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明新技術:通過皮膚「吃藥」

2020-08-27 思音之小沙

8月6日,據外媒報導,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技術,該技術可以通過皮膚來「吃藥」

研究人員發現,當皮膚被兩塊磁鐵夾住時,只需要幾分鐘就會使皮膚出現一些「洞」。這些洞的大小約為3平方微米,雖然這聽起來很小,但是足以讓某些藥物通過這些「洞」在體內擴散

為了驗證其有效性,研究人員使用老鼠模型做了一個試驗,分為使用磁鐵、不使用磁鐵和打針的三組。結果發現,使用磁鐵的老鼠相比不使用磁鐵的老鼠藥物擴散更快,與打針的老鼠相比藥物擴散基本相同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使用磁鐵出現的「洞」一天就會消失,並且該新技術可應用不同類型的藥物,從小分子藥物到蛋白質的藥物或納米顆粒,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穿過皮膚

科學家認為該技術有著廣泛的潛在應用,因為目前很多藥物需要通過注射才能進入體內,但是注射的過程往往讓人十分恐懼。此外,對於需要頻繁注射的患者來說,例如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此外,為了驗證通過該方法進入體內藥物的有效性,研究人員使用胰島素進行了試驗,結果發現,通過該方法藥物進入老鼠體內後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降低了80%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用夾子就能給皮膚「吃藥」,以後不用頻繁打針了?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日前,來自新加坡的一支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技術,可以通過皮膚來「吃藥」。而他們的技術看起來無比簡單——用兩塊磁鐵做成的夾子就可以了。 ▲研究人員們展示這一技術的原型(圖片來源:NTU Singapore) 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被夾子不小心夾住的慘痛回憶,但科學家們把它變成了一種嶄新的藥物遞送技術。他們發現,當皮膚被兩塊磁鐵夾住的時候,只要短短幾分鐘,就會發生形變。原本看似「鐵板一塊」的皮膚,也會出現字面意義上的「漏洞」。
  • 科學家發明新型生物印表機 能在傷口上「列印」新皮膚
    科學家發明新型生物印表機 能在傷口上「列印」新皮膚  Winnie Lee • 2019-03-04 14:41:03
  • 科學家發現用夾子就能給皮膚「吃藥」,以後不用頻繁打針了?
    ,可以通過皮膚來「吃藥」。▲研究人員們展示這一技術的原型(圖片來源:NTU Singapore)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被夾子不小心夾住的慘痛回憶,但科學家們把它變成了一種嶄新的藥物遞送技術。他們發現,當皮膚被兩塊磁鐵夾住的時候,只要短短幾分鐘,就會發生形變。原本看似「鐵板一塊」的皮膚,也會出現字面意義上的「漏洞」。
  • 科學家受水母啟發發明人造皮膚 可讓機器人知疼痛
    網易科技訊 11月4日消息,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從一種水母獲得靈感,研發出一種人造皮膚根據研究團隊稱,這種皮膚能夠模擬生物皮膚的壓力感應功能。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提出,人造皮膚通常建立在壓力感應的單一反應模式上。這意味著人造皮膚雖然擅長於感知壓力,但是超過一定的壓力極限時就會出現問題。它們就像是記錄壓力的開關,但是無法真正感覺自己受到多大的壓力。人造皮膚很容易受到破壞,因為超過某一壓力限制時就會缺乏靈敏度。華中科技大學研發的這種生物皮膚不僅能夠探測到觸摸的壓力,而且事實上能夠藉助疼痛感受器感覺到壓力的增加和減少。
  • ​皮膚移植者的福音!​科學家發明了新型人造皮膚,可感知疼痛
    但是,目前隨著澳洲科學家的技術突破,人造皮膚有望代替人體皮膚。而最近,澳大利亞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
  • 科學家發明半導體腐蝕新技術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化學腐蝕新技術該技術使高端光電裝置的製備變得更容易。相關研究論文於11月3日在線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通常用兩種方法來進行半導體腐蝕:溼法腐蝕和幹法腐蝕。在光電應用方面,III-V族半導體GaAs是比矽性能更好的半導體材料。大的寬高比結構對高端光電裝置應用至關重要,但是GaAs難以用傳統幹法腐蝕來得到大的寬高比結構。
  •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們都知道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是通過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或間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所以,一直以來,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陰雨天它會變得很無能。
  • 俄羅斯科學家發明幫助盲人利用皮膚「復明」的方法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康德波羅的海聯邦大學新聞處消息,該校研究人員打算發明一種設備,它使用所謂的感官視覺,幫助盲人通過皮膚觸覺「復明」。該大學所設想的設備的工作原理是:戴在盲人頭上的3D攝像機掃描周圍圖像,然後通過一臺小型計算機建立攝像機視野範圍內的物體距離圖。
  • 騰訊科學WE大會第八年:腦機接口、器官復刻、電子皮膚等技術迎來新...
    腦機接口技術是近年來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一項新科技,所謂腦機接口就是讓大腦與外部設備相連,實現大腦與設備的信息交換。科技狂人馬斯克的「代言」無疑讓腦機接口技術被更多的普通人關注到。 馬斯克在發布會上表示,腦機接口技術將會在5年內讓人們不必使用語言,直接通過大腦交流,實現真正傳說中的心靈感應。
