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表明,電子產品屏幕發出的藍光會影響用戶眼部健康,特別是造成兒童和青少年近視問題。近來,市面上湧現出一批號稱防藍光的手機膜,與此同時,不少手機都設置了「護眼模式」。防藍光貼膜真的可以防藍光嗎?護眼模式是否真的「護眼」?
今年4月至9月,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聯合韶關市消費者委員會、中山市消費者委員會,依託第三方檢測機構——萊茵技術監督服務(廣東)有限公司開展了手機、平板電腦屏幕對眼睛影響及防藍光貼膜效果比較試驗。綜合本次比較試驗,可見護眼模式的開啟對樣品屏幕的有害藍光輻射確能起到抑制作用,而大部分標稱具有防藍光功能的貼膜能起到一定的抑制屏幕有害藍光輻射的作用,但所謂防藍光貼膜並未真正具有「防藍光」所傳達出的隔絕大部分有害藍光輻射的作用。
手機、平板電腦的護眼模式真的護眼嗎?
據悉,本次試驗樣品共計51批次,涉及品牌34個(包括蘋果、華為、OPPO、VIVO、小米、三星魅族等),其中手機購樣價格從799元到6050元不等,平板電腦購樣價格從679元到2788元不等,防藍光屏幕貼膜購樣價格從17.8元到358元不等。
試驗結果顯示,護眼模式(低藍光模式)開啟後可以起到降低手機和平板電腦屏幕藍光輻射比、提升屏幕藍光峰值比、降低屏幕亮度和降低屏幕色溫(使屏幕變黃)的作用,使藍光波段總能量和藍光波段峰值能量均得到抑制,從而降低屏幕有害藍光輻射對眼部健康的損害。所以護眼模式確有降低屏幕有害藍光的作用。
貼膜能有效防藍光嗎? 與護眼模式相比哪個效果更優?
試驗結果顯示,大部分品牌的手機防藍光貼膜有降低手機屏幕藍光輻射比的作用,但總體來說效果並不是太明顯,部分手機貼膜則基本沒有抑制藍光輻射的效果。
同時,同一樣品由低藍光模式開啟引起的屏幕藍光輻射比的降低值與由貼膜引起的屏幕藍光輻射比的降低值對比後,發現由低藍光模式開啟引起的屏幕藍光輻射比的降低百分比約為40%,而由貼膜引起的屏幕藍光輻射比的降低百分比僅為15%-20%,所以,防藍光貼膜對有害藍光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作用較為有限,不如護眼模式效果顯著。
屏幕亮度越低對眼睛越好嗎?
比較試驗顯示,電子產品的護眼模式(低藍光模式)開啟後可以起到降低屏幕亮度作用。但是,雖然同款電子產品的屏幕亮度越低則藍光輻射也越小,但屏幕亮度不一定就是越低越好,屏幕亮度過低時可能會導致頻閃頻率過低,同樣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另外,使用者所處的環境光照度也需與屏幕亮度匹配,長期在環境光照度明顯高於或低於屏幕亮度的條件下使用電子產品,都會很「傷眼」。環境光照度明顯低於屏幕照明度時觀看屏幕還容易導致眩光。
屏幕色溫偏藍好還是偏黃好?
比較試驗發現,護眼模式(低藍光模式)開啟後可以起到降低屏幕色溫(使屏幕變黃)的作用。低色溫光源的特徵是能量分布中紅光輻射相對較多,通常稱為「暖光」;色溫提高後,能量分布中藍光輻射的比例增加,稱為「冷光」。
所以很多消費者可能會認為屏幕色溫越低,藍光輻射也越小,對眼睛越好。但實際上屏幕色溫並不是越低越好,屏幕色溫與用戶眼睛色覺習慣差異過大時會對視網膜產生刺激,色覺搭配失調或異常都會引起眼睛的不適,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容易導致視疲勞和近視。所以,屏幕色溫的高低應以眼睛感到舒適為宜。
省消委會:做到「四要」降低藍光危害
省消委會結合此次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意見:建議企業不斷完善產品功能、增強責任意識,杜絕虛假和誇大的廣告宣傳;建議相關單位加強研究,完善目前國內外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屏幕對人眼健康危害評價標準。
特別提醒消費者使用電子產品時,一要儘量選擇有護眼模式的產品;二要注意打開低藍光模式;三要正確看待防藍光貼膜功效;四要養成並保持健康用眼習慣。此外,家長要特別注意對青少年選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進行正確引導。
新快報記者王彤 通訊員粵消宣
綜合廣東消委會
編輯:趙靜明
點擊播放 GIF 0.2M
點擊播放 GIF 0.2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