孔如何發育演化」是《科學》雜誌2005年公布的125個最具挑戰的科學問題之一。
  • 探秘古魚、追尋恐龍,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見證38億年生命歷史
    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張平介紹,本系列將中國獨有的史前動物按照從魚到人的演化順序編排、梳理,帶領小讀者見證38億年的生命歷史,幫助孩子構建涵蓋生物、地理、歷史的全面知識體系。這套繪本依託收藏國內寶貴化石的中國古動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流專家,從中國獨有的古魚、海生爬行動物、恐龍、古鳥、史前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入手,在每個類別中精心挑選了15~18 種最有代表性的動物,以館長與5 名性格各異的小夥伴(其中還有一隻闖禍精小貓)的冒險經歷為線索,將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故事娓娓道來,同時介紹生命演化中跨世紀的大事件,為青少年讀者展示一個又一個波瀾壯闊的生命故事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他們描述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為探索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實證。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
  • 史前海洋生物的夢魘,體長6米、沒牙齒,但一口可將鯊魚咬成兩截
    史前「恐怖的魚」,體長可達6米,體重為1.5噸!鄧氏魚(Dunkleosteus),最開始被命名為恐魚,意為「恐怖的魚」,屬於盾皮魚綱節甲魚目恐魚科鄧氏魚屬,生存在距今3.8至3.6億年前的淺海。盾皮魚是最早的有頜類,頭、頸部有骨甲保護,身體其餘地方是一層厚厚的盾皮。
  • 科學家使用高精度三維列印技術探索4億年前脊椎動物頜部演化
    科學家使用高精度三維列印技術探索4億年前脊椎動物頜部演化   頜的出現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幾次飛躍之一,最早的有頜脊椎動物是身披大塊膜質骨片的盾皮魚類。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所有其他有頜脊椎動物類群均由盾皮魚類的一個早期支系演化而來。因此,盾皮魚下屬各支系的演化關係,以及盾皮魚類哪些身體特徵代表有頜類的原始形態,哪些是其自身特化等等問題,就直接關係到包括人類在內的現代有頜脊椎動物身體構造的起源,因而得到學界的重視。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最大程度「榨取」化石中保存的解剖學信息。
  • 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我國幾代科學工作者先後於曲靖的魚化石眾多發現,將曲靖從中國西南的「化石天堂」變成全球獨一無二的「古魚王國」,特別是幾項「世界級」的重大發現,填補了證據鏈上的長期空白,無疑是這條項鍊上的幾顆璀璨明珠。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 科學家發現4.2億年前新種魚化石 鱗片似鎧甲
    新華社昆明3月10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在雲南曲靖市發現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化石,證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 內蒙古發現1.65億年前最大型史前蜘蛛化石(圖)
    迄今最大:這個1.65億年前的大金蛛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境內。  北京時間4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近日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發現了迄今最大型的史前蜘蛛化石。據古生物學家介紹,這一史前蜘蛛化石保存極為完好,蜘蛛大約生活於1.6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當時正是恐龍主宰地球的年代。目前,專家已經識別出這隻蜘蛛的確切屬類,甚至還可以辨別出這是一隻成年雌性蜘蛛。
  • 化石獵人養成記:觸摸盾皮魚
    所謂道雖學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在獲取了理論知識之後,只有通過實踐,親自獲取一枚化石,才能真正成為化石獵人中的一員。據郭老師傳授,我們所在的礦坑主要有兩層,下面的黑色地層,我們可在其中找到圓形的沉積結核和天然的黃鐵礦結晶。
  • 它從遠古來:「麒麟魚」揭秘人類頜骨來源之謎—新聞—科學網
    10月21日,《科學》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阿爾伯格聯合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科學家在一條4.23億年前的小魚身上,發現了新的秘密。這一最新成果,為描繪面孔如何發育演化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古魚「王國」重見天日 大約4.19至3.59億年前的泥盆紀被稱為「魚類時代」。
  • 10個史前的恐龍化石發現,震驚了無數科學家,揭秘了數億年前的真相!
    恐龍也許是統治這個星球超過1.6億年的最神奇的生物之一。這些兇猛的「 蜥蜴 」 從蜂鳥的大小到大型卡車和建築物的大小不等,曾經為統治地位而戰,但由於原因仍然未知而滅絕。 恐龍已經滅絕,但是由於它們的化石,有關恐龍的信息仍然很多。化石不易分解。因此,它們是有關史前星球生活的良好證據。
  • 人類的「魚祖先」起源於曲靖?距今已有4億年
    瀟湘脊椎動物群生態復原圖(Brian Choo繪)認定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起源地在曲靖,源自2007年瀟湘脊椎動物群的驚人發現。瀟湘脊椎動物群是一批生活在志留紀(約4.2億年前)的遠古魚類,它們是「從魚到人」演化過程中更古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