  • 不想吃藥?光子嫩膚也能治療痤瘡,看看皮膚科醫生怎麼說
    比如年齡小擔心副作用大不想吃藥、胃不舒服不能吃藥、肝腎功能異常不能口服藥物治療等等。 有些人更是堅持,最好連外用藥都不要用。 因為治療痤瘡的藥物,多少都有些刺激,很多痤瘡患者由於皮膚出油較多、長期使用去油的洗面奶,皮膚往往處於敏感的狀態。
  • 騰訊科學WE大會第八年:腦機接口、器官復刻、電子皮膚等技術迎來新突破
    「我不贊同馬斯克的觀點」今年8月,馬斯克召開Neuralink(神經鏈)發布會,通過直播的方式展示腦機接口新設備:一枚硬幣大小的可以植入大腦的晶片N1和一臺手術機器人V2。並且展示了被植入腦機接口設備的小豬。腦機接口技術是近年來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一項新科技,所謂腦機接口就是讓大腦與外部設備相連,實現大腦與設備的信息交換。
  • 韓春雨:「一鳴驚人」的中國科學家發明世界一流新技術
    近年國際上因為基因修飾技術而激烈爭議誰應該得諾獎,而來自河北科技大學、名不見經傳的副教授韓春雨的工作打開了新局面——不是說他會得諾獎,而是有可能他發明的基因修飾新技術會替代現有技術而成為最實用的,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具有帶來技術和產業變化的潛能。
  • 捷克科學家發明利用特殊酶分解芥子氣毒劑新方法
    中新網8月30日電 捷克科學家發明出一種利用特殊的酶分解處理危險的芥子氣毒劑的新方法。捷克馬薩裡克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的科學家昨天宣布,這種新方法不會造成其它任何危害。  這種新方法已在捷克登記專利,馬薩裡克大學還考慮在其它國家尋求專利保護,希望取得商業贏利。   第一批用作應用性試驗的新解毒劑將在今年年底生產出來,參加北約的一次與其它處置方法進行比較的試驗。   馬薩裡克大學的科學家丹博爾斯基說,捷克的新方法比現在所用的燃燒和使用化學物的方法更有益於保護氣候。據稱美國方面已經對新方法表示感興趣。
  • 科學家發明仿生蘑菇電燈 3D列印細菌通過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科學家發明仿生蘑菇電燈 3D列印細菌通過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來源:環球網 • 2018-11-08 17:36:36
  • 中國生物學家韓春雨「一鳴驚人」 發明世界一流新技術
    5月8日,《知識分子》發文《韓春雨:「一鳴驚人」的中國科學家發明世界一流新技術》,介紹了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團隊發表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學術貢獻和意義後,引發巨大反響。 文章稱,最近幾天,中國生物學界沸騰了。其中有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有年輕研究員、活躍的研究生,大家議論紛紛。
  • 你的皮膚下面發生了什麼?T射線技術揭示皮膚結構
    · 可能是表徵皮膚溼疹和牛皮癬狀況的有用工具· 有潛力協助皮膚癌手術· 新方法使科學家能夠發現有關我們皮膚特徵的更多信息一種稱為T射線(太赫茲)的輻射技術來分析皮膚結構的新方法華威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CUHK)的科學家表明,使用涉及分析從多個不同角度發射的T射線的方法,他們可以對皮膚和皮膚區域的結構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它比目前的方法所允許的水分多得多。他們的方法在《先進光子學研究》中已有報導,可以為科學家和臨床醫生提供一種表徵個人皮膚特性,協助管理和治療皮膚狀況的新工具。
  • 中國發明出無線遙感電子皮膚,它可幫助殘疾人擁有真實感覺的義肢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屬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專家詹陽研究小組與中國電子科技大學薛欣宇、張巖一起發明了一種依據摩擦生電效應的柔性電子皮膚。其技術可實現無電池、自驅動電刺激和可引起自身神經回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noEnergy上,這是一種用於活體腦突觸神經元產生自我操控性技術,電子皮膚可無線刺激腦神經系統。這是一項在柔性材料領域開創性的技術,應用前景非常廣闊。神經元突觸可塑性是大腦學習記憶的主要神經機制之一,經常思考和鍛鍊大腦,可增加神經細胞元的突觸,突觸強度越大則記憶的時效性就會更長。傳統的電刺激技術檢測突觸可塑性需要接通外部電源,離不開有線控制系統。
  • 發明先進氣體處理技術 澳大利亞華裔科學家李剛獲工程院榮譽獎
    (資料圖)【澳洲網高嘉文8月17日編譯報導】澳洲華裔科學家李剛(Gang Li, 音譯)博士近日獲得2020年澳洲工程院的大衛和瓦萊麗·所羅門獎(David and Valerie Solomon Award), 他發明了一種氣體處理新技術,可以捕獲低濃度溫室氣體甲烷,並減少煤礦和天然氣生產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 太赫茲輻射射線技術:揭示了皮膚下的病變
    香港中文大學和英國華威大學的科學家表明,使用一種涉及分析從多個不同角度發射的太赫茲輻射射線的方法,他們可以對皮膚和皮膚區域的結構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可以為科學家和臨床醫生提供一種表徵個人皮膚特性、協助管理和治療皮膚狀況的新工具。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先進光子學研究》學報上。
  • T-射線技術讓皮膚結構顯露無疑!
    一種利用一種稱為T射線的輻射分析皮膚結構的新方法,可以幫助改善溼疹、銀屑病和皮膚癌等皮膚病的診斷和治療。來自華威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CUHK)的科學家研究發現,使用一種分析從幾個不同角度發射的T射線的方法,可以對皮膚和皮膚區域的結構進行更詳細的描述。